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A-Elman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模型

来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存在精度较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利用CODE中心提供的TEC数据及地磁活动指数,建立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改进Elman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报模型,并通过BP模型、Elman模型及SSA-Elman组合模型分别对电离层平静期和扰动期中低纬度TEC进行5 d连续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优化后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对TEC进行连续5 d预报时,单个年积日的均方根误差最优可达1.443 TECu,相关系数最优可达0.976,优于BP模型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
其他文献
东非裂谷东支由多个盆地组成,South Lokichar是唯一有油气发现的盆地,目前对于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仍认识不清,严重制约着东非裂谷东支下一步勘探.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岩芯、薄片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South Lokichar盆地的构造和地层发育特征、关键成藏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成藏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South Lokichar盆地自晚渐新世开始拉张,经历了裂陷Ⅰ期、裂陷Ⅱ期及坳陷期三个演化阶段,以裂陷Ⅰ期沉积序列为主;②South Lokichar盆地成藏条件优越,下
构造高差分析是构造解析及平衡剖面制作与恢复的基础.长期以来,构造高差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也缺乏原理性描述;构造高差分析也主要局限在构造地貌和地形高差的分析.本文在分析前人有关构造解析、地貌高差和构造高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造高程概念,将构造高差定义为构造高程之差,拓展了构造高差的内涵;并将构造高程定义为地质点所在构造形成时的有效深度,通常用相对高程的负值来表示.提出构造高差分析的基本理念,将构造高差的本质理解为构造势能,赋予其时间和空间涵义.由此给出了构造高差的估算方法,以及不同构造环境下构造高程的厘定
静态和动态的非线性弹性探测实验已经清晰地揭示了岩石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弹性特性,其中动态探测方法运用共振在岩石内部加载稳定的应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野外探测具有一定的难度.本研究利用传播的纵波在岩石内部加载应变,发展了共同传播的纵波研究岩石非线性弹性特性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相对低频高振幅的纵波在岩石内的传播在岩石内部加载一定的应变,并且通过同时传播的相对高频低振幅的纵波探测岩石内的弹性模量变化量.弹性模量变化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石的非线性弹性特性,当被探测目标为线性弹性材料时,其弹性模量变化量通常为零;
利用长三角地区多个探空站气象资料、GNSS观测数据和GPT3模型,以探空资料的大气可降水量(PWV)为参考值,评估GPT3模型、两种地面气象资料法和GNSS等4种方法计算的PWV精度、可靠性和时效性.结果表明,GPT3模型可实时获取PWV,但精度较低;GNSS-PWV精度最高,但需要实测气象参数,会限制其应用范围;两种地面气象资料法精度较高,但需要地面露点温度数据.
选取全球52个MGEX测站连续7 d的数据对两种伪距频间偏差(IFB)模型在多系统融合精密单点定位中的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第一种IFB模型是对每个GLONASS卫星估计一个IFB参数,第二种模型则是采用频率号的一次线性函数估计IFB参数.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两种伪距IFB模型在E、N、U三个方向上定位精度相当;动态条件下两种模型在E、U方向上精度相当,第二种模型比第一种模型在N方向上定位精度提高21%.相同条件下两种伪距IFB模型的收敛速度相差较小且均能达到指定精度,而第一种伪距IFB模型需要估计更多参数.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s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中西段的冷龙岭断裂附近.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3500~4100 m的高原北部祁连山区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总长约27 km.破裂带呈NWW SEE走向,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南支沿托莱山断裂东端分布,与北支间隔3 km呈左阶雁行排列.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
维拉斯托矿田是大兴安岭南段一个典型的热液脉型锡多金属矿田.成矿地质特征显示,深部隐伏碱长花岗岩为其成矿地质体,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存关系,呈现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成矿中心钨锡-锂铷矿化,多伴生有云英岩化、硅化,两侧均有铜铅锌银(萤石)矿化,常出现较强的褐铁矿化和萤石化,构成一套较完整的岩浆-热液锡多金属成矿系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分带清晰,W、Sn、Mo、Bi位于异常中心部位,Cu、Zn、Pb、Ag、As、Sb等元素位于异常外侧.自然重砂特征显示,重砂矿物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带,矿田中心以锡石重砂颗粒
利用中国区域2015~2017年探空数据,建立一种顾及地表温度、地表水汽压、高程和纬度的中国区域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模型(BET模型).以2018年探空站Tm数据为参考值,分析BET模型精度,并与Bevis模型和GPT3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ET模型年均RMSE与bias分别为3.15 K和0.04 K,相比于Bevis模型、1°×1°分辨率的GPT3模型和5°×5°分辨率的GPT3模型,年均RMSE分别降低29.2%、32.8%和39.1%,年均bias分别降低96.4%、96.7%和97.4%,且
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中国海相深层6000 m以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发现多个深层超深层大中型油气田,而且有一批重点探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从沉积建造和后期构造改造两个方面对比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并依据勘探与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建议.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具有“建造相似、改造有别”的特征,震旦纪寒武纪两个盆地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受到了相似的全球性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生物演变的影响,都经
温泉是地热资源的直接显示.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大陆温泉数据,对温泉分布进行了分区,并从热岩石圈厚度、莫霍面深度、岩石圈热结构和居里面深度等角度出发,揭示了温泉分布与深部热背景之间的联系.以泉水温度为依据将温泉定义为低温泉(25℃≤T<50℃)、中温泉(50℃≤T<75℃)和高温泉(T≥75℃).根据大地构造、区域地理和地热域分区结合温泉分布特征将中国大陆划分为西北、北方、青藏三江、扬子和东南5个温泉区.温泉主要分布在深部热背景较“热”的地区,具有较薄或极厚的热岩石圈厚度、较浅或极深的莫霍面深度、拥有“热壳”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