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呢?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让学生经历各种尝试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进行学习,能使学生兴趣高昂、精神振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在尝试中不断学习,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动手尝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各种尝试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经历认真思考、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动手尝试、分析比较、得出梯形面积公式。
上课伊始,我拿出一个梯形,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可以将它变成哪些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然后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动手尝试、分析归纳,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然后汇报:(1)第一小组要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第二小组要将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3)第三小组要把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4)第四小组要将它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各小组围绕着自己的猜测开始设计方案并动手剪图形或在纸上画图形,并推导公式。
各小组汇报:(1)第一小组将梯形沿着梯形的中位线剪开重新拼装成平行四边形,经过分析,现在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高刚好是原来梯形高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2)第二小组将梯形沿着上底的两个顶点作垂线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重新组合成一个新三角形,新三角形的高刚好是原来梯形的高,新三角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的差,长方形的长刚好是上底,宽刚好是原来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新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下底-上底)×高÷2+上底×高=(上底+下底)×高÷2。(3)第三小组将梯形沿着对角线连线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上面三角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下面三角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的高都是原来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上面三角形的面积+下面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4)第四小组沿着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作另一条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的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都是原来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学生再进行分析、比校,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的机会。
如在教学《抽屉原理》时,我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探索抽屉原理。出题:有4个乒乓球,3个杯子,把4个乒乓球放入3个杯子中,如何放?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他们的放法有:(4,0,0)(3,1,0)((2,2,0)(2,1,1)。
观察这些数据,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有至少2个乒乓球。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通过交流,学生理解了总有就是“一定有”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或“不少于”的意思。学生在介绍(2,1,1)这种分法时,边操作边说明,在每个杯子中依次放入1个球,然后剩下一个球任意放入一个杯子中,总有一个杯子里有至少2个球,这就是用“平均分”的方法分。
出题:有5个苹果,4个盒子,把5个苹果放入4个盒子里,如何放?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他们的放法有:(5,0,0,0)(4,1,0,0)(3,2,0,0)(3,1,1,0)(2,2,1,0)(2,1,1,1)。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再次验证了,把5个苹果放入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有至少2个苹果。也证实了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最快可以找到无论怎么分,总有一个盒子的苹果数至少是平均数加1。
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更能够理解抽象的的概念。
三、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进行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能使学生兴趣高昂、精神振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低年级学生学过加减乘除法之后,我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迅速,我就设计了用扑克牌算24的游戏。
游对的规则:用一副或多副扑克牌,扑克牌的的A就是1,2-10的数不变,J、Q、K分别是11、12、13,大小王分别代表10。每次取出4张牌,加减乘除可以任意用,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用一次,得数等于24。谁算得快,谁就赚了这4张牌,最终看谁赚的牌多,说明谁的计算能力强。可以是2个人玩,也可以是多个人玩。
玩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等。我们班的学生对这游戏非常喜欢,经常玩,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总之,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策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上几点策略,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效、主动的建构过程,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小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策略.广西教育(小教版)2014(2)
[2]朱茂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30期
(注:此论文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立项课题《能力导向的教师有效引领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在尝试中不断学习,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动手尝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各种尝试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经历认真思考、提出猜测、设计方案、动手尝试、分析比较、得出梯形面积公式。
上课伊始,我拿出一个梯形,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可以将它变成哪些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然后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动手尝试、分析归纳,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然后汇报:(1)第一小组要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第二小组要将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3)第三小组要把它转化为两个三角形;(4)第四小组要将它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各小组围绕着自己的猜测开始设计方案并动手剪图形或在纸上画图形,并推导公式。
各小组汇报:(1)第一小组将梯形沿着梯形的中位线剪开重新拼装成平行四边形,经过分析,现在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高刚好是原来梯形高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2)第二小组将梯形沿着上底的两个顶点作垂线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重新组合成一个新三角形,新三角形的高刚好是原来梯形的高,新三角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的差,长方形的长刚好是上底,宽刚好是原来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新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下底-上底)×高÷2+上底×高=(上底+下底)×高÷2。(3)第三小组将梯形沿着对角线连线把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上面三角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下面三角形的底刚好是原来梯形的下底,两个三角形的高都是原来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上面三角形的面积+下面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4)第四小组沿着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作另一条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的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都是原来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学生再进行分析、比校,得出梯形面积公式。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新课标中也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的机会。
如在教学《抽屉原理》时,我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探索抽屉原理。出题:有4个乒乓球,3个杯子,把4个乒乓球放入3个杯子中,如何放?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他们的放法有:(4,0,0)(3,1,0)((2,2,0)(2,1,1)。
观察这些数据,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有至少2个乒乓球。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通过交流,学生理解了总有就是“一定有”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或“不少于”的意思。学生在介绍(2,1,1)这种分法时,边操作边说明,在每个杯子中依次放入1个球,然后剩下一个球任意放入一个杯子中,总有一个杯子里有至少2个球,这就是用“平均分”的方法分。
出题:有5个苹果,4个盒子,把5个苹果放入4个盒子里,如何放?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他们的放法有:(5,0,0,0)(4,1,0,0)(3,2,0,0)(3,1,1,0)(2,2,1,0)(2,1,1,1)。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再次验证了,把5个苹果放入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有至少2个苹果。也证实了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分,最快可以找到无论怎么分,总有一个盒子的苹果数至少是平均数加1。
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更能够理解抽象的的概念。
三、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进行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能使学生兴趣高昂、精神振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低年级学生学过加减乘除法之后,我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迅速,我就设计了用扑克牌算24的游戏。
游对的规则:用一副或多副扑克牌,扑克牌的的A就是1,2-10的数不变,J、Q、K分别是11、12、13,大小王分别代表10。每次取出4张牌,加减乘除可以任意用,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用一次,得数等于24。谁算得快,谁就赚了这4张牌,最终看谁赚的牌多,说明谁的计算能力强。可以是2个人玩,也可以是多个人玩。
玩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等。我们班的学生对这游戏非常喜欢,经常玩,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总之,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引导策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上几点策略,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效、主动的建构过程,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小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策略.广西教育(小教版)2014(2)
[2]朱茂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30期
(注:此论文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立项课题《能力导向的教师有效引领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