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的方式打开人际模式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路上总有困惑相伴,有时难免会栽进友谊的“陷阱”里,煞费苦心地讨好对方,却得不到一点真情回报。为融入寝室委屈求全承担最脏最累的活,为博取朋友低声下气放弃自我,为得到他人认可忍辱负重不敢怒……
  其实,若人与人之间不能站在平等和尊重的水平线上,友谊的天平终究是会倾斜失衡的。“老好人”被心理学家称为“取悦型人格 ”、“圣母型人格”、“讨好型人格”。其内心独白是: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因为无法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爱,所以要无底线地满足他人的需求与期望。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每个人在与外界交往时所呈现的模式都是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缩影,所以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幼儿遇到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父母,那么潜意识输入的就是讨好的理念,讨好的交往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训化出来的,所以生活中一旦遇到冲突,这种应对模式就会自然呈现。
  成长历程中有过心理创伤的人也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比如:小时候被同伴孤立,被好朋友出卖,被父母抛弃等,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会使我们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时刻以他人的心情为风向标,患得患失,进而不断放低自尊去博取他人的好感。
  讨好型人格者也会在一次次地压抑自我后,并不能如期获得应有的心理补偿,相反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绝望中。当有了这样清醒的觉知,就是改变的最好时机。让我们一起来尝试下面的方法,相信会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觉察自我,植入勇敢的意念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若需要压抑内心的委屈、愤怒、恐惧等情绪来换取他人的关注与认可,我们就该清醒地觉察到自己内在隐藏着一种讨好型的心理。
  此时可以尝试寻一静谧之处,以平和之心,以自已真实想法为轴心,抛开杂念,去觉知内心的真实需要。这里没有他人的看法和偏见,用意念一遍又一遍地去感受真实状态下的自己,去看到内心的压抑与不适,勇敢地对妥协说“不”。继续想象以下场景:我们能够自信地融入集体,并在人群中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甚至自如大方地应对各种场景。不断重复这些正向的意念冥想,就能给我们带来无形的能量。我们要积蓄这些能量,融入生活,开启崭新的人际模式,展现真实、独立、勇敢的自我。

改变认知,卸下“老好人”人设


  讨好者之所以愿意在很多时候向对方妥协,是因为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期待他所讨好的对象能够对他的这种讨好给予相应的回报,达成互惠原则,即:“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也对我好!”也是这个错误的认知让讨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沉没成本”,让付出和讨好一次又一次地被践踏,并卷入巨大的危机漩涡中难以自拔。
  其实,别人是否会回报我们的好,本就不受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改变错误的认知,卸下好人的面具,不为廉价的“回报”折腰,那怕是展现自己生活中最不堪的一面,也不必担心人设崩塌而违心地说着心口不一的话。放下包袱,轻松向前,才是真实自我的正确打开方式。

增强边界,设置心理防护线


  真正和谐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讨好者之所以会受伤,就在于没有建立该有的人际边界,而是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去付出,让自己精疲力尽。没有坚守住自我保护的盾牌,才会一次次地被入侵与干涉,把心伤得千疮百孔。
  建立人际边界要清楚:我是我,你是你,我有我的个性与想法,你有你的感受与需求。在我边界内的,由我负责;在我边界外的,我丝毫不用理会,莫强加于我。舍不得“塑料友情”,怎会甄选出至交。真正的友谊会在平等的互动中不断蓄能,无需牺牲一方来换取。

接纳自己,提升核心竞争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聚焦自己的优势,把生命的能量用在自己身上,由内而外认可自己,支持自己,滋養自己,内心才会充盈起来,生命才会更加充实与富足。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没人替我们坚强,唯有自己为人生买单。

1.与自我内在联接,由内而外建设心灵沃土


  讨好型人格内心的空洞是因为自己太过于忽略内在的感知。当我们感受不到爱、价值感、存在感、归属感时,心里才会有空虚与匮乏的感觉,才会急于从外界汲取肯定和赞赏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但事实证明,这样获取的充盈感稍纵即逝,甚至得不偿失,失去的更多。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来源于自我肯定,任何讨好他人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只会徒增伤悲。及时扭转情感的风向标,把焦点从讨好他人转移到爱自己身上,把关注外界的褒奖转移到内在的自我肯定上,与内在的感受做好联接,建设好自尊自爱、自给自足的心灵沃土,爱才会生根发芽,滋养生命。

2.拓展生活空间,提升生命的掌控感


  从自我效能感强的小事做起,提升自我的掌控感。我们可以发展一项兴趣爱好,学习一门新技能,做一件自己擅长的事,订一个读书计划等等。认真体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每一份乐趣,体验努力付出后获得的每一点成绩,仔细聆听内心的每一份感受,让充实的生活占据自己每一个孤独的时刻,终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将回归自己的掌控中。厚积薄发,打通能量脉络,亲手筑建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

3.学会表达感受,让刻意练习来见证


  长期的压抑,会让我们失去表达的胆量与能力,而要破解讨好的情节,就必须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小范围练起,尝试走进人群,循序渐进地克服内心恐惧,勇敢地说出真实想法。一开始可能会紧张不适,但也要坚持做到不卑不亢。最后要达到能在习惯性向我们索取、习惯性贬低我们、经常指使我们的这些人面前,也能勇敢表达自我想法的程度。在不断地刻意练习下,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表达自己并不会引起什么灾难性的后果,就算对方有生气的反应,那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正常现象。勇敢者从来都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即使害怕,也依然坚持去做。
  人生路漫漫,与其在他人身上耗费精力不如留时间给自己增值,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当我们的思想足够独立,也足够相信自己,会用实力去支撑自己的友谊世界,让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才是人际交往正确的打开方式。
其他文献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是学生比较缺少的,所以在高中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基于机器人的科技创新教育,最大的改变就是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要注重去培养,多采用目标和任务驱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而是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掘。
通过加强编研工作,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有力的资政工具与文化产品,进而在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中做到言之有物,辞必己出,必能有力推动国际档案日文化品牌的建立,促进全社会了解档案工作,了解档案工作者,促进中国档案事业不断发展。
思政教育走入专业课程,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而剖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造型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革新思路。本文以“艺术造型基础表现”为例,探索“艺术+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认为应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探索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艺术赛事、时代需求等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以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金属材料加工制造工艺领域,所开发产品指800~2 000MPa级别、厚度规格2~14mm热连轧超高强钢。热连轧超高强钢是助力以工程机械、商用车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减排、高效长寿的重要驱动力,是各大钢厂竞相开发的技术制高点。通过相变强化与精确组织调控来实现高性能,根据用户差异化需求开发具有高韧性、高耐磨、高防护等系列超高强钢产品,形成关键工艺、装备及用户使用等成套技术。
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医院步入改革攻坚的关键期,构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量化考核评价机制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对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和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有深远意义。
文章对X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X院”)科研项目档案档号编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档号编制国家与行业标准以及本院档案工作实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健全档号编制规定;二是统一项目代码管理;三是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
图书馆的书库盘点工作非常重要,是保证图书资源充足,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关键。通过图书馆的书库盘点工作,提升流通服务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文章以新疆大学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图书馆书库盘点与流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2020年1月30日在德国科尔市巴登钢厂针对“零事故”目标投入使用了新的工具——出钢口清理机械手(THM)。从巴登集团的口号“践行钢厂无人化操作的未来”的大背景中可以看出,巴登钢厂(BSW)始终认为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保护员工安全至关重要。巴登钢厂一直以高效、安全的电炉操作闻名世界。巴登钢铁工程公司(BSE)作为巴登集团的一份子,把这些技术分享给全世界的客户。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巴登钢厂安全工具创新的漫长历史。1985年巴登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炉门碳氧枪机械手(图1)投入使用,替代当时使用的人工吹氧、
陕西省彬州市开元寺彬塔始建于北宋年间。(摄影/方圆记者 张哲)  白天开饭店、夜里挖盗洞……2015年,以卫友刚为首的盗墓团伙,在陜西省彬州市开元广场附近,利用开饭店做掩护,用6个月时间挖掘了一条280米长的盗洞,该盗洞直达千年古塔彬塔下的地宫,地宫内的金棺、银棺、铜棺、铜镜、佛像、瓷器、银器等诸多珍贵文物被盗一空,仅仅留下记载这些文物的物账碑。2018年该案案发,国内震惊,公安部将该案列为“1·
长期以来,激光武器只是被作为一种“科幻武器”来看待。激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从那时起,凭一束看不见的光就可重创目标的激光武器,便成为萦绕在科幻迷和军事迷心中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初级激光武器开始投入使用。在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阿空军在攻击英舰时多次出现了飞机未受攻击即坠海的情况。据阿根廷飞行员回忆,英军舰艇发出了一种强烈的光线,将自己照得头晕目眩。他们估计,有些阿方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