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岁的女孩能把肖邦的音乐演绎得如此完美,令我震惊,我仿佛感觉肖邦又回来了。”这是世界著名的钢琴艺术家帕特罗夫作为第四届“莫斯科少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在听完孙佳依的演奏后发出的惊叹。“莫斯科少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同奥运会一样,每四年举办一次,是当今世界少年组最高水平、最高规格和最权威的比赛。沈阳女孩孙佳依在今年9月赢得了本届大赛的第一名,同时也创造了一人单获金奖的赛会记录。
孙佳依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她从4岁开始学琴,6岁半时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求学,在这次比赛之前,已经获得了“星海杯全国少年比赛”专业组第一名、第四届“通往大师之路”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等优异成绩。从4岁到14岁,孙佳依用十年的时间站在了她这个年龄所能达到的钢琴世界的最高峰,在艳羡她所取得的荣誉的同时,她成长的每一步印痕更值得人探询。
郎朗说:孙佳依是我的小师妹
在孙佳依成功的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孙佳依到北京求学之前,郎朗的父亲郎国任与孙佳依的父亲孙忠实就是多年的好朋友,他们彼此的爱好相同,都喜欢音乐;他们彼此的性格相近,都热情开朗;他们有着共同的憧憬,就是将下一代培养成音乐人才。通过父辈长期、亲密的交往,郎朗和孙佳依从小就以兄妹相称,比孙佳依大七岁的朗朗一直特别照顾这个小妹妹,经常领着小佳依练习钢琴。
在孙佳依6岁的时候,当时她已经学习钢琴有两年的时间了。有一次,郎朗的父亲在听完她的演奏之后,对孙佳依的父亲说:“忠实啊,佳依的音乐天赋非常好,如果培养方法得当,长大后她一定会成为难得的音乐人才,为了孩子的发展,还是把她送到北京去学习吧。”这之后,在郎家的鼓励下,孙佳依的父母毅然决定,由母亲辞掉工作,专职陪同小佳依到北京求学。还是在郎家的介绍下,小佳依与郎朗哥哥一起,师从于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赵屏国教授的门下,从此开始了她在北京近十年的求学生涯。在这段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日子里,郎朗哥哥始终兄长般的关心、帮助小佳依,同时他们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孙佳依为此非常感激郎朗哥哥,并且对那段共同学习的日子难以忘怀。孙佳依在获得世界大奖后,郎朗的父亲在第一时间从美国打来祝贺电话,言辞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就像自己的孩子获奖了一样。
妈妈说:佳依对我最大的回报不是她获了奖,而是她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辞掉待遇很好的工作、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做一个全职妈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牺牲”未免太大了,但是,孙佳依的妈妈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当家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小佳依到北京求学的时候,同时也决定了佳依妈妈的命运。带着一个不到7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在举目无亲的北京开始生活,并且是为了圆一个梦想而生活,这对佳依妈妈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凡事要么不做,只要我决定了做,那就一定要做好。”本着这样的信念,母女俩开始了在北京的求学生涯。
刚到北京时,母女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所以在文化课之余,练琴是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对于欣赏者而言,钢琴带来的是难得的愉悦;但是对于年幼的学习者而言,练琴的枯燥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愉悦,小佳依也不例外。为了缓解女儿的情绪,妈妈把每天的业余生活都安排得多姿多彩,游泳、学芭蕾舞、听音乐会、看芭蕾舞剧,这些活动不仅调节了练琴给佳依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她的艺术感觉。“可能有人会说,六七岁的小孩子看得懂什么芭蕾舞剧、听音乐会也是凑热闹。他们说的没错,她是看不懂、也听不明白,但是艺术这个东西她不是数学题,会做就是会做、不会就是不会,她是一种循序渐进、需要多方面知识来融会贯通的东西。比如说《胡桃夹子》、《睡美人》这些芭蕾舞剧,她在六七岁的时候看,可能是不懂其中的寓意,但是她懂得舞台上的肢体语言是美丽的、也听得出这些音乐是悦耳的;等她再大一些的时候,就会主动的去了解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有什么样的情节,一点一点的去消化理解。对音乐的培养也是一样,老师安排的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除此之外,我每天也会找一些音乐来给她听。不求她马上就懂得,能听进去就行。”佳依妈妈做了全职母亲之后,自己边做边学、慢慢摸索出一套教子方案,在她的精心培养下,小佳依进步飞快。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过程很顺利,后来由于她出色的表现又被直接保送进附中。当佳依进入正规的音乐院校开始学习后,妈妈也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方面。“我本人话不是很多,但我觉得做母亲身教胜于言传。”由于妈妈一直教育佳依做事情要全身心的投入、对自己要有交代,以此来培养责任感,因此佳依也养成了这样的性格。比如说学琴,当佳依慢慢长大了,意识到钢琴是自己的未来之后,就再也不用妈妈督促着去练琴了。
妈妈为佳依付出了很多,当佳依获奖之后,很多人都认为这应该是当妈妈的最高兴的时刻。可是妈妈却说:“我不认为佳依获了奖,就是对我的回报了;我觉得她对我最好的回报就是,她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妈妈说:“佳依心态很好,她的同学家庭条件都不错,但佳依从来不和他们比吃穿。现在的学生都有手机,以前佳依也和我说过一次,我跟她说咱离学校近,用不着,以后她就再也没提过。或者有时候学校来一些大师给上课,没安排她,她开始的时候会不平衡,认为自己成绩好应该得到这样的机会。我就对她说:‘学校里有那么多学生,每个人都交学费,这就意味着机会是大家的。你想想,那些音乐大师,胸怀是不是都很宽广?人有多宽广的胸怀,就能办多大的事。’从音乐上开导她,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包容人的东西,所以佳依的心态一直特别好。”
这次去俄罗斯参加比赛,赛前没想到能拿大奖,所以临走时佳依的父亲没给娘俩准备摄像机,当佳依获得第一名之后,妈妈非常遗憾没能把这个难忘的时刻记录下来,并因此有些埋怨佳依的爸爸。为了让母亲释怀,佳依说:“事情不能这么看,也许我们带了摄像机,做了准备,还拿不了第一了呢。”“听到她这么说,我真的不再遗憾了,她才14岁,就能这么看问题,我还有什么可好遗憾的呢!”
爸爸说:佳依到北京求学不是背水一战,更谈不上是一种赌博,只是机会摆在面前,应该把握。
谈起孙佳依的艺术天分,其实还是得自于父亲的遗传,孙佳依的父亲曾是辽宁省税务系统文艺汇演的吉他手,其他乐器也是略通一二。在佳依妈妈怀孕时,他们买了钢琴,并从佳依4岁时起开始正式学琴。
“当时为了是否让佳依到北京求学,我们全家开了家庭会议,最后还是决定让她去。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这个举动挺冒险,但我不这么看,既然孩子有天赋,而且郎朗家又帮助找老师,那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不然将来会觉得对不起孩子。其实,我们当时也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学成了,有郎朗那么好的榜样摆在那;即使学不成,我们年纪小,到一定程度再回头也来得及。”
佳依到了北京之后,父亲每个月去看望她们母女两次,只有在这时,他们全家才能团圆。
老师说:孙佳依是一个出色的演奏家,她驾驭舞台的能力令人惊讶。
孙佳依到了北京之后,在郎朗的引见下投师于赵屏国门下。在赵老师悉心的指点下,孙佳依顺利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刚刚考入附小那一年,正赶上中法“米哆”钢琴比赛,她一举摘得第一名,刚刚调来的校长见后很兴奋,连声赞扬孙佳依“音乐感觉成熟、很有感染力。”
在日常学习中,孙佳依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孩子,但是一到舞台上,她的表现力会让人吃惊。如果说平时练习时她发挥的只是能力的80%,那么上了舞台,她就能发挥出120%。
就在这次比赛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临近决赛之前,按规定,每个选手有20分钟的试琴时间。可是当孙佳依到了试琴的地方时,却发现一位评委正在那儿弹琴,于是赵老师不得不又临时找了一个琴房让孙佳依做一些比赛前的准备练习。因此正式的决赛前,孙佳依实际上只练习了5分钟。然而,孙佳依很快就进入了演奏状态,弹得很投入,丝毫没有受到赛前没有时间练琴的影响。比赛结束后,大家给予了孙佳依很高的评价,评委和老师都争着前去拥抱孙佳依。莫斯科肖邦音乐学校的一位老师听了孙佳依的演奏后,非常感慨的说,他们学校的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习肖邦的作品,但是居然弹不过一个14岁的中国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