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

方法

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5个家系包括3个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共266人,其中患者100例)家系,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PPPD,共90人,其中患者26例)家系和1个经典斑块型(PM,共34人,其中患者17例)家系。

结果

5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具有以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萎缩的典型皮损,有角化不全细胞柱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种亚型,每一类型各有自身特色。DSAP型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疾病初发年龄较其他类型早(一般8-20岁),初发皮损在颜面部。PPPD型初发年龄为14-20岁,初发皮损为掌跖部或面部,初发皮损为掌跖部者病情较重,初发皮损为面部者病情较轻。PM型的初发年龄较迟,为20-30岁,初发皮损为前臂、手背、耳际和前额等非特定部位。PPPD型家系和PM型家系都有汗孔角化病不同类型的共存现象。

结论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具有不同表现度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多种临床类型和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临床类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而且不同临床类

其他文献
内镜及其附件结构复杂 ,材质不同 ,多数不耐高温 ,怕腐蚀 ,给使用后的消毒灭菌带来了挑战 ,通过内镜引起的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已成为新的问题而备受关注。1 内镜医源性感染概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和密西根大学护理学院第二次组织两院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就健康保健体系有关问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讨论活动,并进行了汇报总结.调查显示本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肺脏中血红素氧合酶(HO)的表达与定位,探讨血红素氧合酶-内源性一氧化碳在肝硬化时肺脏病变的作用. 方法建立四氯化碳肝硬化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对肝硬化大鼠和正常对照大鼠肺脏中血红素氧合酶的表达与定位进行比较. 结果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正常对照组大鼠HO-1在肺组织的表达较低,而肝硬化组大鼠的肺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0.06 2±0.021与0.1 85±
目的 进一步提高乳腺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钼靶X线误诊病例 ,回顾性分析其X线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5例中 ,4例呈小纤维腺瘤样表现 ,3例
前庭康复是外周与中枢性眩晕及平衡障碍的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利用人类大脑的适应性、可塑性及代偿功能是其治疗的基础。眩晕病及平衡障碍的诊治应归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
目的:比较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以及术前最好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分析角膜组织的额外损失量及其对术后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48例96只眼的角膜厚度在LASIK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进行测量,比较术后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分析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所在,同时比较术前最好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有无差异,从而判断角膜组织的额外损失量对术后裸眼视力的影响.#结果:术后3d、7d的角膜厚度实测
目的模拟微重力方法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初步分析其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方法改良Seglen原位胶原酶灌注法获得大鼠肝脏单细胞悬液,2.2×105个/ml加微载体Cytodex-3 (4g/L)接种,采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进行模拟微重力培养.第0、6、24、72、120、168小时取样,相差、体视显微镜观察活细胞形态,第24小时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地塞米松及孟鲁司特凋亡诱导作用的反应性,并探讨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1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时分别加入地塞米松和孟鲁司特,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Fas受体表达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结果(1)凋亡率:体外培
目的探讨小支架(直径<3 mm)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在急诊的情况下,采用常规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对46处犯罪血管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根据使用支架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各类脊柱手术后出现的17例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