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浅析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位于甘肃东部的泾川“完颜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完颜部落”。本文通过对泾川完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发展优势、劣势,遇到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分析后,给出“完颜村”依托民俗文化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园区建设,逐渐将“体验式”旅游替代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完颜;文化产业;SWOT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4-0059-02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陕甘交界处,因地处泾河川道而得名“泾川”。自古以来便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古称“泾州”或“安定郡”,为古丝绸之路要冲。在泾川县城西北,泾河北畔,九顶梅花山境内,以完颜村为中心的十个村庄聚居着5000多名金兀术的后人,他们大多姓“完”或“完颜”,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完颜部落”。
  一、泾川完颜村文化产业现状
  泾川完颜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历史演变有据可考。由于民族杂居生活,习俗大多汉化,民族语言早已消失,民族服饰亦不多见,但还可以从耄耋老者口中听到一些动人的传说。
  公元1154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完颜家族为躲避迫害,护送梁王完颜宗弼之子完颜亨的灵柩自东向西来到安定郡,将其葬于今泾川完颜村。自此,完颜氏便定居此处。《泾川乡土志》载:“泾川完颜氏,为女真后裔。金末帝完颜承麟为元所灭。金后遗遁居于安定,遂为泾川土著。”这段文字记述了南宋端平元年,即1234年,金中都(今北京)被元攻占,金哀宗完颜守绪败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后再南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失守当夜传位于完颜承麟后自缢于幽兰轩。眼看蔡州城池陷落,完颜承麟身亡,亲信大臣将末帝的遗体带出蔡州,一路西行到达安定。安定此地已有定居近80年的芮王(完颜亨)坟守陵人,便将完颜守绪的遗体葬于此地九顶梅花山下。现在泾川定居的完颜族人便是芮王守陵人与护送末帝遗体的亲信的后裔。
  这些完颜旧人以守祖墓为定居之本,自然繁衍成了完颜氏居住区,他们学汉语,学泾州汉族农耕技术与生存之道,与当地汉族通婚,皆嫁女于汉族,娶汉族女子为妻。完成了从军到民、从守陵人向普通老百姓的转化。金亡后,完颜氏成为地道的泾州土著。800多年来,完颜氏早已认同汉族文化,并在全国人口普查中被登记为汉族,只保留了完颜姓氏。完颜后人至今仍严格恪守三大族规,守护着完颜民族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
  近年来,对完颜村民俗文化进行系统发掘与梳理,现存留的仅仅是一些相关的民俗活动:成人喝酒划“老疙瘩”拳,小孩游戏玩“战马攻城”,男女老少不听不唱“岳飞传”,每年农历十月庄稼收割打碾完毕,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是由金人信仰萨满教习俗延续而来的。形式有跳绳、甩麻鞭、插钢钎、祭黄绳、放神鹰、放仙鹤、放神马、跑花城、破迷宫等,场面宏大,惊心动魄,独具魅力。2007年6月被平凉市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早在2013年,当地政府已经发现其文化价值并从开发县域旅游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对完颜村进行了整体规划,着手投资并修建了完颜部落古寨等带有女真族建筑元素的居民等。预计将完颜村建造成为集观赏、体验,餐饮、访古溯源为一体的民俗风情体验园区。
  二、平凉市完颜氏族聚居区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元灭金后,对女真人施行了残酷的“唯完颜一族不赦”的政策,所以,定居于甘肃东部这支守陵的完颜氏后裔在一个偏僻之地,隐姓埋名的定居并且繁衍生息。这个原因成就了现存的民风古朴的“完颜村”的同时也使得它不被外界所认知。
  (一)完颜氏族聚居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在于它丰富的文化积淀。泾川自古以来便是丝路重镇,南来北往的客商将不同的文化带到了这里,西王母文化的发源使得它在吸纳传统世俗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宗教文化。隐姓埋名的完颜后人在与汉族聚居通婚的同时,其风俗习惯也与传统的汉文化相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既保留了古朴原始的女真族传统风俗,如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尚武、喜斗以及祭祀等,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习惯,如拜观音,过春节等。这种独特的文化及民俗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在部分地方对一些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急功近利、简单粗放的盲目开发时,不被人所知的“完颜村”反而保留了最地道的古朴风俗。
  其文化产业发展劣势除了经济基础相对不足、创新精神的缺乏、对聚居区文化产业研究还不够深入以及人才培养、发掘机制滞后的因素外,汉文化对完颜村的风俗的侵蚀也不能忽略。由于完颜村的历史渊源,他们的传统文化以实物形式保留的寥寥无几,而口口相传的历代风土人情在古稀老人的离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千疮百孔,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在接触传统的女真文化时,更多的是猎奇心理,面对以一种参与者的心态与身份参与到现存的民俗活动中,不能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对其进行研究、发掘甚至传承。
  完颜氏聚居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是难得的。在国家层面,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后,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大;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着力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银行、投资企业合作力度加大,深度研究出泾川完颜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泾川完颜民俗文化的保护举措、传承和合理开发方式,并制定出了泾川完颜村文化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以及其实施方案。2018年,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占比已达到全省GDP的7%,在十大生态产业中是首位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借此东风,完颜氏聚居区可以加大力气发掘金源文化,发展文旅产业。   (二)完颜氏聚居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挑战来看,一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二是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清晰、理念相对滞后,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确;三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配套程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与全国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不相称,属于典型的后发赶超型区域;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数量少,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五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低,新型业态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创新型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缓慢;六是人才支撑不够,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应用型文化人才严重缺乏;七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完颜氏聚居区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保护、抢救、传承现存的完颜文化,继而将其发扬。据调查,完颜村民俗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机,有的如语言、服饰等甚至已经完全消亡,而礼仪、饮食、祭祀等民俗的现状也岌岌可危。一位老人身上或许背负着许多已不复存在的记忆与文化,留给我们抢救现存文化的时间或许已很难赶上时光匆匆的流逝。完颜氏后人仅存的特色饮食已寥寥无几,但据历史考证,金代女真人的饮食品种多样,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話食谱以及饮食文化。可以借鉴史书,在进行抢救的同时进行创新与发掘。
  三、“完颜村”文化产业发展途径探索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而泾川县“完颜村”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完颜部落”自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及民俗资源。
  (一)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根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集聚形成的产业组织形式。小打小闹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只有产业化才能有效统筹,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系统发展,相互弥补,避免重复化建设,节约建设资金,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新型小微企业加快发展,迅速壮大。
  (二)多元的融资方式
  发展文化产业,包括园区建设、人才引进、软件投入等等,都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科技和创新,在开始的研发阶段基本属于“零产出”,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所以需要更多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文化机构提供行业赞助。在此,政府也要创建积极的政策体系,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常见、也是使用最多的是土地和税收政策的倾斜。
  (三)技术的创新
  创新永远是文化产业核心内容。传统的园区与游乐项目已经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游览者,在相似的文化游历中,更加看重体验感和新鲜感。而体验和新鲜则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实现。目前流行的AR(增强现实技术)与VR(虚拟现实技术)技术就能够满足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把内容更好的呈现出来。
  (四)注重发挥专业机构的协调和促进作用
  术业有专攻。文化产业专业机构能够在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定制中量身裁衣截,寻找亮点,避免人云亦云的“复刻式”园区打造。同时专业机构在行业中见多识广,在国内外大环境下学习先进的企业经验,同时专业机构也汇集了“有创意点子,有经营头脑,有手上功夫”的高素质应用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板。
  参考文献:
  [1]刘彩旺.泾川县完颜村女真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      [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杨田.物化之神:完颜氏家族的神“影”和家族神庙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白嘉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神     州,2018,(3).
  [责任编辑:马雅兰]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之本,它是稳固我党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教育事业转型改革、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基础,一个高效、规范、制度的学生党支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与切入点,也是培养优秀学生党员的重要载体。规范化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新形势下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促进学风、教风、科研良性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优秀学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案例,提出学生
期刊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項极端重要的工作。基于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然”境况的研判,增强政治意识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政治意识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政治意识协同培育模式,当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所必须把准的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
期刊
【摘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加强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引导师范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完善高校德育教学举措,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利提升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新时代的阔步前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师范类大学生;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与深度融合的条件包括:文化契合的广泛存在,时代需要新型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在上述两种文化结合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并运用了“借词生义”、“借古喻今”、“借古颂今”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路径和方法。我们从文化结合与融合的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必须坚持敢于挖掘,善于提炼,巧于结合,融合创新的理念。坚持“马魂”“中根”,马中外三大文化
期刊
【摘要】中山市南朗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基于对南朗镇的实证调研分析,尝试将中山市红色名人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相结合,探索党员培养新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辟党员教育“第二课堂”,丰富党团主题教育形式;关注遗址所在村落发展现状,运用新观念、新思维带动乡村振兴,推动中山加快融入粤港澳湾区建设中;制定红色走访路线,串联起分散的党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党员培训基地,实现双赢格局;鼓励学生深
期刊
【摘要】从劳动异化到商品异化再到符号消费的异化,这个过程其内在逻辑是劳动的异化决定了商品的异化,劳动异化是生产环节中的发生的异化;消费异化是消费环节中发生的异化现象,商品作为生产与消费的对象,发生畀化,同时商品异化为资本,构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探讨的骨架。在被生产与消费全面操控的后工业时代,整个社会体系在马克思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上发生了全面异化,社会成为非人的存在,这是资本主义至今也没有
期刊
【摘要】韶关讲武堂,又称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州分校、韶州讲武学校,是1918-1921年间,驻粤滇军为补充新鲜“血液”而创办的一所地方性军校。尽管韶关讲武堂的办学时间短、办学期数少,但因历史的机遇和地缘的优势,韶关讲武堂“走”出了一大批知名将帅。本文在《韶州讲武堂同学录》《驻粤滇军死事录》等原始史料基础上,结合一些该校教官、学员的传记和回忆录,对韶关讲武堂的创办背景、历史沿革、办校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期刊
【摘要】党建工作应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业务工作相辅相成,这是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遵循。然而在现实中各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因其重科研、重绩效、重产出的单位性质,更应主动解决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以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力量源泉,推动“红色引领科技创新”实践进程。本文以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探索党建、业务“同频共振”工作为例,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实践成果与总结,蕴含着丰厚的德育价值。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德育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载体,对红色文化德育功能合理转化,结合时代发展加以创新,使红色文化资源德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利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德育;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党建由于双校园模式的时空限制,传统的学生党建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要深刻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创新党员日常教育、发展培养、制度管理模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规范、严肃、有序进行。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双校园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