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诗画诗境,品诗情诗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好古诗,对描绘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引发想象,进入诗境,品味诗情,读出诗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古诗
  古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谐的音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独具魅力的华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丰厚博大的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然而,古诗使用的是古代语法,描写的是古人古事。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都陌生而疏远。古诗成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它别于一般阅读教材的体裁风格,抓住它“字简而涵丰”的艺术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进入诗画诗意的境界,品悟诗情诗韵的美妙,在诗词歌赋的王国里尽情徜徉,享受美感体验的愉悦与幸福。
  下面,我就如何进行古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知诗人,定诗情
  古人云:“文发于心,文如其人。”古诗亦然。诗人情感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常常会抒一时之情,发一时之慨。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学习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写作背景。
  “创作风格”是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点。不同的诗人,艺术特色和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杜甫生不逢时,仕途不济,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昌龄的诗雄健浑厚,散发着边塞烽火的气息,抒发着思乡、念人、厌战的思绪;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重,恬静而浑健;王维的诗恬淡生动,诗中有画……
  古人论文讲究“就事”,即在赏析、学习诗歌时,要注意联系诗人特殊的个人际遇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面具体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内在意思,自然而然地生发诗歌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诗的作者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豪迈奔放,独具一格,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又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更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李白涉嫌永王磷事件,被放逐夜郎途中遇赦时所写。当时,李白刚到四川省的白帝城,适逢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赦免之列,心情自是欣喜已极。这样,通过对诗人写作风格和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而准确的把握,对“彩”、“还”、“啼”、“轻”等字眼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有了粗略而直观的了解,也对整首诗的主题有了大概而明晰的印象,为学生学习理解诗歌,在知识上、情感上做好了铺垫。
  二、抓诗眼,明诗意
  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它犹如人的眼睛,是作者通过反复推敲、不断锤炼而得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全诗情趣盎然,意境深远,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学习、鉴赏古诗,就要巧抓诗眼,体会诗眼。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这种白描的手法,使得全诗清新、明丽。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望”,但诗句中却无一个“望”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发现每句诗中隐含着的“望”的神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正是诗人远望,才能看到长江水势汹涌、水流湍急、水面开阔的气势;也正是因为远望,诗人才能看到怒涛奔涌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才能感受到长江水对天门山百转千回、依依不舍的侠骨柔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逼真地表现了小船行驶在江面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雄奇姿态;“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更是点明了“望”的落脚点,传神地描写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从诗眼“望”字入手,借助四个动词,势如破竹,境界全出。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经历了诗人的观察过程,体验了诗人的认知感受,体会了诗人的欣喜心情,感悟了诗人的奇特想象,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含义,品味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三、想诗画,入诗境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世界、艺术的王国,是诗人通过一个个具象描绘出来的一幅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一首诗文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栩栩如生的图画,极具画面美。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掘诗中的画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平面的诗句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的是一幅树头花落、树荫未成、菜花繁茂、黄碟飞舞的画面,展示了一派动静结合、情境交融的田园风光。在初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想想诗歌所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大致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后,要求学生三读诗歌,找出诗中每种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勾画出诗中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笔下,稀疏的篱落、蜿蜒的小径、青葱的树木、活泼的儿童、飞舞的黄碟、艳丽的菜花组成了一幅幅风格各异、生趣盎然的乡村风景图。孩子们驰骋在想象的王国里,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渐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产生移情和共鸣,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感受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美好的艺术境界中得到感染、受到熏陶。   四、读诗句,赏诗韵
  每一首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精心架构的杰作,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种令人击节叫绝的节奏之美、和谐之美、音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德国诗人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回味无穷。学习古诗时,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反复吟哦讽诵,感受领略古诗的独特韵律,体味品赏古诗的精妙韵味,才能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欣赏古诗独有的诗境。
  如教学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时,可引导学生用真挚深沉的语调、郁闷孤独的感情,品味“声”、“船”、“织”、“明”四个平韵,吟咏出疏密相间、悲喜交替、平仄相对、整齐匀称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品味这首诗的韵味,感受诗人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视觉方面有梧叶纷飞、秋江水冷、客船漂泊、顽童夜游、篱落疏疏、灯火闪烁,唯美画面的勾勒,历历在目,满目皆是秋景;听觉方面有送来阵阵寒意的落叶萧萧之声、牵动诗人万千愁绪的秋风瑟瑟之声、更显江面静寂寥落的船篙击水哗哗之声、浑然不知危险将近仍率性鸣唱的促织曲曲之声,还有带着些许紧张、几分期待、几许兴奋的顽童喘气呼呼之声,细微声势的渲染,声声入耳,满耳全是秋声;情感方面先有秋风送寒意、秋江载愁船的悲景烘托出的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后有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的趣景引发出的诗人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欣喜感受,百般滋味交织,丝丝入怀,满怀尽是秋情。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孩子们品味了诗歌悦耳顺畅的韵律美,品析了诗歌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品悟了诗歌荡气回肠的情感美,品赏了诗歌摄人心魄的韵味美。
  总之,古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古诗本身的特色与韵味,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领悟诗歌的美妙意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韵味,达到读诗、明义、入境、悟情、审美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3]曹静.让学生读出古文的真滋味——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诵读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3).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效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大实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师生互动,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高效英语课堂,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是每个英语教师追求的目标。因为高中生不是初学英语,故逐步失去了初学英语的兴趣。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分析以往教学改革的不足,遵循高中生发展规律,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实例,提出构建高效英语课堂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师生互动 高效课堂
摘 要: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识字兴趣不浓、识字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小学生的识字效率不高。汉字起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来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动机,探求识字捷径,巩固识字成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识字 联系生活 效率  汉字,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人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如何使识字任务在
摘 要: 模糊语言学自产生以来就对语言学界及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诗歌语言由于大多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正是这种模糊语言,使得诗歌有其独特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几首简单的外国诗歌中文译本,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再现诗歌的模糊语言美等问题。  关键词: 模糊语言 诗歌 翻译 美感再现  1.引言  “模糊(fuzzy)”一词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L.A.Zadeh)在1
作为县城中学的郊区学校,所招学生大多“属于第三梯队的学生”,学生大多来自知识面较窄的农村,学生知识及基础能力差异很大。因而,初中生化学基础薄弱趋势越来越明显,为高中化学教学增加了困难。此外,还有不少高一新生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如“上初三时,我紧张了一年,现在终于考上高中了,我先轻松一阵吧。”“我初三时背一背、记一记,成绩就上来了,高中我还这样做吧,等到高三时努力背一下就考上大学了。”等等。事实上,
摘 要: 高职院校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总结人才培养的成效,并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摘 要: 作文是一种基于内心需要的表达,而在当前农村小学很多师生尤其后进生的心目中,作文只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一项“作业”,毫无表达与创作欲望。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中的问题,教师必须着手对孩子进行文心雕琢,使孩子转变作文观念,将作文视为内心的表达需要,从而促进农村小学作文习惯养成教育进程。  关键词: 作文养成教育 现状透视 文心雕琢  自从本学期确立了“简快作文实验”课题研究后,我对学生作
摘 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连云港为例,具体分析连云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对于人文历史文化的继承,从人文历史文化建设角度分析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继承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才能弘扬城市多元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关键词: 城市审美文化 人文历史文化 连云港  上世纪八十年
摘 要: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其中主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心心相印;刚柔相济;用人之“短”。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爱心 刚柔 用人  回顾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有着看不清的深度,摸不到的广度,算不清的工作量。花力气还要担风险,其间还有许多难以言状的苦果。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完成塑造一代新人的任务,必须坚持“疏导”的方法,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学被赋予新理念。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既不像低年级那样将识字当做教学重点,又不像高年级那样侧重理解。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写字教学,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小学三年级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小学三年级写字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写字教学 教学应用  在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日益受到教师们的广泛关注。我在总结自己从教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微课程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为广大语文教师朋友提供有益启示。  一  “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