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指引:中国现阶段农民的就业及增收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riend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充分受益的现代化。其表现至少包括:改革和发展利益分享、就业扶助的权利平等等。这里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必须重视通过制度建设,不断解决数亿农民的就业与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其他文献
尽管东亚地区主义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取得的成果值得称道。东亚地区国家间制度化合作从无到有,开创了东亚地区合作的历史,实现了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飞跃。东亚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来自地区外多重压力共同作用以及地区内认同力量不断增强等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
意识形态安全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为维护、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之后,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走过了一条强调绝对安全、分化斗争、直至消亡的曲折之路。通过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可以从中得到如下经验启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要具有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宣传和斗争要有合理的界限与形式。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共存的时代,如何使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站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视角、时间视域和空间视野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
民主社会主义瑞典模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瑞典社会结构的变迁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的失效是瑞典模式形成的社会基础;便利的地缘条件与始终如一的中立外交政策是瑞典模式形成的国际环境因素;民主社会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瑞典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政治妥协与阶级合作的文化价值观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文化根基;温和型的政党制度与三足鼎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瑞典模式形成的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表现是两个密切联系又完全不同的范畴,理论逻辑表现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机制,而历史表现则是事物发展的实际演进过程。在二者的关系中,理论逻辑是规律,历史演进是现象。现象体现着规律,规律决定现象的发展走势,但二者绝不是等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分析应该从全球的视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则是在发达国家、落后国家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等不同层次的不平衡式发展中达到基本平衡的。
组织试图通过核心交换信息以协调集体行动,获得“1+1〉2”的效果,因此,组织交换信息的方式就是为了把组织核心的信息、意志作为统领组织的行动方向。这一点,无论是私人组织和公共组织,都是如此。民主正是把这些意志产生的权力,公平地分配给组织成员,以期使组织所要交换的信息产生于组织内的多数人,以这种手段维护组织成员权力。二者事实上是矛盾的,因为私人组织的边界较容易界定,组织利益可以较为清晰地与其他组织相区分开,这类组织不太需要民主;而公共组织因利益边界难以界定,维护利益的交易成本巨大,更适合用讨价还价的妥协方式寻
农民经济合作需要自己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以承担起组织、宣传、引导普通农民的职能。农民经济合作的行为性质决定对农民经济合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有着较高而且全面的素质能力要求:他们一般是农民中走出封闭、拥有较多文化知识和对外交往经验的兼业农民或社区领袖;是农民中中上层相对富裕者,拥有一定的经济势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济贫怜弱的精神。然而,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农民经济合作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除了美国之外,各国农民经济合作的组织人才资源普遍稀缺,由此导致农民经济合作需求和能力之间形成另
建国以来,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汲取到给予、从管治到服务的演变,但在强势政府惯性影响下,政府主导失范,农民主体性缺失还普遍存在,这已成为乡镇治理转型的主要障碍。构建参与式乡镇治理新格局,珏须规范和优化政府主导力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介入,重点发挥和提升农民主体对乡村社会建设的功能,最终达成二者的调适与互动,实现双向、多元、有序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中国五十年的援非史就是中国孜孜探求外交理论、凝练和彰显外交特色的过程。作为一种新兴的南南援助。中国的援非超出了传统北南援助而日益具有了南方世界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特殊性质。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而被铭刻在中华外交的图腾柱上,成为中国新的援外理念的坚实基础,成为中国外交理念中独特的话语形态基石。这种援助的外交逻辑和交往思维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交往的模式。形成一种基于中国气质的新的国际援助模式。这种援助模式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国际援助理论。而且大大影响了南南交往的模式。并日益成为亚非国家间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有着突出的历史地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极其重要的理论文献。前者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之光,后者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之光。作者从源与流、共同性与特殊性、历史时空的局限与现实实践的拓展三个方面概括地阐述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