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融合出版状况调查研究r——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为例

来源 :东南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媒体”为我国期刊融合出版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以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7种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数据库收录、官方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App的开设情况,对期刊融合出版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期刊数据库建设及收录情况较好,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小程序和App建设较为空白.针对新闻传播学期刊融合出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期刊融合出版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以笔者参与“时代楷模”孙丽美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活动为例,深入分析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身处在一个全域、全时、全民传播的媒体传播新语境当中,如何通过创新叙事方式、调整报道定位、加强多媒体融合、构建高效传播矩阵等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上的新探索,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影响力、发挥主流媒介的传播效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新闻传播的新使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建党之际,《1921》《革命者》《红船》等讲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影片相继上映,并取得不俗成绩,部分电影甚至实现了“破圈”传播效应.本文研究试图从正在热映的建党百年红色电影《革命者》出发,对其叙事模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方面进行详尽剖析.试图梳理出近两年红色电影在人物塑造和史诗叙事等层面呈现出的异质性,这也是未来中国红色电影的创作规律和发展取向.
当下粉丝实践早已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破除传统“狂热无脑者”的刻板形象,逐渐向积极的意义生产与共享者角色转变.而粉丝在探寻“破圈”的行动中,延续了意义盗猎与情感性联盟特征,以进一步获得自我表达与价值输出的权力.本文以游戏IP电影《征途》为例,考察游戏粉在参与电影生产过程中的“破圈”行为.粉丝的积极参与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突破圈层且进行文化输出的新渠道,但由于商业电影,普通观众与游戏粉圈的意图与倾向差异,以及文化圈层的潜在等级性使得这次行动未能成功,粉圈“破圈”仍在征途.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与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同步进行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女性,她们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文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途径,宣传正确思想,融汇群众智慧,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凝心聚魂.站在建党百年的全新历史起点,总结历史留下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程中重视发挥女性力量、创新传播路径、掌握传播规律,从女性传播优势、女性传播手段、女性传播技术、女性传播效果等多维向度打造一批理论过关、素质过硬、本
英模人物传记片作为主流电影的重要分支,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特定表达内涵与形式特征.本文主要从英模历史片梳理、叙事策略、视听呈现等维度对《革命者》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探索出一条将个人风格与主流题材故事融合英模人物传记片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中的碎片化的理念改变着大众的文化认知,为了满足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速食”需求,短视频创作者将网络影视作品整体分解成部分,以碎片化传播模式满足了受众的自主需求.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分析和挖掘网络影视的碎片化传播的动因以及优劣势,并且指出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的特征表现,探索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在内容优化、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未来网络影视传播展开新的图景提供思路.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
跨文化语境的话语传播受多元文化背景、谈话者权力关系、传播活动属性等因素制约.运用互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基于《非正式会谈》的语料,从话语形态表征、话语互动实践、话语权力博弈三个方面展开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跨文化语境下的话语传播是以日常交流会话形式呈现的,话轮构成主要以句群或者语篇为主,话轮争夺以合作型故意打断为主,会话秩序较为正式,有间性提问穿插;说话者通过互动修辞手段和建构多重话语展开话语互动实践;跨文化语境中的会话具有“权力博弈-文化认同”的特点.跨文化语境中的冲突难以消除,但是通过调整话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