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分析及对青春期教育的启示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依恋技术的发展,青少年依恋被研究者关注,本文概述了青少年依恋的提出、概念的确定,阐述了青少年依恋的四种风格,分析了青少年依恋发展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依恋 青春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意也”(张春兴,1992)。对依恋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上世纪40年代前后,发生了第二次世界战争,在二战期间,许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或被迫离开父母,被送进孤儿院,这些孤儿院的孩子们虽然得到了精心的照顾,衣食无忧,但是在心理和行为上却表现出了严重的问题。英国心理学家J.Bbowlby观察到这种情况,并开始对此种现象进行研究,“依恋”这一概念也是由他提出来的。最初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儿童的早期依恋,随着依恋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创新,后来研究领域扩展到成人依恋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关注青少年的依恋,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 青少年依恋概述
  青少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同伴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琚晓燕,2005)。美国心理学家Mvary.D.Ainsworth在1989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贡献奖。在颁奖会上,她做了题名为“婴儿期之后的依恋”的演讲,在演讲中她讨论了青少年与父母即成人的持续关系、青少年与其母亲伙伴关系以及依恋在异性和同性情侣中的作用,此后青少年依恋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所关注。孩子在不断成长,但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帮助永远是青少年渴望的,对父母的依恋依然是无法完全脱离的,但由于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父母对青少年的情感支持已无法完全满足心理需要,他们需要同伙伴、同学等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友谊、爱情等新的依恋关系。
  2 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
  2.1 青少年的依恋风格
  根据陈丽君、程利国(2007)对青少年的父母和朋友依恋的快速聚类分析,可将青少年的父母和朋友依恋在亲和性、焦虑性两个因素上聚为四组:高亲和-低焦虑性、高亲和-高焦虑性、低亲和高焦虑性、低亲和-低焦虑性,分别命名为四类依恋风格:安全型、迷恋型、恐惧型、冷漠型。
  (1)安全型。这一类型的个体有适当的亲和需要,能愉快的与家人相处,关系较为融洽,情绪比较稳定,不需要别人过度关注,也不会过度关心他人,但也不会忽略他人,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较好地判断情绪,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2)迷恋型。这一类型的个体对亲和需要较高,对家人和朋友的安慰、爱抚、接触有强烈的需要;当亲和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情感上较容易出现挫伤而情绪陷入交织状态,呈现出高亲和性、高焦虑性的两级特点。
  (3)恐惧型。这一类型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亲和性较差,与人接近较为谨慎,防备性也较高,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有限;由于谨慎和防备心使得他们的交往圈子较窄,在有限圈子中的交往也较容易受到挫折,从而产生焦虑感。
  (4)冷漠型。这一类型个体比较没有亲和的渴望和需求,不容易与人接近,对待家人和朋友较为冷淡;由于对家人和朋友没有太多的亲和需要,他们对于家人和朋友的离开不会感到太痛苦,也不会因家人朋友的疏远而焦虑,焦虑性程度较低。
  2.2 青少年依恋的发展差异性比较
  青少年的父母依恋、朋友依恋、依恋风格在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等方面有其发展的差异性。
  (1)年龄上的差异性。研究者以年级为单位对初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父母依恋方面,初一学生的母亲依恋得分较高,且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三、高二、高三(P﹤0.05);父亲依恋得分上,初一学生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05),说明初一学生对父母有较高的依赖。在父母依—信任维度上,初三学生得分是最低的,初三以后显现稳定并趋向上什的趋势,到高三的时候,略有下降的趋势且母亲依恋—信任维度得分较父亲依恋—信任、朋友依恋—信任低;在父母依恋—沟通维度上,初三的学生的得分也是最低的,在初三以后有所回升,并逐渐趋向平稳,父亲依恋—沟通的得分又较母亲依恋—沟通得分低,说明青少年与父亲之间的情感沟通比起母亲之间的情感沟通质量稍微差些;在父母依恋—疏远维度上,初三学生的得分最低(反向记分),以后渐趋平稳,表明初三学生与父母有较高程度的疏远。
  在朋友依恋方面,初一学生的得分最低,初二呈上升趋势,初三出现下降;高一到高三也有类似的表现,虽然在得分上年级间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又下降这一现象,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也即说明青少年在朋友依恋上,总体是比较平衡的。
  (2)性别上的差异性。女性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赖评分普遍高于男性青少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青少年的家庭亲和性显著高于男性青少年,女生较男生较容易对家庭形成依恋情节;在朋友依恋方面,女性青少年的朋友亲和性也显著高于男性青少年,女生对朋友形成依恋情节;虽然男性青少年和女性青少年在在同伴的拥有数量上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女性青少年与同伴的依恋更强,她们比男孩儿更多地从同伴那里需求情感支持;在依恋风格上,女性青少年在安全和迷恋这两种类型上比例高于男性青少年,在冷漠和恐惧两个类型上低于男性青少年。
  (3)父母依恋、朋友依恋相关性。研究者对青少年的父母依恋、朋友依恋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青少年的父母依恋与朋友依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父母依恋是安全型的青少年在对朋友产生依恋后对朋友的依恋大部分仍然是安全的,父母依恋是恐惧型的青少年在朋友依恋上接近一半仍然是恐惧型的,这说明依恋风格在不同对象是有迁移性的;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异变因素却存在,家庭依恋是迷恋型的在朋友依恋方面更多的表现为恐惧型和安全型,家庭依恋冷漠型的在朋友依恋大多数变现为安全型。所以,他们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2.3 形成差异性的可能原因分析
  青少年依恋在年龄、性别上存在的发展差异性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
  (1)父母教养不同的分工。在传统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教养,父母倾向于分工合作,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要求严格,对待孩子较常用命令式的,孩子对父亲产生畏惧,使得他们更不愿意亲近父亲或想亲近而不敢亲近父亲,这样容易产生低质量的父亲依恋;另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的家庭父亲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普遍工作比较忙,与孩子接触沟通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母亲温暖亲切,对孩子的需求较为敏感,孩子更愿意亲近母亲;还有母亲在家庭中更多的担当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所以孩子更容易对母亲产生高质量的依恋。
  (2)社会角色期待影响。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女性被社会期待成依赖、温柔、体贴的角色,他们更多地被允许在父母面前撒娇,遇到问题找父母倾诉,找朋友述说,无形中就加强了其与家庭和朋友的人际互动,所以他们在进入第二轮社会化进程中,在与父母同伴互动上有更多的需求,也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父母还有同伴进行沟通交流,也能更有机会接受来自父母、同伴更多的关怀、接纳,从而对父母同伴有更多的信任感、依赖感,能在信任、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较好的父母、同伴依恋;而男性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常常被社会期待成刚强、坚韧,他们从小就被父母、亲戚、老师灌以“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男性要勇于承担责任,有事要一个人扛着,无形中减少了他们与父母同伴的接触机会,特别是在他们进入青春期开始懂事后,他们更多的是把时间放在学业、事业上,这样他们与父母、同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也比女性少,所以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上,男性比女性的依恋质量要低。
  (3)青春期身心发展的影响。初一年级的青少年刚刚进入或即将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与父母的关系仍然比较亲密且带有儿童期依恋的特点,他们喜欢与父母风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挫折的时候会立刻想寻求父母的支持。另外,初一是小学和初中过渡阶段,父母给予孩子的关心也相对较多,在沟通方面也比较主动积极,所以在初一时父母依恋在信任和沟通程度都比较高;初二初三正是14、15岁的年纪,正是被发展心理学称为的“第二逆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强烈,他们想努力打破或摆脱与父母在行为上的依恋,以此来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把父母的支持看成是累赘。因此,他们在遇到挫折或遇到问题时,不是寻求父母的帮助而是躲避父母的束缚,在生活中经常与父母有吵嘴或有情绪上的抵触,与父母的信任、沟通程度较低;青少年进入高二高三即青春晚期时,他们心理变得更为成熟,能更为成熟地思考与父母、同伴的关系,能发现自己仍然需要父母在主要决策时给他们一些参考,也认识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不是要与父母脱离或叛逆,而是互相之间的互动和理解,这个时期的依恋关系有所回升并且较为稳定。
  3 给青春期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青少年与父母的牢固的情感联结是他们心理能力发展的基础。父母应尽力随时提供开放的沟通和足够的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教师在课堂中应适当的开展一些“认识自我”的活动,使青少年能有机会对自我进行正确、客观的探索和把握。
  不要把青少年正常的异性交往等同于“早恋”。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同伴依恋需求,是其渴望与异性同伴交往的一种表现。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青少年异性间的交往也是他们朋友依恋关系的发展途径。
  不要把同性间的亲密交往等同于“同性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青春期的男女很难在一起诉说内心的困惑与心声,会转而寻找同性与之交往,进而与之亲昵,这种情况在女生中比较普遍,这种同伴间的正常的依恋关系也有助于青少年依恋的发展,家长和老师要谨慎的对待,要与同性恋相区别。
  社会应该改变对男孩子的过度角色期待,允许男孩儿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偶尔在父母面前撒娇获得父母的关注和情感支持;家庭的抚养责任不仅仅是有女性充当,男性也要加入其中,尽量抽出时间与子女相处,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陈丽君,程利国.青少年依恋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2]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浙江师大硕士学位论文[D].2005.
  [3]王立花张文新.青少年依恋的测量方法述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7(12).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其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6.
  [6]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东华书局.1992.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皮瓣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工作的核心,它既是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一个独立的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将各种不同的实物形态进行有效地综
跌倒是老年人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本文就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做一篇综述。 Fall is one of the common accidents in the elderly. This a
妊娠晚期出血是产科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血管前置及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其中以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最常见.这些并发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若处理
伴随我国实行的经济开放政策,我国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加,贸易依存度作为一个广受研究的经济量,衡量了一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本文主要通过2000年至2008年贸易依存度的年度数据及
目的 探讨柳氮磺胺吡啶与护膜厚肠汤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方法将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
脊椎骨折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脊椎骨折又称脊柱骨折,脊柱是人体中柱,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缓冲振荡、维持体形、保持身体的运动与平衡.rn脊柱骨折是指脊椎骨的连续性中断,
大学生就业前的学力准备为:认识能力、口才能力和合作能力.三种能力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认真培养的.
目的 提高供应室护士综合素质,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采取系统的理论与操作培训,能明显提高供应室护士综合素质.结果 我科的消毒灭菌物品的合格率及工作的满意度均明
目的 探讨早期活动对妇科腹部手术后病人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妇科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实验组于术后6h开始功能锻炼,对照组术后笫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