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强震,并引发巨大海啸。福岛核电站受到影响,造成核泄漏事故。
地震引发10米高的海啸,重创了日本东北地区。地震持续约2分钟,凶猛海啸卷起船只、车辆和货柜,挟带土石,翻滚着冲进陆地,淹没房屋和农田,毫不留情地吞噬沿海地区。日本东北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数以千计房屋倒塌或被冲毁,大火四处延烧,处于“毁灭状态”。在岩手县,有整个村落被海啸卷走。一些地方,上百栋建筑物倒塌、数百栋建筑毁于海啸的场景触目惊心。
这些景象让人想起电影《2012》和《日本沉没》中的镜头:大地撕裂,摇晃不断,楼群坍塌;海水汹涌,带着“俘获”的游轮、城镇,席卷而来……现实与电影,一些画面惊人地相似。
板块:由它而生,因它得祸
日本群岛侧卧在一个“危险”的地带上——亚欧板块的东部边缘。正如一个倚坐在船舷上的人,水面一个大波浪袭来,船身摇晃,这个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或者淋上一身水。
日本海沟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线。它不像大西洋洋中脊那样是朝两边相背运动的生长边界,而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也是消亡边界。全球的一部分岩层从生长边界“生长”出来,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移动到板块消亡边界,在日本海沟这里受到挤压,钻到地下,进入地幔后“回炉”熔化而消亡,完成一次地壳物质循环。消亡边界仿佛是地壳岩层的“鬼门关”,它们从这里进入,准备经历一次重生前的浴火。
亚欧板块是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是大洋板块,大洋板块岩在海水之下,岩石密度较大,位置低,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往往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在它们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正是碰撞的力量,让大陆板块发生褶皱,隆起的部分形成了日本群岛。所以,日本群岛由板块运动而生。
日本海沟和日本群岛是“双胞胎”,前者是大陆板块隆起,后者是大洋版块凹陷。日本海沟位于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岛东侧,南北走向,长890千米,宽100千米,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深10374米。沿着日本海沟继续往南,在菲律宾东北部就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他们都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的杰作。
要命的是,板块碰撞处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它火爆的“性格”表现为地震和火山喷发。今年日本“3·11”地震的震中位置就在日本海峡当中。
板块频繁活动让地表破碎不堪,在地壳内部积蓄了巨大能量的岩浆和气体在高温、高压的“胁迫”下随着裂缝上升,冲破地表岩石,喷薄而出。局部地表被这强大的力量冲得突出,喷发物大部分在周围堆积下来,形成火山锥,就是我们看到的圆锥形的火山山体。
日本素称“火山之国”,全国约有大小火山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火山群中,约有80座是活火山,约占全国火山总数的30%。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较为活跃或相当活跃。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爆发是在公元800年,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1707年(我国清康熙四十六年),当时的剧烈喷发让80多千米外的江户(今东京)都笼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火山、温泉构筑美景天堂
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的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东距东京约80千米,海拔3776米,山体呈圆锥状,宛如一把悬空倒挂的折扇。富士山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雄伟壮丽,风光宜人。山中山洞有的冷若冰霜,胜似冰雪溶洞,有的生机勃勃,仍有喷气现象,神奇有趣。每年四月,一边赏樱花,一边远眺沉静优美的富士山,别是一番享受。
火山也让日本赢得了“温泉之国”的美誉,温泉是火山献给日本和世人最好的礼物。火山活动过的地区,地底深处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在四处流窜,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此类热源的热量集中,只要附近有带孔隙的含水岩层,水源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一部分还会沸腾为蒸汽。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让岩层出现断层,地下水被加热后沿着断层面涌出地面,成为火山型温泉。
日本的温泉遍布全岛,星罗棋布,总数超过3500处。从海上小岛到山中秘境,广泛分布着可养颜、健身的“泡汤”或各式观赏性温泉。“闻着原木的淡淡香气,一边泡汤,一边仰望到白雪皑皑的山峰,忘掉一切烦恼,洗掉一身疲惫,迎接新的生活,真是人生一大乐趣!”这是钟情于日本泡汤之人的描述。许多温泉门前挂着的硕大的“汤”字,衍生出日本独特的温泉文化。
在日本,温泉又叫“汤”或“泡汤”,泡温泉也可叫“泡汤”。日本所谓的“温泉”,并非只是我们认为的“温热的泉水”。日本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制定的《温泉法》中对于温泉给出了很明确的解释,从地下涌出时水温在25℃以上或者在1千克的泉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规定矿物成分的泉水(即使温度不够25℃)即为温泉。所以,温泉不单是指温度够高的水质,就连一些“冷泉”,即使温度不高,只要有规定矿物成分,在日本也称之为“温泉”。
形成温泉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地底有热源存在,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温泉涌出的形态很多,有默默无声缓缓涌出,也有隆隆巨喷而出,还有一些是热水和着泥浆、天然气一起涌出。非火山型温泉的温度通常比火山型温泉的温度低。
地震引发10米高的海啸,重创了日本东北地区。地震持续约2分钟,凶猛海啸卷起船只、车辆和货柜,挟带土石,翻滚着冲进陆地,淹没房屋和农田,毫不留情地吞噬沿海地区。日本东北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数以千计房屋倒塌或被冲毁,大火四处延烧,处于“毁灭状态”。在岩手县,有整个村落被海啸卷走。一些地方,上百栋建筑物倒塌、数百栋建筑毁于海啸的场景触目惊心。
这些景象让人想起电影《2012》和《日本沉没》中的镜头:大地撕裂,摇晃不断,楼群坍塌;海水汹涌,带着“俘获”的游轮、城镇,席卷而来……现实与电影,一些画面惊人地相似。
板块:由它而生,因它得祸
日本群岛侧卧在一个“危险”的地带上——亚欧板块的东部边缘。正如一个倚坐在船舷上的人,水面一个大波浪袭来,船身摇晃,这个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或者淋上一身水。
日本海沟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线。它不像大西洋洋中脊那样是朝两边相背运动的生长边界,而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也是消亡边界。全球的一部分岩层从生长边界“生长”出来,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移动到板块消亡边界,在日本海沟这里受到挤压,钻到地下,进入地幔后“回炉”熔化而消亡,完成一次地壳物质循环。消亡边界仿佛是地壳岩层的“鬼门关”,它们从这里进入,准备经历一次重生前的浴火。
亚欧板块是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是大洋板块,大洋板块岩在海水之下,岩石密度较大,位置低,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往往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在它们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正是碰撞的力量,让大陆板块发生褶皱,隆起的部分形成了日本群岛。所以,日本群岛由板块运动而生。
日本海沟和日本群岛是“双胞胎”,前者是大陆板块隆起,后者是大洋版块凹陷。日本海沟位于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岛东侧,南北走向,长890千米,宽100千米,平均深度6000米。本州岛鹿岛滩东部深8412米,最深处在伊豆诸岛东南侧,深10374米。沿着日本海沟继续往南,在菲律宾东北部就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他们都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的杰作。
要命的是,板块碰撞处是地质活动强烈的区域,它火爆的“性格”表现为地震和火山喷发。今年日本“3·11”地震的震中位置就在日本海峡当中。
板块频繁活动让地表破碎不堪,在地壳内部积蓄了巨大能量的岩浆和气体在高温、高压的“胁迫”下随着裂缝上升,冲破地表岩石,喷薄而出。局部地表被这强大的力量冲得突出,喷发物大部分在周围堆积下来,形成火山锥,就是我们看到的圆锥形的火山山体。
日本素称“火山之国”,全国约有大小火山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火山群中,约有80座是活火山,约占全国火山总数的30%。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较为活跃或相当活跃。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爆发是在公元800年,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1707年(我国清康熙四十六年),当时的剧烈喷发让80多千米外的江户(今东京)都笼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火山、温泉构筑美景天堂
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的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东距东京约80千米,海拔3776米,山体呈圆锥状,宛如一把悬空倒挂的折扇。富士山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雄伟壮丽,风光宜人。山中山洞有的冷若冰霜,胜似冰雪溶洞,有的生机勃勃,仍有喷气现象,神奇有趣。每年四月,一边赏樱花,一边远眺沉静优美的富士山,别是一番享受。
火山也让日本赢得了“温泉之国”的美誉,温泉是火山献给日本和世人最好的礼物。火山活动过的地区,地底深处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在四处流窜,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此类热源的热量集中,只要附近有带孔隙的含水岩层,水源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一部分还会沸腾为蒸汽。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让岩层出现断层,地下水被加热后沿着断层面涌出地面,成为火山型温泉。
日本的温泉遍布全岛,星罗棋布,总数超过3500处。从海上小岛到山中秘境,广泛分布着可养颜、健身的“泡汤”或各式观赏性温泉。“闻着原木的淡淡香气,一边泡汤,一边仰望到白雪皑皑的山峰,忘掉一切烦恼,洗掉一身疲惫,迎接新的生活,真是人生一大乐趣!”这是钟情于日本泡汤之人的描述。许多温泉门前挂着的硕大的“汤”字,衍生出日本独特的温泉文化。
在日本,温泉又叫“汤”或“泡汤”,泡温泉也可叫“泡汤”。日本所谓的“温泉”,并非只是我们认为的“温热的泉水”。日本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制定的《温泉法》中对于温泉给出了很明确的解释,从地下涌出时水温在25℃以上或者在1千克的泉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规定矿物成分的泉水(即使温度不够25℃)即为温泉。所以,温泉不单是指温度够高的水质,就连一些“冷泉”,即使温度不高,只要有规定矿物成分,在日本也称之为“温泉”。
形成温泉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地底有热源存在,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温泉涌出的形态很多,有默默无声缓缓涌出,也有隆隆巨喷而出,还有一些是热水和着泥浆、天然气一起涌出。非火山型温泉的温度通常比火山型温泉的温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