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对宣威市森林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针对富民兴林建设中存在的“大资源、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加强林业产业、强化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 林业经济;发展措施;云南宣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77-02
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只有充分发挥这“三大效益”,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的发展,从而解决森林的培育问题、管护问题和投入问题。为挖掘集体林区资源优势,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把握林情是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切入点的关键
就云南省宣威市而言,林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位特殊。宣威市位于滇东北云贵两省交界处,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地区,介于东经103°35′~104°44′,北纬25°53′~26°44′,东西宽102 km,南北长91 km。纬度偏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多种气候类型并存,绝大多数地方气候冷凉。二是林农交错。全市国土面积6 052.62 km2,辖26个乡(镇、街道),35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为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6.6万人,达31万户。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2%。三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30.89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04%;有林地面积为24.80万hm2,疏林地面积986.67 hm2,灌木林地面积4.45万hm2,其他林业用地面积为1.546万hm2,森林覆盖率45.09%,活立木总蓄积量1 126.2万m3。林业总产值仅达3.138亿元,林地资源丰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经济效益偏低。四是结构典型。在林种结构方面:公益林比重偏大(占60%),商品林比重低(占40%),公益林面积为18.52万hm2,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96 634.00 hm2,省级重点公益林8.85万hm2;商品林12.37万hm2。在林分质量方面:林分结构普遍较差,树种相对单一,林分质量普遍较低,中低产林面积大(达13.686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4.3%。林权方面:村组集体拥有林地所有权的林地资源比重大,占99.35%,国有林仅为2 000.00 hm2,集体林为30.67万hm2。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到户率高,在全市30.03万hm2应确权的集体林中,确权到户的为25.968万hm2,其中自留山7.75万hm2,责任山18.22万hm2,集体林均山到户率为86.47%。五是发展不平衡。中部、西部、南部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物质储量较大,北部、东北部森林资源偏少,覆盖率偏低,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达67.88%,最低的乡镇仅为14.1%。
总之,宣威市区位特殊、林农交错、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结构典型、发展不平衡等特点限制了宣威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和林业效益的发挥。只有针对上述特点,抓住实质性问题,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才能找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和壮大林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鉴于宣威市公益林面积比重大、林农交错等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在培育好已建的逾4.67万hm2核桃的基础上,每年栽植4 000 hm2核桃,建成规模达6.67万hm2的核桃特色产业,力争每户农民拥有0.2 hm2以上核桃,10年后确保户均核桃产值达1.8万元;着力发展以光皮桦、柳杉和杉木、滇杨等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管理和培育好现有云南松、华山松等用材林;构建“林农 基地 企业”的林产业体系,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1]。
3 实施项目拉动是增加林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大力实施天保、退耕、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建议逐年加大项目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助,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并且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退耕地建设指标,稳步推进坡耕地绿化进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满足山区林农业县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加大改造投入,提高改造质量。就宣威市而言,每年改造中低产林0.33万hm2,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森林总体功能。三是启动实施碳汇项目,消减工矿企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改善气候环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碳汇功能强大,宣威市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共29.31万hm2,每天至少可吸收二氧化碳29.5万t,释放氧气21.5万t。1年可吸尘9 763万t,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21万t,森林固碳和调节气候功能突出,公益效果明显。由于宣威市的森林权属绝大多数属于农户,实施碳汇项目,对林农进行适度补偿,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2]。
4 转变观念,发展生态林业和林业经济是山区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创新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林农从被动和自发发展林业向主动发展林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集体林区,农民是林业建设的主体,要多措并举,积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林业,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林业投入,发展壮大生态林业和林业经济,确保建设一片,绿化一片,带动一村,富裕一寨。
5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是林业建设的宗旨
要把基层林业主管部门多年以来形成的直接生产建设林业的职能转化为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技术支撑和科技转化能力,构建集咨询服务、林权管理、资产流传、抵押登记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确保政策、技术等服务到位。
6 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的重要保障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不断加强林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使管理体系与政府职能相匹配,管理职能与林业发展要求相协调。以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为主线,全面实施“生态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林地林权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执法为保障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积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明确森林经营方向,规范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加工经营等环节的管理。要按照“指导、管理、执法、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内部机构整合和职能转变,逐步构建以管理、执法职能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全面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等林业执法职能,实现由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向集中统一、综合执法的转变;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实行林业行政执法“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理顺管理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管理能力,为林农创造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3-4]。
7 参考文献
[1] 中共宣威市委史志办公室.宣威市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宣威市林业局.宣威市林业志(1908-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 高亚鹏.宣威经济林的变迁[J].中国林业,2000(4):20.
[4] 陆平,浦绍磊,戴普灿.宣威市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2(2):85-88.
关键词 林业经济;发展措施;云南宣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77-02
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只有充分发挥这“三大效益”,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的发展,从而解决森林的培育问题、管护问题和投入问题。为挖掘集体林区资源优势,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把握林情是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切入点的关键
就云南省宣威市而言,林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位特殊。宣威市位于滇东北云贵两省交界处,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地区,介于东经103°35′~104°44′,北纬25°53′~26°44′,东西宽102 km,南北长91 km。纬度偏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多种气候类型并存,绝大多数地方气候冷凉。二是林农交错。全市国土面积6 052.62 km2,辖26个乡(镇、街道),35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为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6.6万人,达31万户。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2%。三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30.89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04%;有林地面积为24.80万hm2,疏林地面积986.67 hm2,灌木林地面积4.45万hm2,其他林业用地面积为1.546万hm2,森林覆盖率45.09%,活立木总蓄积量1 126.2万m3。林业总产值仅达3.138亿元,林地资源丰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经济效益偏低。四是结构典型。在林种结构方面:公益林比重偏大(占60%),商品林比重低(占40%),公益林面积为18.52万hm2,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96 634.00 hm2,省级重点公益林8.85万hm2;商品林12.37万hm2。在林分质量方面:林分结构普遍较差,树种相对单一,林分质量普遍较低,中低产林面积大(达13.686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4.3%。林权方面:村组集体拥有林地所有权的林地资源比重大,占99.35%,国有林仅为2 000.00 hm2,集体林为30.67万hm2。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到户率高,在全市30.03万hm2应确权的集体林中,确权到户的为25.968万hm2,其中自留山7.75万hm2,责任山18.22万hm2,集体林均山到户率为86.47%。五是发展不平衡。中部、西部、南部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物质储量较大,北部、东北部森林资源偏少,覆盖率偏低,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达67.88%,最低的乡镇仅为14.1%。
总之,宣威市区位特殊、林农交错、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结构典型、发展不平衡等特点限制了宣威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和林业效益的发挥。只有针对上述特点,抓住实质性问题,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才能找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和壮大林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鉴于宣威市公益林面积比重大、林农交错等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在培育好已建的逾4.67万hm2核桃的基础上,每年栽植4 000 hm2核桃,建成规模达6.67万hm2的核桃特色产业,力争每户农民拥有0.2 hm2以上核桃,10年后确保户均核桃产值达1.8万元;着力发展以光皮桦、柳杉和杉木、滇杨等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管理和培育好现有云南松、华山松等用材林;构建“林农 基地 企业”的林产业体系,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1]。
3 实施项目拉动是增加林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大力实施天保、退耕、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建议逐年加大项目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助,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并且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退耕地建设指标,稳步推进坡耕地绿化进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满足山区林农业县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加大改造投入,提高改造质量。就宣威市而言,每年改造中低产林0.33万hm2,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森林总体功能。三是启动实施碳汇项目,消减工矿企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改善气候环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碳汇功能强大,宣威市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共29.31万hm2,每天至少可吸收二氧化碳29.5万t,释放氧气21.5万t。1年可吸尘9 763万t,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21万t,森林固碳和调节气候功能突出,公益效果明显。由于宣威市的森林权属绝大多数属于农户,实施碳汇项目,对林农进行适度补偿,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2]。
4 转变观念,发展生态林业和林业经济是山区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创新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林农从被动和自发发展林业向主动发展林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集体林区,农民是林业建设的主体,要多措并举,积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林业,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林业投入,发展壮大生态林业和林业经济,确保建设一片,绿化一片,带动一村,富裕一寨。
5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是林业建设的宗旨
要把基层林业主管部门多年以来形成的直接生产建设林业的职能转化为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技术支撑和科技转化能力,构建集咨询服务、林权管理、资产流传、抵押登记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确保政策、技术等服务到位。
6 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林业增效的重要保障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不断加强林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使管理体系与政府职能相匹配,管理职能与林业发展要求相协调。以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为主线,全面实施“生态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林地林权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执法为保障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积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明确森林经营方向,规范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加工经营等环节的管理。要按照“指导、管理、执法、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内部机构整合和职能转变,逐步构建以管理、执法职能为主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全面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等林业执法职能,实现由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向集中统一、综合执法的转变;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实行林业行政执法“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理顺管理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管理能力,为林农创造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3-4]。
7 参考文献
[1] 中共宣威市委史志办公室.宣威市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宣威市林业局.宣威市林业志(1908-201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 高亚鹏.宣威经济林的变迁[J].中国林业,2000(4):20.
[4] 陆平,浦绍磊,戴普灿.宣威市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2(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