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xin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通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为大家所熟知,这种被人们普遍视为语言现象的背后,其实隐含着深刻的内涵。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思维和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人们逐渐具备了用具体的、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抽象的、无限的事物的能力。情感是微妙的、复杂多变的,只有人类可以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抽象的存在。本文结合隐喻认知来分析汉语中的一类情感“忧愁”。
  关键词:隐喻 认知 情感 忧愁
  一、引言
  隐喻,最初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大量出现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范围。后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涌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比如: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并与这些学科结合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样地,在日常生活当中,隐喻也不再只作为修辞手段的身份出现,而是成为一种思维和认知工具广泛地为我们所使用。
  Lakoff&Johnson(1980)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系统研究隐喻的新时代。隐喻不再只是文学的宠儿,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它渗透到了日常交际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丰富发展了人类的语言。
  “metaphor”(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为“由此及彼”,“此”和“彼”在修辞学上称之为“本体”和“喻体”。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此”和“彼”分属两个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关于这两个认知域,目前有很多种表达,Lakoff&Johnson分别称这两个认知域为“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由A及B”在认知语言学中就是映射(mapping)的认知过程。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借助“始源域”来理解描述“目标域”。这两个域不是任意两种事物的随机拼合,而是必须具备的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否则,此事物根本就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彼事物,也就称不上是隐喻了。
  亲情、友情、爱情,其中任何一种感情,都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所能涵盖的,这就需要借助其他事物来满足我们充分表达情感的需求。此时,隐喻在表示情感时是不可或缺的利器。以下结合隐喻分析汉语中有关“忧愁”情感的表达。
  二、隐喻认知在汉语中表达“忧愁”情感的体现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5)。人们的思维由单一发展到多元,由具体发展到抽象。伴随着思维的成熟和多元化,人们对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游刃有余。例如:
  (1)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汉·秦嘉《留郡赠妇诗三首》(其一))
  (2)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3)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晋·陶渊明《杂诗十九首》(其一))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例(1)、例(2)和例(3)中的目标域均为“人生”,分别用具体的事物“朝露”“远行客”和“陌上尘”来隐喻。分别说明人生像清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即逝,人生像羁旅流浪的远行过客一般来去匆匆,人生犹如没有依靠的尘土,四处飘落。例(4)用潭水的深,隐喻李白和汪伦无比深厚的友谊;例(5)是说游子就像那天上的云朵,居无定所,“我”送别老友的心情就如同落日一般,依依不舍、缱绻留恋;例(6)借助“比翼鸟”和“连理枝”的如影随形,隐喻唐玄宗和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使用隐喻,建立起两种事物的某种相似性,同时唤起解喻者对两种事物相似的认知经历,以此达到更好的隐喻认知效果。
  (一)隐喻与解喻者的主观性
  王文斌(2006)对解喻者的主体性做了详细论述。隐喻的解读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之上,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经验都是有差别的。因此,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是有差异的,隐喻的解读也是有差异的。
  哲学家康德说过:“We see the world not as they are, but as we are.”(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它本身的模样,而是我们眼中世界的模样)。意思是我们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带着不同的态度,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的世界,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佛教说的“事无相,心有相”也是同样的道理:世间万物之所以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是因为人心所想不一。
  例(1)、(2)、(3)中,目标域都是“人生”,但因为三位诗人当时心情不一样,看待人生的角度也各不相同。这三句诗是典型的“一物多喻”。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8)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例(7)、(8)都在写“愁”,例(7)中把“愁”比作江水,以其波涛汹涌之势隐喻“愁”之猛烈、“愁”之深。例(8)中的“愁”被隐喻成“柳絮”,轻柔绵软,经风一吹,四散开来,飘如雪花。这种隐喻让人觉得愁绪轻飘如飞,想要伸出手抓住它,却怎么也追赶不上它灵巧飞舞的步伐,只能任它在风中狂舞,任由愁绪占满整个思绪。同样写“愁”,第一句强调愁多,第二句重点在愁之乱。
  (二)文学作品中关于“忧愁”的隐喻
  “忧愁”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中经常抒发的一种情感。例如:
  (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诗人借夕阳映照下的迷人景色稍纵即逝,阻挡不住黄昏的到来,隐喻了内心无限的忧伤愁思。文人表达“忧愁”情感,正是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用始源域映射目标域,以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读起来耐人寻味。   1.“具体”隐喻“抽象”
  “Light the fire within”是2002年美国盐湖城奥运会的口号,“fire”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隐喻了心中对体育运动燃起的热情。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燃起了心中熊熊的火焰”,就是用火焰隐喻人们心中热烈的情感。汉语中用具体隐喻抽象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10)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
  (1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例(10)、(11)抒发的忧愁来自对故乡的怀念。例(10)中乡愁被隐喻为“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无法忘怀的心情。当解喻者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把“没有年轮的树”这个具象与“乡愁”糅合在一起理解时,感受到的将不再只有乡愁的厚重,还有像树一样不断生长的生命迹象,这时的乡愁就立刻有了灵性。“没有年轮的树”比喻乡愁将成为永恒,不随时间凋敝,也不伴年华老去。例(11)中的“乡愁”被隐喻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作者对乡愁的体悟不同。“邮票”是对母亲的想念;“船票”是对妻子的牵挂;“坟墓”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距离与无奈;“海峡”隐喻两岸的统一。同样的乡愁,与不同的始源域结合就“变奏”出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作者技艺精湛之所在。
  (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北宋《青玉案》)
  (13)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宋·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1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6)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1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8)愁闷压住所有的新鲜,奇怪街边此刻还看见,混沌中浮出光妍的纷纠,死色楼前垂一棵杨柳!(林微因《过杨柳》)
  例(12)中,“愁”被隐喻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和“梅子黄时雨”。“愁”像草一样茂盛,像风团柳絮似的密集,像四五月间梅子黄时的雨水,下个不停。例(13)和例(14)中,“愁”被隐喻为与水有关的事物。绵绵的忧愁堪比奔流不息的江水,无法排解。例(15)中,“愁”被隐喻为一团乱麻,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例(16)调动了味觉、触觉等感受,使“愁”变得饱满立体。例(17)和例(18)中,“愁”被隐喻为有重量的事物。好像有千斤的重物压在船上,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像一重物堵住心口,整个心灵都被忧愁占去,别的情绪自然没有了立足之地。
  2.“抽象”隐喻“抽象”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进化史上思维能力逐渐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由“具体隐喻具体”到“具体隐喻抽象”,再到“抽象隐喻具体”和“抽象隐喻抽象”,都是人类语言进步、认知能力提升的表现。“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对事物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认识,而是具有了创造性和联想性,这种创造性即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赵艳芳,2001)
  (19)乡愁是母亲心中那份永远的牵挂,是父亲眼神中遮不住的关爱。
  (20)乡愁是游子相互取暖的温度,是远方爱人声声呼唤的思念。
  (21)忧愁是一种如影随形的伤感,无声无息的沉沦,无力抗拒的痛。
  (22)思念的忧愁是三伏天里降不下去的炙热,是滚烫的誓言。
  抽象隐喻抽象,要求解喻者对始源域和目标域都要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否则将不能感受到它们之间是如何映射的,也就无法正确解读隐喻。
  三、结语
  世界因为有了不同种类的语言而变得多姿多彩,也因为有了隐喻这一重要的认知工具而丰富着我们的语言,提高了我们的认知能力。隐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反映了人们情感的细微之处。汉语中与“忧愁”有关的隐喻认知在文学作品中颇为常见,有的用具体事物隐喻忧愁,有的用抽象事物隐喻忧愁,而对于始源域具体或抽象的选择,往往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决定。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ngerer,F.&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n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陈家旭.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
  [4]傅德岷,卢晋等.古代诗词名句赏析[M].成都:巴蜀书社,2011.
  [5]林微因.林微因诗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束金星,徐玉娟.从隐喻式认知看情感隐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4).
  [7]王文斌.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J].外国语,2006,(6).
  [8]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11]席慕蓉.时间草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2]赵彦春.隐喻的认知因素及隐喻本质—基于隐喻研究史的考察[J].天津外国语大学,2013,(2).
  [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武贝贝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其他文献
以2006年第15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运动基本身体形态和网上高度等非技术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欧洲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录像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新体操规则的变化及最近世界大赛单杠动作编排,探析新体操规则下单杠动作编排趋势和对策:增加单个飞行动作难度,重视与
新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在具体操作中发现一些新问题:一是新<办法>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缺乏应有的互补和协调.比如:1.<
“抢道标志线”的划线方法可分为3种:等半径划线法、渐展弧划线法、垂直线划线法。在论述3种划线法的基础上,以标准400n1径赛场地为例,列举了3种划线法的“切入差”值;分析了3种
目前,我国农村仍然面临着信贷资金供求不足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农发行信贷品种单一,农业银行支农乏力,农村信用社员重经营,农民贷款难。启动农村信贷资金的策略:一是尽快确立农
粤东南澳岛立足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始终把“科技兴海”列为重头戏,做活了海洋文章,喜获累累硕果。几年来,这个海岛县共有20多个科技兴海项目获得重大成果,其中8个项目的技
随着粮棉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发展银行运行中的诸多阻滞因素困扰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促进农发行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加快职能定位、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完善经营手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因行使经营管理权,对所在行管理和经营的行为和结果应当承担责任进行的审计,是目前审计部门重要的常规审计项目.现就如何搞好此项
水产种苗工程是基础工程,是海洋与水产业发展的关键。针对该市水产种苗生产销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的种苗繁育场亲本选育不严格、近亲交配,提前催情生产,致使子代个体小,雄性率
探讨过度训练状态下肠粘膜免疫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谷氨酰胺(Gln)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采用过度训练大鼠模型,通过补充外源性Gln的对比试验,应用形态学手段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