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救赎的视角解读《追风筝的人》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mxfy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对阿富汗“兄弟”关于友谊与亲情、背叛与成长、挣扎与救赎的故事,以战争为背景的阿富汗一层一层的揭露人性的弱点,也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变化和主人公内心的成长。主人公阿米尔最终得到了人性的救赎。文章从“人性的救赎”的角度来解读整个主人公的成长与内心的变化。
  【关键词】友情;成长;背叛;救赎
  【作者简介】邢颖,辽宁锦州渤海大学。

一、引言


  关于人性救赎的主题小说其实并不少见,《追风筝的人》只是众多书籍作品中的一个。但之所以这本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像胡赛尼在联合国颁奖仪式上所说的: “在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并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而这种“灵魂”的展示就应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社会和现实对人性的反衬是一种展示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性对比是一种展示的过程;而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之路则是撞击心灵的展示。

二、故事梗概


  文章的跨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作者以第一人称诉说了全篇的故事。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情同手足。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得到了冠军,而哈桑却受到了侮辱,可能由于当时性格的胆怯,也因为嫉妒平时父亲对哈桑的关爱,阿米尔选择视而不见,两个人的友情也就到此而止了。之后阿米尔受不了内心的谴责,诬陷哈桑偷盗,导致哈桑的父亲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家。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爆发,阿米尔随父亲逃居美国。多年间,阿米尔一直承受着内心的谴责和愧疚,直到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时,彻底击垮了内心的高墙,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三、成长与救赎之路


  无论是成长类的小说,还是救赎类的小说,故事往往都会埋下一个值得人深思的伏笔,主人公都要经历痛苦的内心挣扎历练之路,人情冷暖的现实之路,最后内心才能走上真正的领悟与救赎之路。
  1.儿童时期——逃避。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是富家的少爷;哈桑是哈扎拉人,是普什图家里仆人的孩子。在当时的阶级社会里,这个身份的差别是从出生开始就存在的。“我边吃边抱怨功课,哈桑收拾我的床铺,擦亮我的鞋子,熨好我那天要穿的衣服,替我放好课本和铅笔。”尽管如此,“奇怪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的世界本是天真无邪的,但是在阿米尔的心里默认为哈桑所做的一切本就是理所当然,从未把哈桑当成是朋友。而对于哈桑而言,对阿米尔所做的一切,有一些是出于朋友的关爱,但更多的一部分也是身份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思想。
  在阿米尔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难产而死,这使他从小就缺少母爱。也就因为母亲的去世,父亲对他冷漠的态度,也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愫“也许,只是也许,他最后终会原谅我杀了他的妻子。”这种愧疚的感情在阿米尔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是杀死母亲的凶手,渴望父亲的原谅,渴望父亲的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对父亲的爱是他对父亲的救赎方式。而父亲对他的忽视,也就造成了他胆怯的性格,而父亲对哈桑的过度亲切,也让其产生了嫉妒的心里。风筝比赛结束,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寻找风筝的过程中,哈桑为了保住阿米尔梦寐以求的风筝,受到了阿塞夫强暴,而这一切就在阿米尔的眼前发生,他却没有勇气向前一步。他畏惧阿塞夫的暴力,他承认他是懦夫。但更多的是他嫉妒父亲为哈桑的关爱与赞赏,他甚至認为“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从阿米尔逃避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内心的煎熬。为了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他劝慰自己哈桑不过是一个劣等的哈扎拉人,却还是没有勇气面对他。失眠和内心的愧疚无时无刻的困扰着他,这使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也就更迫使他更加的向哈桑挑衅,是一种自我无奈和自我放弃的表现。最后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而当父亲问哈桑是否偷了手表的时候,哈桑明明可以说出事实,但是他还是回答“是”,内心对阿米尔的保护至始至终,从未改变过。“我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我的心一沉,真话差点脱口而出,我随即明白:这是哈桑最后一次为我牺牲。”阿米尔明白阿桑的牺牲却还是选择把自己的谎言坚持到底,即使内心有一定的愧疚和自我的谴责,但是心头上还是有一丝丝窃喜,因为哈桑终于要离开了,可以不再与其他人分享父亲的爱了。但是他并没有想到哈桑的离开并不是父亲的决定,而是哈桑养父阿里知道所有实情的结果。父亲的挽留和阿里痛楚的表情“我才明白自己引起的痛苦有多深,才明白给大家带来的伤悲有多浓。”(李继宏译,2006:104)而他的父亲最终没办法的送哈桑一家人离开。对于童年所有的罪责,阿米尔选择逃避,逃离友情、逃离背叛、甚至逃离自己的内心,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换来内心的平静。
  2.移居美国时期——成长。之后阿富汗战争爆发,阿米尔不得不随父亲逃往美国。来到美国的阿米尔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父亲的爱,生活逐渐的回归平静,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并没有带走他内心的愧疚。当父亲提起哈桑时,还是会有“我的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的感受,成长就是不断地、清晰地认识到当初的错误,让阿米尔一直活在自责当中。当索拉雅向他坦白自己和别人私奔的过去的时候。逃不过内心的难受,但是也选择了接受索拉雅,他会不禁的问自己“我凭什么去指责别人的过去呢”。面对自己追悔莫及的过去,最终他以对别人宽恕的方式来宽慰自己。最终父亲还是没有抵过癌症的折磨,而葬礼上听到大家点点滴滴的话语才让阿米尔真正的体会到了未来的艰辛,所有的路要自己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生活在前进,而爸爸留在了后面”。
  阿米尔和索拉雅事业逐渐的成功,感情恩爱,而生活不可能那么如人意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孩子。在阿米尔看来这是上天对他过去种种罪行的惩罚“也许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因为某件事,决定剥夺我为人父的权利,以报复我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许这是我的报应,也许这样的罪有应得。”阿米尔的生活并有得到彻底的平静,至少他的内心还在慢慢的煎熬着。来到美国的阿米尔,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无论是与索拉雅的相爱,还有父亲的离开,还是无子的不美满……每一个时期,对他而言都是一种成长,一种渴望的成长,一种内心对哈桑的救赎。   而打破这“平静”的生活的是来自爸爸当年好友拉辛汗叔叔的电话,电话里的那句看似无意,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知道拉辛汗知道当年所有的故事——风筝、阿塞夫甚至手表。这个电话使他奔向了巴基斯坦。而当读到哈桑写给他的信的时候,得知他是为了守护他家的房子而牺牲的时候,甚至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的时候,他彻底的崩溃了。他崩溃于父亲的过往和欺骗,更崩溃于自己对哈桑的残忍。更是想起父亲当年说过的“世间只有一种罪,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面对拉辛汗的拜托,阿米尔刚开始依旧没有勇气面对过去,依然选择了逃避,他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平淡而美好的生活。但是内心的愧疚不断地敲击着他的心灵,煎熬的悔恨还是让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带着父亲留下的罪和他自己内心几十年的愧疚,阿米尔选择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重返阿富汗,去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3.重返阿富汗时期——救赎。一个人要真正的面對不堪的过去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阿米尔带着救赎的心理和积淀了多年的勇气重新的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路很长,越长越能找到自己该走的路,越向前才体会到内心的渴望与满足。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喀布尔的恤孤院,可还是晚了一步,索博拉被塔利班团伙带走了。当恤孤院的人问到阿米尔:“你有多渴望找到你的侄儿?”阿米尔的内心的省悟是:没找到索博拉,绝不离开阿富汗。
  而就在他发现带走他的侄子的人竟然是当年伤害哈桑的阿塞夫时,阿米尔还有儿时的恐惧,可当看到索博拉时,内心所有的不安和胆怯都不存在了,那一刻他知道得到救赎的机会来了。为了救回索博拉,尽管阿米尔自己并不是阿塞夫的对手,但还是不惜与他奋力一搏,虽然遍体鳞伤,但“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开始发笑,笑起来很痛,下巴、肋骨、喉咙统统剧痛难忍。”尽管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当年有多懊悔没有勇气站出来,那一刻所承受的一切就有多解脱;当年有多渴望哈桑能对他大打出手,那一刻所承受的一切就有多满足;这么多年内心有多煎熬,那一刻所承受的一切对阿米尔而言就有多大的救赎。在阿米尔痊愈之后,向妻子坦白了一切,二十几年来心中的那一块巨石终于放了下来,积压在心里这么多年的秘密终于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让阿米尔终于有勇气可以坦坦荡荡的面对过去,面对死去的父亲、阿里、哈桑……所有人,当然也包括自己。
  最后阿米尔终于把索拉博带回来了美国。文章的结束部分阿米尔带着索拉雅和索拉博参加伊丽莎白湖公园的阿富汗人聚会时,在公园里与索博拉放风筝的那一幕,好像仿佛又回到了1975年的那个冬日,那个让他自责一生的日子,那个也曾经让他父亲引以为傲的日子,那个让哈桑对他彻底绝望的日子。而现在是2002年的某一天,放风筝的哈桑和阿米尔变成了阿米尔和索拉博。时间过去了二十几年,身份发生了变化,阿米尔变成了当年为自己追风筝的哈桑,索博拉变成了当年放风筝的自己。当阿米尔问索博拉“你想要我给你追那个风筝吗?”索博拉的那个淡淡的微笑让阿米尔听到了自己心底的呼唤:“为你,千千万万遍。”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表情,却让阿米尔的得到了彻底的救赎,我追……

四、结语


  之所以说《追风筝的人》是一篇救赎的小说,不仅仅阿米尔走了一条救赎之路,而是包括他父亲也在走一条救赎之路,文中硬汉形象的树立,也和阿米尔相对懦弱的的性格形成了对比,对恤孤院的资助、对穷人的关爱和对朋友的救济何尝不是对阿里的救赎,对哈桑的救赎以及对自己的救赎。故事虽然几经波折,但是也几经给人带来温暖,以风筝开始,也以风筝结束,无论是以前哈桑对阿米尔,还是现在的阿米尔对索拉博。从无私的友情到自身的救赎;从渴望的亲情到未知的背叛;从懦弱的恐惧到勇气的救赎。中间交错着太的情感和眼泪,悔恨和挣扎,但是始终如一的就是内心中的那坚定地呼唤“为你,千千万万遍”。战争这个大背景下的痛苦与绝望似乎只有当时的阿富汗人民才懂,血统、身份、地位带来的影响是那时根本无法跨越的沟渠。但是,人生能有一次成长,能有一次抓住救赎的机会,能有一次踏上“成为好人的路”就已经足够!风筝到底代表着什么?也许代表着哈桑的善良与真诚;也许代表着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也许它是你我心里那个特殊的存在,需要用一生去追寻!梦魇也许让你纷纷扰扰,但笑靥必定让你灿烂如花。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孙明.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罪与赎[J].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11:84-85
  [3]储卉娟.八月,仰望灿烂千阳[N].中国读书报,2007-08-15(10).
  [4]张海燕,王晓利.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追风筝的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4):49-52.
  [5]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2009.3.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高中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与学科能力的重要阵地,只有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但目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缺乏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对此,本文将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运用现代教学资源与精讲多练重在落实三方面出
【摘要】英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是通过完全不同的发音系统发出的,不论是音标还是英语单词,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拼音或汉字代替,然而,恰当借助汉语拼音或者汉语对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对汉语拼音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快速掌握音标非常有用。本文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职业英语教学的经验,总结了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音标的方法跟同仁分享。  【关键词】拼音;汉字;音标  【作者简介】卫金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为了便于记忆,
【摘要】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在他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新拓展。这一理论发表的数十年间,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教育学领域更是将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理论相结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自我效能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同伴互评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笔者将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相关论文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隐性分层教学法,要求初中英语教师积极运用隐性分层教学法实施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英语成绩划分层次,以及分层制定教学方法、分层布置学习任务、分层布置作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主动完成作业、任务。此外,教师开展隐性分层教学有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有利于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平均分数。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隐性分层教学  【作者简介】安春燕,甘肃省
【摘要】本文基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上分析、探讨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课堂的实际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论;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陈红娟,江苏省张家港开放大学。  引言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传统的课堂重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锻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密方言“儿化”后的嵌“l”现象为基础,探究其在声母后增加 [l]音而非其他音的原因,并通过与其他语言(英语)的对比揭示人类语言的异同。作者提出嵌入的[l]一方面是词根声母受到词缀语音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汉语音义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语义的发展制约着语音的发展。同时本文特别提出嵌“l”而非其他音与人类音节结构的优构性(well-formness)有关。  【关键词】词根词缀;语
【摘要】合作学习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了解合作,学会合作,参与合作对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在中学英语教育之中实施合作教学模式依旧存在着部分缺陷。本文主要就实施过程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对促进中学英语教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育;合作学习;应用  【作者简介】王胜民,甘肃省临夏市第
【摘要】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从语言的多样性、动态性和语言生存环境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探讨网络流行语出现和传播的原因。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和文化的多样性,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看待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流行语;多样性  【作者简介】陈娟(1980.2.1- ),江西宜春人,江西省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如何更高效的保证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所关心的工作重点。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为此,必须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工作。本文就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完善英语阅读教学手段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促进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进步。  【关键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成为各国之间实现信息传播与数据资源共享的重要语言工具,学习英语且把握扎实的英语综合性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性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成果有待提高,尽管教育专家、学者对于英语教学工作研究投入巨大时间与精力,可是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质量方面,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略显不足。基于此,结合动机理论知识,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调控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