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乳油、5%毒锌颗粒、5.7%甲维盐和4 000 IU苏云金杆菌5种药剂对春季草地螟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70%甲维盐、4 000 IU苏云金杆菌、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5%毒锌颗粒防效均达到了85%以上,其中40%毒死蜱防效达到了93.37%,防治效果好于其他农药,并具有持效期长的优点。
关键词 农药;草地螟;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3;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30-0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e),属于螟蛾科,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马铃薯、麻类、蔬菜、药材等多种作物。大发生时禾谷类作物、林木等均受其害。草地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一带。危害草坪时,初孵幼虫群集取食草坪草嫩叶的叶肉,残留表皮,并常在植株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因此在草坪上又称为“草皮网虫”。幼虫共5龄,3龄后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成缺刻、孔洞,残存叶脉,使草坪失去应有的色泽、密度,甚至光秃,严重时造成死亡。3~4龄前幼虫靠吐丝下垂后借微风摆动在植物间迁移,4~5龄幼虫一般不吐丝下垂,遇有振动或触动时,迅速落于其他地方。草地螟有时成群迁移,扩散危害,常常使灾害扩大。建国以来,草地螟在东北曾于1956年、1979年、1980年和1982年严重发生,在枣庄市于2003年曾经大发生。近年来,临沂市草地螟危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效果,为有效控制其危害,特开展了本试验[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5%毒锌颗粒、5.7%甲维盐和4 000 IU苏云金杆菌。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设在临沂白屠苏林场四至五年生草坪。试验设6个处理,即每种药剂为一个处理,以清水作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施药时间为5月25日,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
1.3 试验方法
喷雾前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30株,记载虫口量。药后按同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记录所取草坪样株残存幼虫数。按常规方法计算防治效果,并观察对草坪有无药害产生。共调查5次,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进行定株定点系统调查,调查记载药前、药后3 d、5 d、7 d的物种数及个体数,计算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
■×100
防治效果(%)=
■×100
几种药效比较用方差分析中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得出p值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5%毒锌颗粒、2.5%高效氯氟氰菊酯3 d防效分别达到83.31%、84.33%,与其余3种药剂差异显著,具有速效的特点。40%毒死蜱在5 d的时候防效达到89.23%,防效最好。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在7 d防效分别达到90.87%、93.37%,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其中40%毒死蜱具有高效、持效期长的优点,施药7d后防效高达93.37%。
3 结论与讨论
(1)草地螟成虫量、幼虫量密度很大,成虫及若虫均可造成危害,危害作物种类很多,成灾年份成虫田间百步惊蛾3 000~5 000头,最高达2万头,1代幼虫地块发生率高达100%,虫口密度100~200头/m2,受害作物主要是甜菜、豆类、胡萝卜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大[3]。
(2)5种药剂中,药后3 d,2.5%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效84.33%,药后5 d,40%毒死蜱达到89.23%,药后7 d,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防效均达到90%以上,说明这2种农药对草地螟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春季草地螟的理想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速效性,但是毒性较大,药物残留较多,不适于城市园林喷药。
(3)人工防治,清除杂草,消灭越冬幼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草地螟对白炽灯、荧光灯、卤灯,尤其是黑光灯和白炽灯趋性更强,其诱蛾量较其他灯高3~5倍。也可以保护利用天敌,如赤眼蜂、伞群追寄蝇、双斑截尾寄蝇[4-6]。
综上所述,在春季发生盛期对草地螟各种虫态的防治时,应首先选用40%毒死蜱施药。也可选用5%毒锌颗粒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防治时期应该在草地螟幼虫3龄前进行,即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 d左右进行为宜,尽可能地保护天敌。
4 参考文献
[1] 殷宪亮.枣庄地区草地螟暴发成灾[J].中国植保导刊,2003(11):43.
[2] 姬宪明.草地螟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2011(5):74.
[3] 張怡,张秀芳,张宗山.12%高氯·毒死蜱乳油防治草地螟药效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06(1):32-32.
[4] 郭宏.生物农药对草地螟幼虫的控制效果[J].新疆畜牧业,2015(6):28.
[5] 马建华,张蓉,先晨钟,等.7种药剂对苜蓿草地螟的田间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4(2):43-44.
[6] 张飞鹏,韩珊珊,南山.阿维菌素等4种药剂对草地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5-7.
关键词 农药;草地螟;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3;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30-0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e),属于螟蛾科,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马铃薯、麻类、蔬菜、药材等多种作物。大发生时禾谷类作物、林木等均受其害。草地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一带。危害草坪时,初孵幼虫群集取食草坪草嫩叶的叶肉,残留表皮,并常在植株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因此在草坪上又称为“草皮网虫”。幼虫共5龄,3龄后食量大增,可将叶片吃成缺刻、孔洞,残存叶脉,使草坪失去应有的色泽、密度,甚至光秃,严重时造成死亡。3~4龄前幼虫靠吐丝下垂后借微风摆动在植物间迁移,4~5龄幼虫一般不吐丝下垂,遇有振动或触动时,迅速落于其他地方。草地螟有时成群迁移,扩散危害,常常使灾害扩大。建国以来,草地螟在东北曾于1956年、1979年、1980年和1982年严重发生,在枣庄市于2003年曾经大发生。近年来,临沂市草地螟危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效果,为有效控制其危害,特开展了本试验[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5%毒锌颗粒、5.7%甲维盐和4 000 IU苏云金杆菌。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设在临沂白屠苏林场四至五年生草坪。试验设6个处理,即每种药剂为一个处理,以清水作为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施药时间为5月25日,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
1.3 试验方法
喷雾前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30株,记载虫口量。药后按同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记录所取草坪样株残存幼虫数。按常规方法计算防治效果,并观察对草坪有无药害产生。共调查5次,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进行定株定点系统调查,调查记载药前、药后3 d、5 d、7 d的物种数及个体数,计算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
■×100
防治效果(%)=
■×100
几种药效比较用方差分析中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得出p值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5%毒锌颗粒、2.5%高效氯氟氰菊酯3 d防效分别达到83.31%、84.33%,与其余3种药剂差异显著,具有速效的特点。40%毒死蜱在5 d的时候防效达到89.23%,防效最好。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在7 d防效分别达到90.87%、93.37%,与其他药剂差异显著,其中40%毒死蜱具有高效、持效期长的优点,施药7d后防效高达93.37%。
3 结论与讨论
(1)草地螟成虫量、幼虫量密度很大,成虫及若虫均可造成危害,危害作物种类很多,成灾年份成虫田间百步惊蛾3 000~5 000头,最高达2万头,1代幼虫地块发生率高达100%,虫口密度100~200头/m2,受害作物主要是甜菜、豆类、胡萝卜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大[3]。
(2)5种药剂中,药后3 d,2.5%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效84.33%,药后5 d,40%毒死蜱达到89.23%,药后7 d,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毒死蜱防效均达到90%以上,说明这2种农药对草地螟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春季草地螟的理想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速效性,但是毒性较大,药物残留较多,不适于城市园林喷药。
(3)人工防治,清除杂草,消灭越冬幼虫。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草地螟对白炽灯、荧光灯、卤灯,尤其是黑光灯和白炽灯趋性更强,其诱蛾量较其他灯高3~5倍。也可以保护利用天敌,如赤眼蜂、伞群追寄蝇、双斑截尾寄蝇[4-6]。
综上所述,在春季发生盛期对草地螟各种虫态的防治时,应首先选用40%毒死蜱施药。也可选用5%毒锌颗粒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防治时期应该在草地螟幼虫3龄前进行,即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 d左右进行为宜,尽可能地保护天敌。
4 参考文献
[1] 殷宪亮.枣庄地区草地螟暴发成灾[J].中国植保导刊,2003(11):43.
[2] 姬宪明.草地螟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2011(5):74.
[3] 張怡,张秀芳,张宗山.12%高氯·毒死蜱乳油防治草地螟药效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06(1):32-32.
[4] 郭宏.生物农药对草地螟幼虫的控制效果[J].新疆畜牧业,2015(6):28.
[5] 马建华,张蓉,先晨钟,等.7种药剂对苜蓿草地螟的田间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4(2):43-44.
[6] 张飞鹏,韩珊珊,南山.阿维菌素等4种药剂对草地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