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是一种责任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锣鼓震天,人声鼎沸,醒狮耀武,洪拳扬威,这是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成立庆典的热闹场面。2010年8月21日,是岭南洪拳传承人和爱好者的大喜日子,也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件盛事。
  在广东省武术协会梁艳华、黄建刚、卢建成等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经广东省体育局批准,2010年4月7日,广东省民政厅核准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注册登记。至此,岭南洪拳有了自己的省一级组织,有了属于自己更广阔的舞台。
  在近三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从祖师到历代师祖,在历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谱写了岭南洪拳可歌可泣的动人华章。正是这种精神,使它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这种精神,是洪拳的命脉,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岭南洪拳的流传史,就是一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英雄史。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和法制社会的建立,武术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纯的杀敌本领,逐渐加入到体育运动和表演艺术的行列,今天我们甚至要通过武术的训练来培养下一代吃苦耐劳的精神,把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美德灌输给他们。岭南洪拳能否完成这个华丽的转身,是我们当代传承人和爱好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拜师学艺,扯拳扎马开始,每个人的肩上就挑起了一副无形的担子,时日愈长,担子愈重。就是这份责任,让我们从省内各地,不分职业尊卑、年龄大小、辈分高低,走到了一起。
  2007年6月11日,在广州市武术协会甘海明副主席和黄标秘书长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正式成立,成为广州市武术协会大家庭里的第十八家拳会。
  在短短的三年间,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建立了十一个训练基地,发展会员和学员近千人。每年组队参加省、市两级传统武术比赛,均收获丰硕成果。在2008年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和2009年中国峨嵋国际武术节上,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派出的优秀运动员共获得三枚金牌、八枚银牌。
  随着工作的扎实展开,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在传统武术领域的影响逐渐扩大,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捷克、俄罗斯和港澳地区的武术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和交流,与省内各地的洪拳传承人和爱好者更是往来不断。
  形势喜人,黄达生会长深深感觉到需要一个更大的活动平台,让广东省内各地区的洪拳传承人和爱好者都能参与其中,为岭南洪拳的未来和我省武术事业的发展凝聚更大的力量。
  在他的倡议下,以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作为发起人,由江国威、王景云、石健敏、周永雄、潘志允、梁俊明、罗海鹰和李栩劲捐资,并在江国威先生的帮助下,广邀广州、佛山、湛江、茂名、深圳、肇庆、江门、中山、珠海等地的岭南洪拳传承人和爱好者相聚广州,于2009年10月6日下午在广州市荔湾区红楼路8号举行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总会成立筹备大会,为岭南洪拳的继承和发展集思广益,共谋良策。
  广州,作为岭南洪拳的发源地,有着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虽然经历了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洪兵”起义、琼花会馆起义,洪拳的精英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岭南洪拳的流传却从未停止。
  三元里抗英斗争,由韦绍光拉响导火索,萧岗举人何玉成策划,颜浩长等南海、番禺、花县一百零三村的洪拳拳勇参与。据史料记载,洪熙官祖师弟子,花县朱村人朱福为了帮助南海恩洲堡(现在的广州三元里)的洪拳同门抗击英国侵略者,派儿子朱子儒和关门弟子“歪口郎”杨星郎率领本村拳勇驰援。战事胜利结束后,腐败的满清政府杀害了年迈的朱福。为报父仇师恨,朱子儒和杨星郎揭竿而起,率领义军攻陷广东多处城池,引起统治者的极大恐慌。
  为表彰他们的战功,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委任朱子儒为左军元帅,杨星郎为右军先锋。太平天国灭亡时,朱子儒因伤残遇害,杨星郎则逃回花县杨屋村老家,以授拳为业,寿享九十有三。
  当年三元里抗英斗争的主力军萧岗、瑶台、棠下等乡村,今日已经成为都市里的“城中村”,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的村民已丰衣足食。他们的下一代,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承继这种又苦又累的功夫了。
  虽然已经不在村内居住,但作为瑶台村传统洪拳传承人的严润询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几位师兄弟一起到村委会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请村委会出面,将八十四岁高龄的老教头蔡百兴请出来,自己当助教,组织村中子弟,在祠堂门口广场练洪拳。为了吸引孩子们跟他学功夫,他非但分文不取,还送饮品,请饮茶。昔日徒弟招呼师父,现在反其道而行之。
  严润询师傅说:“瑶台村的洪拳流传很久了,前面的师祖我不认识,只是知道师公蔡松振和师父蔡万潜父子家境殷实,他们义务教拳是为了造福乡梓,保护村民的安全。以前一班师兄弟一起练功夫,互相切磋比高低,一身汗水也不觉累,气氛很好。
  那时学功夫,扎马步三个月,扯拳推掌三个月,才开始打三星练套路。现在的孩子怕辛苦,如果我也这么教,第二堂课就没人来学了。所以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往下练,反过来再慢慢抓好他们的基本功。
  说实话,没别的,就是怕岭南洪拳在我们这一代断档了,怎么对得起先辈们呢!”
  严师傅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随着广州亚运会的临近,作为广州城市建设的其中一项工程,三元里、萧岗和棠下村即将被拆除。人气一散,传统的氛围亦不复存在。
  与以之为邻的广州市新市街党工委书记李恒丰说:“作为地方性拳种,岭南洪拳不能像太极拳、长拳等全国性拳种得到国家体育部门的大力推广和支持,只能靠自身的组织发展。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而生存,外部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为此耗费了大部分的时间、精神和体力,参加武术训练等类的业余活动时间越来越少。这是其一。现代社会的主流是经济活动,文化、娱乐都是快餐式的,能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练功夫的人恐怕不多了,聚在一起练功夫的人少了,氛围自然就淡了,这是环境的因素。
  至于内在的因素,就是教和学的问题。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相比,除了文化内涵占有一定的优势之外,运动医学、生理学等现代运动的科学训练方法明显滞后,如何把现代运动科学与传统武术有机结合,这是一个迫切的课题,关乎传统武术的兴亡,也是传统武术继承者的责任。说到学的问题,那就更严重了。现在的小孩娇生惯养,如何让他们喜欢这种又苦又累又脏的体育运动,我看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东西太多了,都让政府部门来做保护,未必能行得通,而需要保护的,往往又是弱势的。一个拳种自身如果不能够顺应现代社会的潮流而发展,就会成为弱势群体,就有消亡的危险。作为政府部门能够做的,不是金钱的投入,而应该是一种政策的导向,例如建立 在校学生如果参加武术训练,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可以得到加分的奖励机制,使学生产生投身武术运动的动力。
  大家都应该意识到,光大传统文化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无量功德,除了金钱,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东西留给他们。因此全社会应该创造光大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平面媒体、影视作品、社区活动等各种传播途径,宣传岭南武术的代表人物,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通过‘三元里抗英’、‘寸金桥抗法’等重大历史事件,让下一代更多地了解岭南武术。”
  李书记所说的“寸金桥抗法”,是近代发生在广东湛江的大批洪拳拳勇参与其中的一场历时二十个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898年3月,法帝国主义者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今湛江市)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卑躬屈膝,同意租借,租界另议。法帝国主义者得寸进尺,不待议定租界,悍然于4月22日派兵攻占广州湾,自拟租界,并四处烧杀掳掠,妄图霸占我大片国土。
  法军的暴行激起了广州湾民众和高州、雷州两府人民的公愤,不期而集者数万人之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法斗争。以遂溪知县李钟钰为代表的爱国官绅,也积极招募洪拳拳勇,筹办团练,决心武装保卫乡土。
  1898年5月23日,南柳村村民在村里的上林寺前宰猪歃血盟誓,组成抗法义勇军。6月19日,在洪拳拳勇吴帮泽等人带领下,袭击了法国侵略军。1898年8月,海头村村民也组织了对法军炮垒的进攻。同月,以洪拳拳勇为骨干的抗法义勇军六个营一千多人在黄略赤泥岭举行誓师大会,提出“寸土寸金,寸土必争”、“中华国土,不容侵犯”、“不怕流血,誓死保卫黄略,保卫国土家园”的战斗口号。
  10月9日,打破敌军偷袭阴谋的“新埠之战”,毙敌八人、伤数十人。11月5日,又击退了法军的第二次进攻,取得“麻章之战”的胜利。11月16日,爆发了“黄略之战”,由于封建联合势力与法国侵略军里应外合,导致义勇军死伤二百多人,损失惨重。历时20个月的抗法斗争,终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投降而失败。但十余次的战斗,迫使法帝国主义者不得不将租界由一百多里缩至三十里。
  在一年半的斗争中,吴帮泽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这场斗争,当地群众将赤坎桥改名为“寸金桥”,并将这段历史称为“寸金桥抗法斗争”。
  面对腐败无能的政府,一班热血的洪拳拳勇欲哭无泪,他们深知进行大规模的反抗已无可能,但团结一致,互相扶持,对抗法国侵略者的滋扰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由洪拳拳勇黄金龙出头。1922年,在法租界“界河”边的文章村旁,成立广州湾庆武堂。以结社的形式笼络同门,积聚实力,再图义举。
  庆武堂的宗旨被广大同门所接纳,迅速发展壮大。在短短的几年间,二十多家堂口分布到许屋、黄略、平石、秃头等乡村,鼎盛时人数达到三千多人。成为广州湾最早、规模最大的武馆组织。团结的力量显现,广大洪拳拳勇纷纷仿效,一时间,广州湾武馆堂口林立,如雨后春笋。慑于人民群众的气势,法国侵略者再也不敢轻易踏出租界半步。
  1981年9月4日,为了恢复传统武术活动,以原庆武堂人员为主,在原庆武堂总堂文章村旁成立赤坎武术团。叶青、朱土塘、梁志坤、王华生、黄华英、黄志才、陈文九、卢振红、卢华森等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为宣传推广洪拳系列运动,在湛江地区又跨出了第一步。
  1983年底,庆武堂第三代传人梁志坤师傅敢为人先,在湛江市南方路建立了一间较为系统全面的武术训练馆——湛江市培才武术健身馆。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经由原来的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发展到一万多平方米,培养的运动员参加省运会、全国赛等大赛共获得二百多个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延续了广州湾庆武堂的辉煌。
  接到成立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的倡议后,梁师傅积极附议,并动员湛江市内的同门一起行动,为成立自己的省一级组织出钱出力,竭尽绵薄。在他的带领下,庆武堂第二代传人陈文九、朱土塘等一批老武师又再次出现在首届广东省洪拳精英赛的赛场上,展现传统湛江洪拳的风采。
  湛江、茂名是旧称“下四府”的雷州和高州两府,传统武术以洪拳为主。当年洪熙官祖师带杨方、伍允普等弟子来到当地,将福建南拳的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十大形头和单枝、虎叉、双刀等器械传授给当地的民众,从此岭南洪拳在粤西地区蓬勃发展。
  粤西地区武风炽盛,人们为了营造良好的习武氛围和共同抵御外侮,纷纷结社,除了庆武堂,著名的馆口还有英武堂、聚武堂、聚英堂、尚武堂、镇武堂、群英社等一大批民间组织。
  与洪熙官祖师早期在广州大佛寺所授的少林拳术风格的洪拳不同,粤西地区的洪拳,短桥窄马,拳出打七分,“鹅头踭底”;十大形头刚柔相济,讲究“龙曲、虎仰、豹侧身”;最具特色数抱拳式,落膊压踭两拳相抵,抱在脐间,配合马步内钳,全身形成合力,似是静式,实则内里劲力澎湃,与少林易筋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丈二长的虎尾单枝棍,是岭南洪拳的特色,更是粤西地区洪拳传承人值得炫耀的器械。以前的长棍,用酸枝、坤甸等红木制作,既能练技,又可练力。现在人们大多用榕树的气根(俗称“龙须”)来顶替,轻松一些,无碍练技,表演起来也好看。要将劲力运用到三米以外的棍尖,自然讲究全身的配合,把这条棍练好了,拳术就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洪拳拳谚“棍为师”的深刻含义。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要用现代的观点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是有一定道理的。究竟是用“高、难、新、美”的动作外形,还是采用现代运动医学、生理学的科学训练方法来提高传统武术的运动技术水平?很多年前,就有一位粤西地区的武术教育家在做尝试了,他就是张学清先生。
  张学清,湛江廉江安铺人,少年时期在家乡学习岭南洪拳,1952年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运动系,受业于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既是专业运动员,又是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大学当武术老师,开始了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嫁接的研究。
  1976年,他调回湛江,在徐闻县体委担任专职武术教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湛江地区在抓基层体育,培养新苗的工作上卓有成效,曾经向体育院校和省专业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跳水、空模、武术等运动新秀,是湛江地区体育发展史上的一段光辉岁月。
  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张学清先生多次在县城、乡镇及中、小学校组织举办武术班、醒狮班,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武术人才,向高等院校输送学员15名、市运动学校3名、省体校2名、省专业队4名。学生张建国获1982年全国散打比赛65公斤级冠军;张建东获1991年全国青年拳击锦标赛67公斤级冠军;陈林军获1992年成都“通工杯”武术锦标赛65公斤级散手冠军,并获得国家武英级运动员称号。
  岭南洪拳早期的一些练功方法,‘为了提高攻击力,会对练习者的身体造成一定 程度的后遗症,他就对它们进行改良,在保护练习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攻击力并用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洪拳运动技术水平。在他这里,洪拳能打并没有什么人有疑问。
  廉江安铺的洪拳,在湛江地区很有名气,为了挖掘整理本地区的洪拳系列运动技术,他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各县城、乡镇之间,将洪拳的蛇鹤拳、龙虎会拳、龙虎豹争威拳、单枝长棍、双刀、盾牌刀、梅花双刀、九环大刀等套路逐一做了整理。为此,1984年国家体委授予他“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并赠与龙泉宝剑一把以资奖励。
  在几十年的武术教育生涯中,教过多少学生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有一点成就的,除了几位大名鼎鼎的,还有在1985年全国工人武术赛上获优班奖的杨鸿义、在省武术队当过运动员,后来接他的班在体育局当武术教练的麦茂、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三十多岁才跟他系统学习洪拳的“武痴”——杨世炎。
  从小就在高州本地学过洪拳的杨世炎,到雷州师专求学时,主修音乐和体育。由于弹跳力好,被邱均炎老师相中,教给他鹰爪拳等北派武术。三十六岁那年,偶遇张学清先生,同是体育科班出身,又热爱传统武术,使这两代人产生了共鸣。为了系统地学习岭南洪拳,他向张学清先生提出拜师学艺的请求。
  按常理,身材瘦高的人不太合适练洪拳,但杨世炎说:“我知道自己身材输蚀。但我喜欢洪拳,扑心扑命都要将它练好。”就这样,张学清先生收下了这名对洪拳痴迷的弟子。
  十几年的刻苦训练加上聪慧的天赋,杨世炎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得二枚铜牌;作为一级武术裁判员,多次执裁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凭着公正无私,获“优秀裁判员”荣誉。
  身为公安战线的基层领导,肩负重担,日夜操劳,但他却从不计较,工作之余,还义务教导一大班徒弟。看着他们一个个在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杨世炎自豪地说:“将洪拳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义务。”
  岭南洪拳就是这样无私地一代又一代重复着薪火相传的历史。
  说到无私,一位伟人当之无愧,他就是“天下为公”的中国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的发起人孙中山先生。
  为了发动华侨支持革命,筹集经费武装推翻腐败无能的满清政权,190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并受“洪棍”之职。中山先生是否曾经习武,无一定论,但他将武术称为“国术”和对它“强种强国”的期许,就足以体现他对传统武术的厚爱。而他的故里中山市,以洪、刘、蔡、李、莫为代表的岭南武术早已百花齐放,根深蒂固。
  中山市旧为香山县,除了大名鼎鼎的“烂头何”,洪熙官祖师在小榄镇还教了两名富家子弟伍萼楼和陈东发,并在此期间喜得一子,取名为“添”。因此岭南洪拳在中山市流传有序。
  中山市西郊的长洲、龙头环、象角、圣狮、坎溪、豪吐等乡村都是传统的洪拳之乡,是“烂头何”洪拳的主要传承地。“烂头何”受业于洪熙官祖师,传艺予韦东勋师祖,韦师祖再传香之烈师祖。
  香之烈师祖,中山市西郊长洲人,自幼嗜武,慕韦师祖英雄神技,追随左右,刻苦磨砺,成就一身惊人业艺。晚年将毕生所学悉数授予本村北堡人黄建猷。黄建猷师祖,时人称“老黄师傅”,夫妻以设馆授徒为生,因膝下无儿的缘故,收养了胞弟黄金和之子黄仲。黄金和与龙头环村人周鸾骞武举同科,为粤中刘家拳代表人物之一,因有功名禄位,故没有公开授徒,受到“易子而教”的观念影响,将儿子过继给兄长,学习洪家拳械。
  黄仲从小就在极其严厉的管教下练功,养父言传身教,倾囊相授,成年后,武艺超凡,桥马雄迈。其时,“老黄师傅”夫妻应隆都各村之邀下乡设馆授徒。忙不暇接,本村教习之职责,就交给黄仲承担。黄仲不负所托,尽心尽力教导村中子弟,就连附近岐江河畔的大批“苦力”也慕名前来求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成为名闻中山的年轻教头。
  几十年间,沧海桑田,长洲村现在武风依旧,其中当然少不了黄德九和黄桂芳的功劳。黄德九和黄桂芳小时候跟黄金和的孙子黄友红学洪家拳和刘家拳,其中黄德九少年时参加中山县武术选拔到佛山市集训,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武术训练。后来,两人到了澳门谋生,改革开放后才回到家乡兴办实业。看到村里人们只顾赚钱,无人练武,师兄弟二人心中很不是滋味。
  为了培养村中儿童习武的兴趣,黄桂芳让儿子黄志权在村里的榕树下扎马扯拳,慢慢聚拢了一班小孩加入。他们又向村里申请,将黄氏祠堂的后座辟为“北堡武馆”,并自费添置了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师兄弟二人白天辛苦劳作,晚饭后到武馆当义务教练员。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以黄桂芳、黄德九为领队、教练的中山市西区长洲社区武术队在2008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上,黄国威、黄志权两名选手以勇夺三枚金牌的骄人战绩回报了他们。
  当年应龙头环村乡绅周鸾骞等人之邀,“老黄师傅”黄建猷到村中设馆,村中子弟趋之若鹜,从学者达三百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在众多门生中,“老黄师傅”相中了周官添。
  周官添自小聪慧过人,尊敬师长,待人忠厚。习武之后,用心苦练,进步神速,“老黄师傅”觅得可造之材,自然刻意栽培,从抱石鼓、抛石锁、举石担、碌桥、埋桩、打沙袋等基本功,到千字、桥手、尘罡、短刀长棍、关刀大耙等拳械套路,莫不悉心教导。名师出高徒,数年心血和汗水浇灌,幼苗长成栋梁材,周官添、崩哥等一批儿郎终于不负乡人所托,出色地完成了岭南洪拳的系统训练。
  无数次比武和抗击流寇的历练,周官添成为了中山有名的拳师。为了将洪拳在村中留存下来,中年的周官添在村中周氏宗祠门前的广场传艺,义务教导村中各姓子弟。在众多从学者中,刘天佐、刘福祥、周林辉、周日源、刘家纪、刘杏森等人成长为下一代的中坚力量。
  我的师父刘天佐先生,武艺高强,以手门密实、桥马硬朗著称,是中山洪拳第七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长时间扎马的缘故,师父走路时都保持着马步的姿态。
  我六岁拜师学艺,是师父晚年收的弟子。除了认真给我示范动作和讲解要领,他很少谈及个人的经历。前几年和师兄们茶叙,才知道师父生性不爱张扬,属于多做少说的类型。倒是刘岳洲师兄给我们讲起师父的一段往事:
  上世纪60年代,村里指派十几岁的刘师兄随师父到离村五六公里远的大有围看田。住在一间茅草棚里,照看一大片农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极其艰苦。师父除了醉心武术,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喝酒。为了多学点功夫,刘师兄经常从微薄的工分中拿钱买点散装米酒和卤水猪头肉哄师父开心。
  有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素不相识的采药人,四十出头,非常健壮。来者看见有酒肉,既不打招呼,也不客气,端起酒碗就喝,手抓着肉就往嘴里塞。刘师兄赶紧过来抢夺。被师父阻止了。来者 又闻到了饭香,端着锅铲盛着饭就吃。吃完了,连一声“多谢”都没有,就一溜烟往田基里跑。师父赶紧说:“不要踩着禾苗。”
  刘师兄以为没事了,谁知道日落时分,采药人又过来了。也不打招呼,往茅草棚里一倒,呼呼大睡起来。天一亮,他又跑去采药了。就这样,采药人在他们的茅草棚里住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的早上,采药人终于开口说话了。他问师父:“听说你们村的刘天佐很厉害?”
  师父说:“不!我就是。”
  采药人说:“那么洪拳呢?”
  师父说:“洪拳很厉害!”
  采药人说:“我想见识一下。”
  师父说:“好!”
  师父让刘师兄待在茅草棚里看,随后两人出门来到旁边的开阔地。
  师父问采药人:“你攻还是我攻?”
  采药人说:“我攻!”
  随即拉开庄头,一标马铲向师父,身手同时攻到。只见师父一沉马,左手一按,右手向上一拉,封住对方来势,随即逼马埋身,一记“破心拳”将采药人打出三四米外。采药人一脚踏空,跌落旁边的鱼塘里。
  师父只是静静站在原地,看着采药人游到鱼塘的对面上岸走了,才回到茅草棚中,对目瞪口呆的刘师兄说:“这种事多得很,不用大惊小怪,干活去吧!”
  刘师兄给我们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脸上的钦佩之色犹如当年一般。
  师父教拳时特别严格,一个动作反复练习直至他满意,才会教下一个动作,进度比较慢,和我同一时间学拳的同学,在别的师叔那里已经学完了一个套路,我却连半套还没学到。小孩子的心性还是贪多慕得的,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刘福祥师叔那里去看师兄弟们练拳。
  刘福祥师叔和小孩子很有缘分,村子里我们这一辈练洪拳的师兄弟,大多数是他的弟子,和我师父一样,他也是义务教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自资购置石锁、石担、木人桩、铁臂环等练功的器械已经很不容易,更难得的是每天晚上一大班人在他家屋后的空地练功夫,灯油火蜡都不知道赔了多少。他却从不计较这些,只是认真地给徒弟们做示范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偶尔也发脾气骂偷懒的人。他这边人多,气氛活跃,我看到师兄弟们练得都很带劲,刘师叔也很开心。
  周林辉师叔住在我家附近,他时常逗我玩。周师叔身材魁梧,农闲时以自行车运输为业,天生力气过人,他的棍术在中山很有名气,舞起来呼呼有声,气势逼人,有天神下凡之威。小时候看周师叔练棍,成了我不可多得的娱乐节目。
  从岭南洪拳系统地传入龙头环村开始,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兵荒马乱,还是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流传从未间断。这要归功于师祖、父辈的努力,其中也有一班师兄们的辛劳。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的生活极其艰苦,为了谋生,很多师兄弟偷渡去了香港和澳门,改革开放后,又有一拨人忙着发家致富,只剩下杨照农和侯章保两位师兄还在村子里义务教拳。我们村人口比较多,前后经杨照农师兄教过的徒弟多达六七百人。
  2007年8月,两位师兄带领村中的优秀子弟来到广州市,参加当年的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夺得一金、五银和一项第六名。熟悉了竞赛规则之后,他们再接再厉,在2008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上,阮旭林、王凯钦、周祖乐、刘灿宏、杨剑良、王冠伦、王诗诺和周晓程勇夺金牌,为中山洪拳增色不少。
  从刘耿尧师兄担任村里的领导开始,每次健儿们外出比武较技,村委会都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一届村里的领导刘锐腾书记和周结明村长对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投入更加大手笔。
  2010年4月16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龙头环村村委会自筹经费四十多万元,再次举办中断了六十年之久的北帝诞大巡游活动。当天邀请了圣狮村的长龙舞、申明亭村的白鹤舞等一批中山市现存的传统文化项目,参演人数达到三千多人;现场人声、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巡游的节目精彩绝伦,场面蔚为壮观,数万民众参与盛会,喜庆之情,溢于言表。
  4月17日与18日两个晚上,在村里的灯光球场举办传统武林大会——“出师场”。来自中山市各区、镇的武术健儿济济一堂,一个接一个争先出场,展现自己的矫健身手。只见峨嵋派的女武师英姿飘逸,剑法老辣;太极高手道骨仙风,神闲气定;螳螂健儿劲力清脆,出手迅疾。在众多熟悉的面孔中,有长洲村的黄德九、黄桂芳;豪吐村的高敬旭、高志祥;象角村的阮桂繁和圣狮村的白华杏等一班中山洪拳的老武师。
  岭南洪拳随着清澈的西江水,流传到了风景秀丽的栏柯山下——广东省高要县沙浦村。在村边的西江畔,住着一户陈姓人家,家中一子名树培,幼年习武,八岁到红船戏班学艺,从师“缠脚胜”,得洪拳泰斗觉恩禅师一脉相传。陈树培成年后,为生计所迫,经师父同意,自立门户,以一对“孖仔”为标志,成立“两广省河孖仔记”红船戏班,开创了一个百年洪拳品牌。
  陈树培的一对孖仔继承了父母的跌打伤科医术、戏班曲艺和洪拳武术。大孖仔陈飞凤,自幼跟父母一起练功夫,成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抗日战争期间,他加入抗日游击队,曾经独摸敌营,孤身手刃六名日本鬼子兵,堪称“虎胆英雄”。他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武艺出众的小孖仔陈武烈,中医和正骨术得到父母的真传,他以行医为主业,凭借高明的医术在民间享有盛誉。时逢战乱,百姓潦倒,民不聊生,他除了义诊赠药外,还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并将他们培育成材。他的儿子陈峰峡,就是在这样的侠义家风熏陶中成长的。
  峰峡勤奋好学,上进心极强,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仙女坛跟灵空和尚学佛门功夫。十五岁那年跟武生泰斗“介子南”学艺,抗日战争期间,再随洪拳名家林世荣先生深造,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关公斩蔡阳刀法”等著名洪拳拳械套路引进“孖仔记”。在那个年代,武艺高强不足奇,侠义肝胆更难得,悬壶济世、积德行善的陈峰峡还独创了一套“正骨无夹板固定学”,在中医跌打骨伤科中独树一帜。
  “孖仔记”的招牌传到第四代的时候,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了,人们把压抑已久的热情都投放到发家致富上面去了,以前吃完晚饭就聚在一起练功夫的场景消失了。
  面对这种情形,陈志强心中十分难过,就这样让传统文化从此凋零吗?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征得父亲陈峰峡同意后,1992年,他与肇庆市供电局合作组建“肇庆市电力醒狮团”,并亲自担任总教练。
  一切从头开始,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新队员要从武术基本功开始学,有了功底才能学舞狮,这也是陈志强的聪明之处:舞狮热闹,引人入胜,想学舞狮的人多,但要学舞狮,就一定要有武术功底,就可以借机把武术推广开来。就是这份执着的追求。感动了这班新队员,大家利用工余时间,克服工作的劳累,刻苦训练。汗水浇灌的花朵总是格外的美丽,该团在国内外醒狮大赛上获奖无数,为岭南洪拳争得头彩。
  凭借成功的气势,陈志强于1996年又 组建了“高要市电力醒狮团”和1999年组建“肇庆市旅游醒狮团”,以醒狮耀武,再次将洪拳扬威。如今的“孖仔记”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个武术、醒狮训练基地,昔日整齐划一的练功场面重现,百年洪拳品牌,如今再创辉煌。
  岭南洪拳随着珠江水流入伶仃洋,漂到了香港。在这块华洋杂处,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弹丸之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能生生不息,开花结果。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属下的九龙公园,在园区内辟出一片开阔地,取名“功夫阁”,每个周日下午供各个武术门派活动,并免费出借各种相关道具。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也在尽力营造氛围,保育传统文化,这里当然少不了武术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和执着追求。
  “请大家一起上一炷香给师祖和师父,永记他们的传艺之恩。”在彭志铭的带领下,周坤、黄锦添等一众弟子逐一向黄飞鸿、林世荣、邓芳和周永德的遗照敬香致意。“真是舍不得这间陪伴我们成长的天台武馆啊。这是香港最后一间天台武馆了!我们小时候上来练功夫,师父从未收取分文学费,师母还每天煲粥给我们吃,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着镜头,彭志铭先生眼含泪水,哽咽地对记者诉说着心中难以割舍的依恋。这是2010年7月3日晚上七时三十分在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播放的香港电台特别节目《功夫传奇》里面的一个片段。
  香港洪拳周永德国术总会,这间由香港洪拳巨子周永德先生于四十多年前创办的天台武馆,曾经培养了无数的岭南洪拳精英,亦曾获得无数奖项和殊荣。这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武馆,见证了一位武者的执着追求。时移世易,随着近九十高龄的周老先生去年驾鹤西去,这间香港最后的天台武馆也走完了它的最后一天。谦谦君子,以德隽永,周老先生和他的先辈一样,言传身教,在物欲横流的香港,努力守着一方净土,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给了下一代,完成了薪火相传的使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南北武师涌入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周永德先生的师父邓芳师祖便是其中的一位。
  邓芳师祖,广东三水县人,幼年在乡中随父亲习武和学医。及长,到广州市长寿路德星里的黄佑武馆习艺,随后又到广州华林寺向冼灵大师求技,学习南少林秘技“左手梅花枪”。师祖嗜武如命,每闻有道之士,必访而从之。
  经帅老郁介绍,邓芳师祖有幸跟随黄飞鸿宗师深造,兼修跌打医术。艺成之后,黄飞鸿宗师允其在西关带河路设馆,创立义勇堂,择徒授技。因其武艺高强,曾战胜多名挑衅的名武师,时人誉为“西关老虎”。
  1948年,应九龙首饰工会和东区鲜鱼买手商会之邀,邓芳师祖赴港,传授拳械及狮艺,门下弟子甚众,著者有周永德、刘启东、何立天、阮凌等人。为了扩大岭南洪拳的影响,邓芳师祖还亲自演示,将青龙偃月双刀、五形拳、左手梅花枪和五郎八卦棍等洪拳的代表性拳械套路在香港的主流报刊上发表,使岭南洪拳在香港家喻户晓。
  何立天先生在广州的时候已在义勇堂习武多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以身报国,挟勇赴难,在军旅中担任武术教官,将一身所学,悉数教给军中子弟,并参与训练大刀队。他更将洪拳拳法中的徒手搏击术、空手入白刃等技法授予战士们,好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上阵就能杀敌。
  日寇投降,河山光复后。何立天先生亦复员回穗,并辗转到了香港。邓芳师祖在香港教务繁忙,便请他担任助教一职。邓芳师祖仙逝后,何立天先生将从师所学,结合自己多年练武心得,出版了《洪家流星拳》和《少林洪家自卫术》两部力作,使岭南洪拳更加深入民心。
  厨师黄炳培,年轻时到西班牙从事饮食业。像师父周永德先生一样,他也是在自家的天台上利用工余时间义务教授岭南洪拳。对着媒体采访的镜头,他激动地说:“我小时候到师父家练功夫,也是在这样的天台上,师父谆谆普诱,要我们用心练好功夫。师父从未收取分文学费,但师母却每天都煲粥给我们吃,一直以来,我们就像一家人,我每次回香港,都会去陪他老人家。我也会像他一样,把这种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黄炳培在西班牙的徒弟开玩笑说:“我们跟师父练洪拳已经二十多年了,比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还要长。”
  岭南洪拳就是这样,由省、港、澳的华侨们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全国武术锦标赛一等奖获得者,原广州武术代表队优秀队员吴美玲,是广州洪拳名师吴少泉先生的掌珠,退役后到了德国,从二十多年前至今在当地开设了一所德中武术学院,传播中华文化和教授中国武术。陈有南、陈伟雄、黄铭健等大批退役的运动健将,都在努力将岭南武术推广到世界各地。
  在法制的时代,很难再现洪熙官祖师那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更多的是默默无闻之辈如大树的根,努力把自己深深扎入大地,为岭南洪拳这棵参天大树的枝繁叶茂、长盛不衰提供丰富的养分。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知名企业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振兴。广州二天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慷慨解囊,襄助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举办“迎亚运·2010年‘二天堂杯’首届广东省洪拳精英赛”。张科总经理说:“企业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长远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无法形成凝聚力,无法产生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后劲。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他希望通过首届精英赛的成功举办,将影响扩大到港澳新马地区及世界各地,一届更胜一届。
  省、港、澳社会各界对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更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房胜堂、文汉、赵伟强、张科、严润询、黄晨光、香港洪拳周永德国术总会同仁以及省内各地的委员们纷纷慷慨捐资,襄助举办了这次成功的庆典,促进了武术界之间、武术界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岭南洪拳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论付出青春年华,还是毕生心血,我们都无怨无悔。我们继承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不只是顶天立地的侠义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更重要的还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守护。
其他文献
一、意义重大    在2010年举行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指明了武术事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三化”发展谋略,并提出了推广武术普及的走进学校、农村、乡镇、社区、军营、企业、机关(简称“七进”)的发展任务。(《中华武术》2010年第5期第30页)。这既是一个响亮的号召,更是新形势下发展武术的重大举措。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国务院确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来,满足时
期刊
伟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中国曾对炼钢工业中科学运用古代“黄金分割”律将炼钢工业大大提升,他用优选法运算做出重大贡献。例如1000度至2000度温度炉火中有一个最好的温度能炼出好钢,若常人会做1000次试验炉火才能得出最佳好钢来,华罗庚用数学方法只需试三次炉火温度即得到最佳炉火温度,炼成最好钢。  如今“黄金分割”律0.618广泛被应用,不仅用于工业、建筑、书法、绘画、音乐、摄影等方面,而且现代把它用于经
期刊
假如吴秀峰去了北京    一个人不管多能打,打败过多少名家大师,要是他的拳不对这个城市的脾气,他的拳仍传扬不起来。香蕉好吃,种到北方就死,北方缺乏种植香蕉的气候和土壤。  八极拳也如此,假如当年吴秀峰不是来天津而是去了北京,我个人以为,他和他的八极拳,不会像在天津那样红遍武林。北京是什么地方?天子脚下,七百年帝都,五行八作的什么能人都往京城跑,奇人异士老百姓见多了,也把眼睛见挑剔了。谁想在这块地儿
期刊
著名武术家、李氏查拳继承人、我的恩师刘东海先生是我国武术界可敬可亲的前辈。他为李氏查拳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无愧于“李氏查拳一代宗师”这一称谓。说他可敬,一是他是个聋哑人和正常人习拳弄棒不同,他的一招一式都来之不易,他能系统地掌握一个武术门派的武术套路和器械,更是难上加难;=是他积极投身于全国武术挖掘工作,以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诲人不倦的传艺作风和对武术事业的忠诚,把“李氏
期刊
当年跟李贤康恩师学艺,师父分析武学之劲力,认为天下武学只有两种劲力,即整劲与鞭劲。其划分的标准,就是在发力的时候,人手臂关节是否锁定。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体会,则是把技术分为直拳劲与鞭子劲,恩师所说的整劲,其外在形式多数类似于直拳劲,即以身体肢体收放发劲,如枪刺刀捅一般的形式,如果以现代搏击为例,则以直拳最为典型;而鞭劲主要是以身体带动肢体挥击扫摆发劲,如鞭抽棍扫一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发力在现代竞技里
期刊
看了张方先生关于戴氏心意五行拳源流考证的文章后,心中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忍不住有话要说。张先生的文章近年来写了不少,其中观点我亦有赞同,但信口生花处也不时有之,故难以全盘接受其论点和论据。  本文本拟名为《形意拳五行拳源流考》,因为对于形意拳的五行拳我曾经着意探寻过其渊源,并形成了系统的答案,然基于张方先生从戴家拳的角度去看,也无不可,毕竟戴家拳是形意拳的上游,为保持统一起见,本文也从戴家拳着眼看,
期刊
《易经》之简易、变易、不易之理对八卦掌技击法则的制定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易经》是以辩证的“阴阳”之理和“变化”之道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是通过“象”与“形”来表达思想,说明问题,被称作“中国文化的源头。”  八卦掌之武学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在近二百年的传承、弘扬、发展进程中,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习练八卦掌除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外,还以其独特的技击大法来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
期刊
           
期刊
郭维翰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养生家和技击家,传说他曾经多次开堂讲授心意拳学,门下弟子甚众,其中尤以早年在祁县所收弟子的成就最大。这批郭门弟子大多隐于乡下,除李洛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形意拳文化转型之外。很少有人在武术界走动。但是他们不仅拳术精湛、各有造诣,而且大都关注现实,诸如贾大俊、刘锦林、吕海根、程大、程二等人均是三晋武术界的风云人物、由是构成了一个心、形意拳史上举足轻重的武术门派、在祁县温曲薪火相
期刊
即时战略类  《帝国时代》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伴随时代进步的战略对抗。国外早期为数不多的有中国元素的游戏。玩家往往在造更多的兵、修城墙、升科技几个发展模式上纠结。  发行时间:1997年  出品公司:美国微软公司  《星际争霸》  《星际争霸》后来与《红色警报》、《帝国时代》并称为战略游戏三大经典,直到《魔兽争霸3》的出现。人族、蟲族、兽族三族对垒、多兵种对抗模式后来也为《魔兽》所沿用。人族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