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智力的定义
简单地说,人际智力指与他人建立与维持关系的能力。孩子出生后与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就为人际智力的萌芽提供了最初的环境。在大约3岁左右,儿童社会交往关系逐渐扩大到周围的亲友和小伙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人际智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个体所具有的人际智力差异也愈加明显。具体地说,多重智力理论将儿童在人际智力上的品质及表现,归纳为以下4点:
1.理解他人的能力。爱亲近他人,能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2.领导才能。能号召其他儿童,发起并组织游戏,乐于为别人解释游戏规则和分配游戏角色;
3.协助的意愿。主动邀请其他儿童一起游戏,擅长协调冲突,乐于参与别人的讨论或活动;
4.对他人友好和关怀。当发现家庭成员或别的儿童不安时,常表示出安慰和给予帮助。
以上这些特殊智慧可以从政治家、宗教领袖、教师、律师、推销员、管理者等人身上获得印证。
人际智力的培养
人际智力的发展,要依靠广泛与他人互动并获得回馈的经验,相对其他智力,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教育、环境等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若能注意对孩子人际智力的培养,则是帮助他打下了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1.能干的孩子更受欢迎
良好的个体素质是人际智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具有独立性的儿童往往处事镇定、自信,能给他人以更多的帮助,在同辈群体中也享有更高威信。从出生后8个月~4岁,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独立性萌芽常表现为争着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一些家长没有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总认为孩子太小,生怕他做不好,于是事事代劳。结果,一片“爱心”却抑制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而一旦孩子长期无法证实自己的能力,就容易形成胆怯心理,影响到今后做事和与他人的交往。明智的家长会在生活中设法向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决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从旁鼓励、启发,提供适当帮助。做完事后,家长还应注意从孩子的角度加以评价。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可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
2.树立平等观念,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对象,孩子很容易形成“众人为我,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式,与正常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相悖,自然也抑制了儿童人际智力的发展。父母在重视孩子成长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暗示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让孩子体会到家长也需要他的关心和体贴,逐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习惯,这无疑有助于发展儿童的人际智力。
3岁左右的儿童,社会性交往已不限于家庭环境,许多孩子都乐于和小伙伴儿玩,这是因为孩子间的思维方式更为一致,使其更易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有的家长总怕孩子被人欺负,担心出事故,阻止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殊不知,正是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脱离了父母的庇护,儿童才能更为充分地发展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而且,与同龄伙伴间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友好与攻击、支配与服从等交往关系,往往会在儿童成人后的社会行为中得到重复,因此,这种早期练习是完全必要的。只有从小鼓励孩子平等、友好地与同伴交往,让他们在独立解决纠纷、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分享、礼让和互助,才能有效引导孩子的人际智力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传授必要的社交技能。
行为的产生需要环境,人际智力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交往的经验。当儿童的社会生活圈子扩大以后,家长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在礼貌、交谈、助人、仪表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社交技能指导。如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启发孩子面带微笑向人问好、主动拿出糖果招待客人。遇到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可鼓励孩子主动伸手,让他体会到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可以获得大家的喜爱,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也学会当自己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该怎样求助;当大家都面对困难时,该怎样联手,共渡难关。到商店买东西,不妨训练孩子掌握一系列社交程序:先礼貌招呼售货员,再说明要买东西的名称,询问价格,买好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和告别等。家长的鼓励与循循善诱,可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与人交往所需要的技能。
4.早期的安全感对儿童人际智力的影响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在一篇自传文章中谈到自己的童年:“……周围总是挤满关怀的人,这给予我极大的安全感,也养成了我乐于与人交往、亲近的个性。”这恰好证实了发展心理学家们的观点:人生早期所感受到的温暖、愉快、亲密而连续不断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家庭是孩子最早感受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他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培养婴幼儿对父母、同伴的信任感和自信力;其他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敬和关爱,为感受性高、模仿力强的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人际智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心理学家汉弗莱认为,成功的生活通常大力仰赖人际智力的发挥。由于具有远见和理解,人们因而能考虑自己行动的结果、预期他人的行为、决定可能的得与失,以及成功地应付大大小小的人际课题。但同时,无论哪种智力,其本质上都是价值中立的,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例如戈培尔和甘地,两人都有很高的人际智力,但他们的应用方式却南辕北辙,一个是希特勒统治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使德国人盲从于纳粹政权的主要负责人;另一个则是印度民族主义领袖,二十世纪非暴力运动倡导者。所以,培养儿童人际智力的同时,如何引导其朝正确方向发挥,也将是每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简单地说,人际智力指与他人建立与维持关系的能力。孩子出生后与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就为人际智力的萌芽提供了最初的环境。在大约3岁左右,儿童社会交往关系逐渐扩大到周围的亲友和小伙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其人际智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个体所具有的人际智力差异也愈加明显。具体地说,多重智力理论将儿童在人际智力上的品质及表现,归纳为以下4点:
1.理解他人的能力。爱亲近他人,能意识到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2.领导才能。能号召其他儿童,发起并组织游戏,乐于为别人解释游戏规则和分配游戏角色;
3.协助的意愿。主动邀请其他儿童一起游戏,擅长协调冲突,乐于参与别人的讨论或活动;
4.对他人友好和关怀。当发现家庭成员或别的儿童不安时,常表示出安慰和给予帮助。
以上这些特殊智慧可以从政治家、宗教领袖、教师、律师、推销员、管理者等人身上获得印证。
人际智力的培养
人际智力的发展,要依靠广泛与他人互动并获得回馈的经验,相对其他智力,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教育、环境等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若能注意对孩子人际智力的培养,则是帮助他打下了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1.能干的孩子更受欢迎
良好的个体素质是人际智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具有独立性的儿童往往处事镇定、自信,能给他人以更多的帮助,在同辈群体中也享有更高威信。从出生后8个月~4岁,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独立性萌芽常表现为争着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一些家长没有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总认为孩子太小,生怕他做不好,于是事事代劳。结果,一片“爱心”却抑制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而一旦孩子长期无法证实自己的能力,就容易形成胆怯心理,影响到今后做事和与他人的交往。明智的家长会在生活中设法向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决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从旁鼓励、启发,提供适当帮助。做完事后,家长还应注意从孩子的角度加以评价。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可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信心,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
2.树立平等观念,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对象,孩子很容易形成“众人为我,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式,与正常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相悖,自然也抑制了儿童人际智力的发展。父母在重视孩子成长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暗示让孩子意识到他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让孩子体会到家长也需要他的关心和体贴,逐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习惯,这无疑有助于发展儿童的人际智力。
3岁左右的儿童,社会性交往已不限于家庭环境,许多孩子都乐于和小伙伴儿玩,这是因为孩子间的思维方式更为一致,使其更易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有的家长总怕孩子被人欺负,担心出事故,阻止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殊不知,正是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脱离了父母的庇护,儿童才能更为充分地发展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而且,与同龄伙伴间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友好与攻击、支配与服从等交往关系,往往会在儿童成人后的社会行为中得到重复,因此,这种早期练习是完全必要的。只有从小鼓励孩子平等、友好地与同伴交往,让他们在独立解决纠纷、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分享、礼让和互助,才能有效引导孩子的人际智力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传授必要的社交技能。
行为的产生需要环境,人际智力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交往的经验。当儿童的社会生活圈子扩大以后,家长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在礼貌、交谈、助人、仪表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社交技能指导。如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启发孩子面带微笑向人问好、主动拿出糖果招待客人。遇到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可鼓励孩子主动伸手,让他体会到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可以获得大家的喜爱,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也学会当自己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该怎样求助;当大家都面对困难时,该怎样联手,共渡难关。到商店买东西,不妨训练孩子掌握一系列社交程序:先礼貌招呼售货员,再说明要买东西的名称,询问价格,买好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和告别等。家长的鼓励与循循善诱,可以帮助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与人交往所需要的技能。
4.早期的安全感对儿童人际智力的影响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在一篇自传文章中谈到自己的童年:“……周围总是挤满关怀的人,这给予我极大的安全感,也养成了我乐于与人交往、亲近的个性。”这恰好证实了发展心理学家们的观点:人生早期所感受到的温暖、愉快、亲密而连续不断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家庭是孩子最早感受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他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培养婴幼儿对父母、同伴的信任感和自信力;其他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敬和关爱,为感受性高、模仿力强的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人际智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心理学家汉弗莱认为,成功的生活通常大力仰赖人际智力的发挥。由于具有远见和理解,人们因而能考虑自己行动的结果、预期他人的行为、决定可能的得与失,以及成功地应付大大小小的人际课题。但同时,无论哪种智力,其本质上都是价值中立的,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例如戈培尔和甘地,两人都有很高的人际智力,但他们的应用方式却南辕北辙,一个是希特勒统治下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使德国人盲从于纳粹政权的主要负责人;另一个则是印度民族主义领袖,二十世纪非暴力运动倡导者。所以,培养儿童人际智力的同时,如何引导其朝正确方向发挥,也将是每位家长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