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异的文献 流动的文本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特别强调文 学文献的研究,尤其重视对研究 对象的历代目录著录、版本源流 考述、文字异同校勘以及辨伪的 细致考索。诚然,此种关注是必 不可少的。从历时性层面而言, 当文学尚等同于文献的时候,这 种研究本身即為文学的研究。不 过,文学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中 国学界已经开始接受并运用舶来 的对应 literature 的文学概念了, 这近似于我们今日所言纯文学。 此后,此文学概念深入人心,被 成功运用到中国文学史书写及文 学作品的研究中。以文学的此种 概念为标准,考察文学文献的研 究,二者之间显然不能等同了。 文学文献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成
  为文学研究的基础 ;缺失了文献 的文学研究,则被视为游谈无根。 这也正是长期以来强调文学文献 考察的根本原因。文学文献研究 意义固然重大,但文学与文献毕 竟不能等同,文献研究也不可能 完全取代文学本身的研究。这正 如一个同心圆,文学文本是圆心, 而文献研究则是外围的圆圈。近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的 研究,大都是围绕这个文学文本 的中心在转圈,取得的成就固然 不少,但毕竟如隔靴搔痒,不但 未能刺穿中心,反而在一层层圆 圈中循环往复,颇有道尽途穷之 感。于是思考转向,干脆直击中心, 关注文本,强调文本细读。
  其实,文本细读也不是什么 新事物。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 国学界开始用舶来的文学概念尝试从文本外围书写中国文学史的 时候,活跃于英美的大学以及文 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已经提 出详细的甚至颇为繁琐的文本细 读理论,并成功地用之于实践。 新批评派主张“内部批评”,把文 学文本当作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独 立自足的封闭体,强调从文本的 层次(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 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等) 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当中国的 文学研究长期徘徊于外围,甚至 沦为庸俗社会学的困境之时,“向 内转”就成为很自然的选择了。 的确,文本细读的转向意义重大, 因为它直接关注文学文本本身, 让文学研究名副其实。不过,其 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断然拒绝了 文本与外部的各种联系,将文本 彻底封闭起来进行自身的细密解 剖。而且,这种研究还隐含了一 个前提 :文本是唯一的,固定不 变的。此前提并不完全符合中国 古代文学的实际,对于抄撰时代 的中国文学文本尤其如此。因此, 尽管文本细读研究法颇具吸引力, 但也不是放之四海的绝对有效。
  文学文献的研究未能把握文学核心,文本细读又太封闭,固 化了文学文本,遮蔽了文学文本 的多样存在。二者皆有缺陷,仍 需要进行深入反省。如从文献到 文本的复杂演变过程到底如何, 就值得重新思考,而这与文献研 究、文本解读二者皆关系密切。 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多样性以及 由此造成的经典文本的复杂性, 必然会影响到文本的解读与文学 的研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 视,甚或说,这是突破当下古代 文学研究,尤其是先唐文学研究 困境的必由路径。孙少华、徐建 委的《从文献到文本 :先唐经典 文本的抄撰与流变》,即为此反省 探索的成功之作。所谓成功,不 唯在对先唐经典文本具体形成过 程的细微考索 ;更重要的是,著 作在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深入挖 掘的诸多问题牵涉文学研究之本 质,其中不少理念是值得深入思 考的。
  第一,文本的多样性问题。 文献是有歧异的,与此密切关联 的文本必然呈现多样形态。文献 生成后,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产生歧异。存在歧异的文献,经过不 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编撰者、 不同编撰意图等多种因素的共同 合力影响而最终形成的文本,必 定呈现出多样性,而文本的多样 性又必然带来解读的多样性。这 看似浅显的道理,在以往的古代 文学研究领域却被忽略,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对先唐文 学而言,文献的歧异与文本的多 样性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 一种常态。即使不论先秦经典文 本是如何形成的、公共素材如何 产生歧异最终进入经典文本的,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整理图书 活动也理应得到重视。今天我们 能够看到的先秦经典文本,几乎 全都经过刘氏父子的编订,阅读 习惯、阅读思维、阅读选择、政 治意图等众多因素共同制约了最 终固定文本的呈现(清代四库馆臣 编纂《四库全书》的做法,何尝不是 如此)。即使经历了刘氏父子整理 后“可缮写”的文本,在抄撰时代, 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仍很大,文本 仍会呈现多样性。一方面,先唐 文本本身“流动”是常态 ;另一 方面,我们习惯于解读的文本是
  固定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遮蔽了 与文本密切关联的政治、思想等 丰富的文化性。因此,先唐文学 研究必须关注文献的“时代性” 与文本的“历时性”问题,避免 将文献、文本只是作为一个躯壳 而在研究中不由自主地转向思想、 文化阐释道路的弊端。
  第二,文本的“可靠性”问 题。文本流动带来的文本多样性, 以及一直缠绕在先唐文本上的作 者及成书时代问题,造成了文本 的“不可靠”。如何应对先唐文学 文本的“不可靠”问题,《从文献 到文本》为此提出了文学文本的“完整性”与“碎片化”两个重要 特征,对以往的“以文释经”、“以 诗 证 史 ”、“ 以 文 证 史 ”、“ 二 重 证 据法”、“三重证据法”、疑古或信 古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清理 与深刻反思,指出文学文本不断 被“碎片化”或者说“不可靠性”, 正是文学文本流动性、多样性的 体现,恰恰是文学文本的典型特 征。文学文本的“碎片化”与“完 整性”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存 在一种不同范围内的相互转化的 关系,也由此使文学文本的研究成为可能。 第三,文本的“开放性”问题。
  构的变化的 ;先唐之前的大量集 注是如何被撰录 出来的 ;九经的 文本是如何从抄本过渡到刻本的 ; 独特的《晋书》文本是如何生成的, 又是如何作用于历代读者的阅读 想象,从而形成了后来关于魏晋 时代的“整体历史印象”的。通 过这些个案的细微考察,不仅印 证了文学文本的多样性、复杂性 问题,而且深刻反思了二十世纪 以来中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   先唐经典文本的复杂性在文学文
  本的多层次性、多系统性以及文
  本阐释与再书写的“开放性”诸
  方面均有所反映,文学文本的经
  典化亦与此密切相关。文学文本
  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
  正因为如此,文学文本才具备了
  反复阐释的可能,由此催生了文
  学文本的经典化生成。以往的关
  于文学文本经典化的研究,大多
  关注文本固化后的外部力量,而
  对文学文本本身的“开放性”关
  注不足。《从文献到文本》一书,
  则以“文本层次”的分析,强调
  文本本身不同层次对经典的改造
  及经典化功能。文学文本就是一
  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唯有了解
  其中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多系
  统性以及由此关联的综合研究, 取向问题,二是材料的选择问题。
  才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的 层层累积的过程。
  第 四 ,文 学 史 的 书 写 问 题 。《 从 文献到文本》一书,从西汉以前 知识领域传播普遍的“公共素材” 入手,考察这些材料是如何进入 文学史的叙述,并影响其叙事结文学史书写,到底是站在精 英知识阶层、一般知识阶层,还 是 以 民 间 立 场 来 书 写 , 已 有 的 各 种文学史均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 题。先唐文学史主要是站在精英 知识阶层的立场,宋代文学史则 著力突出一般知识阶层,宋代以
  近二三十年来,尽管中国文 学史著作不断问世,但重写文学 史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歇,因为以 往文学史惯用的书写模式,即以 时间序列的演进和作家作品的对 应的书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并 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国文学发 展的真实历程。需要思考的焦点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书写
  降的文学史显然是站在民间的立 场,对民间文学关注过多。立场 的不断转变,使文学史书写丧失 了一以贯之的立场,使文学史不 同阶段的分量明显失衡。与此相 关,文学史书写取向问题的另一 个表现,则是文学史是按照每个 时期文学自身发展来书写,还是 按照后人接受视野中每个时期的 文学状况来书写。比如先秦文学 史,大都站在汉代的立场来书写, 或者说是站在刘向、刘歆、班固 的立场进行描述,其中对先秦诸 子九流十家如此清晰的叙述,可 能并不符合先秦时代的实际。再 如魏晋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特别关 注,但那个时代的陶渊明除了以 隐士著称之外,在文学方面可能 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其地位 是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被不断建构 起来的。对于此类问题均需要深 刻反思 :以“人”系“文”的书 写方式,虽然纲举目张,线索清晰, 但书写者往往是站在局外观察历 史,主观性较强,使得其中的“人” 是编写者心目中的“人”,而非历
  史语境中的“人”,忽略了文本细 节层面蕴含的“人”的时代性思 考 及将时代思潮注入文本的过程。 以往的文学史书写,主要关注文 本在形成之后的思想价值,忽视 了文本的形成、流变过程中的文 献元素与综合作用,故缺乏“立 体感”与“历史感”。所以,文学 史的书写,在描述作家、作品的 时代作用与意义的时候,需关注 其文学思想、文本形成的综合影 响,揭示各种文献进入其文本的 过程及其产生的文学与学术影响。 由于文本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作 家、作品,对后世史书那些看似“层 累”“增益”的材料,不能轻易剔 除,而是需要对后世书写者“增益” 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对接受 心理进行分析,以便更为深入地 认识研究对象的原始记载与后世 变化。唯有如此,文学史书写中 的研究对象,才能够“站立”起来, 并得以多维观察。
  (《从文献到文本 :先唐经典文本的抄撰 与流变》,孙少华、徐建委著,上海古 籍出版社二○一六年版)
其他文献
有位教授把弄学之人比作“深海鱼”,说做学问就像在晦暗的海底游来游去,无声无息。弄璋弄瓦者热热闹闹,弄权弄术者飞横跋扈,弄学者则甘享寂寞。移居东瀛多年的几尾雌性“深海鱼”相濡以沫,十二年前结成“水会”,半年一聚,分享寂寞。邵迎建即“水会”元老之一,《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是她深海巡游八年的成果。  邵迎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研究张爱玲,一九九八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张爱玲的文学》(二零
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和纽约等5家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在2006年1月23日达成一致,携手推出了“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的概念,使之成为全世界职业选手和业余跑者心中的圣殿。2013年,年轻的东京马拉松以无微不至的服务品质,成为第六个成员赛事。与其它大满贯赛事相比,德国柏林马拉松以其优美的异国风景,严谨的赛事组织,数不清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着长跑爱好者。“又破纪录了!”“居然没破纪录?”在世界顶级的六大
门德斯其人  豪尔赫·门德斯本人的经历,确实有着传奇色彩。  门德斯的父亲是一位政府官员,母亲则是家庭主妇。门德斯年轻时代是位球员,踢左边锋位置。不过,他在球场上的天赋平平,球员时期多数时间都在一家丙级俱乐部效力,就说明了一切。  还在球员时代,门德斯已经显露了自己的商业头脑。他曾承包球场外墙的广告发布权,他还曾开设了一家足球录像租售店。事实上,门德斯如今巨头企业的起步,就要归功于当初的录像店。“
许多年前,朱永新尚未赴京工作时,我们有一次关于中国教育的深谈。我最后脱口而出: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朱永新教育思想。这并非一句恭维话。我从来不认为“思想”只为特定的人垄断,也不认为“思想家”只在我们仰望的星空中闪烁;倘若没有一批类似于朱永新这样的知识分子去思考教育、致力于教育,并且形成具有个人印记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国的教育也便无所谓前途。我对朱永新形成教育思想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关于中国教育的梦
切尔西寄予厚望据路透社1月23日报道,切尔西队已与阿根廷前锋伊瓜因签订合同,从意大利尤文图斯借调他,在本赛季余下时间里效力切尔西队。这笔交易促成切尔西教练萨里再次与爱徒伊瓜因团聚。当年,萨里在那不勒斯队重用伊瓜因。伊瓜因在35场意甲联赛中打入36球,球队夺冠。萨里表示:“伊瓜因是那不勒斯这个赛季最强有力的前锋。他创造了足球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亮相切尔西切尔西俱乐部主任马丽娜?德拉诺夫斯卡娅表示:
美国时间2016年6月19日,克利夫兰骑士和金州勇士的抢七大战,论影响力、收视率、历史意义,都可能是NBA总决赛历史上数得着的。  金州勇士队是常规赛最佳战绩73胜的缔造者,西部决赛1比3落后翻盘闯入总决赛的纪录保持者,常规赛从未在主场两连败,整个赛季也未有过三连败,当家球星斯蒂芬·库里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票MVP。在纸面上,骑士队每一项都处于劣势:西强东弱的局面,大比分0比2落后的开局,历史上从未出
暑假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已经有几年没回去了,大家几乎都搬到了城里,只剩下几个远方亲戚在那边,一年也见不了一次面,彼此并不亲近。这次回去,纯粹是因为偶然看到一篇介绍乡村的文章,便想回去看看久违了的田野,庄稼,野草——仅此而已。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气热得不行,我手里的那把小扇子似乎一点儿也不起作用,整个人就要像那些灵异电影里的人物一样,化成蒸气挥发了。下了车,就听见漫山遍
十二强赛之后,里皮在做些什么,将要做些什么,年近七旬的老帅还能带领中国队冲击下一次世预赛吗?竞技赛事无穷无尽,国家队刚翻过一篇,马上有了亚冠的经典对决,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很快转换到了斯科拉里是否能在恒大干下去。过去一年,这方面的传闻不少。斯科拉里年龄也比较大,恒大这两个赛季国内霸主地位无可动摇,但登顶亚洲的难度眼看越来越大了。斯科拉里和里皮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线索串联起来,那就是广州恒大,尽管两人之
众所周知,现今学界所谓“汉学家”,是“Sinologists”一词的中译。这是西方对从事有关“中国”研究的学者的统称。这个称谓在过去(尤其是二十世纪以前)定位相当清晰,因为对西方学者而言,有关中国的种种学问,与西方的知识世界有相当的距离,故可以划成一角,供少数专家用心钻研。然而,至今文化认同历经散聚游移、学术范式不断拆解整合;此际要追问何谓“汉学家”?或者会带来有趣的思考。为了写这篇短文,我曾向一
一生功过,盖棺难论定——作为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有争议的首相之一,玛格丽特·撒切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2013年4月8日早晨,撒切尔夫人因中风辞世,享年87岁。当天,白金汉宫、议会大厦等英国多处标志性建筑降半旗致哀。至午夜,她的灵柩被运出位于伦敦市中心的丽兹大饭店,运往一处没有公开的目的地。  9日,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宣布,将于17日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为撒切尔夫人举行葬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