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全国普通高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政治必修课,本文对当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对策探讨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全国普通高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尽管绝大多数高校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了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建设实际来看,多数高校均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失范。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的失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室安排、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多数高校虽然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在管理上没有像其它课程那样严格,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安排随意性很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往往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上的混乱。有些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教学开支以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实行合班上课,有的甚至几百人合班上课,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纵观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多渠道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在这一模式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进度;学生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的“传递”或“灌输”。
  实践表明,这种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考虑学生内在需要,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不能适应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致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形势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往往只注重进行理论宣传和理论分析,理论上的正面灌输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缺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致使其完整性被简化。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对大学生的冲击也较大。绝大多数大学生则希望形势与政策教育能紧密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给予他们切实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在强化形势与政策理论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实践行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自主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没有或很难形成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强调,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而从目前各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师资队伍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教师;二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教师群体。其中兼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兼职教师担任的课时较多,加之《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领域较宽、跨度较大、涵盖面较广,造成他们上课有较大的随意性,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欠缺。此外,教师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课意义认识不足、教研活动较少以及缺乏必要的培训也导致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二、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校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没有把它当成一门课程来对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需的场所和设备得不到保障,所需的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相关研究课题难以得到支持。虽然《形势与政策》隶属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但与其它几门思政课程比较而言,地位要低。许多高校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方面有很强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国内外的形势以及大政方针政策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向,而较少的课时和大班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网络阅读虽然方便,但网上多是简短的新闻报道,缺少深度剖析,客观上导致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的随意性大,很难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达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目的。有的学生存在着“学业务是实的,学政治是空的”的模糊认识,认为只要考试能通过,拿到学分就行了,上不上政治理论课无所谓。这些想法往往外化为一种消极情绪,既影响自己深入的理解和钻研,又在班级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生认识模糊。据一项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部分学生平时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经常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等途径了解新闻,但不愿意上《形势与政策》课,认为自己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这些想法都反映了学生主体认识模糊,考虑问题偏激、不全面不深刻。
  3.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加强。《形势与政策》虽是时事政治内容,但部分高校认识不到位,致使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讲授不深刻、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致使新活的教学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受到学生欢迎。虽然部分教师不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信息量不大、讲解不生动、教学内容生搬硬套,有时候又过分依赖于对教学课件的讲解。这种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自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形势以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是重点。高校需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为出发点来构建其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但专题如何设、主要讲什么以及课程内容如何设计,需要注重几个“突出”:
  ①突出热点问题。形势与政策热点问题分外引人注目,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之所在。热点问题是大学生们一直盼望了解的,也是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利用热点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效果上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如果将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则效果更加明显。
  ②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其它学科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有其特殊性,它既进行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形势与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学科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组织并引导好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2.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是保证。《形势与政策》课集政治性、政策性、时事性、教育性等特点于一体,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时事、认清时事以及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采取理论讲授与课内外实践环节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大量运用专题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影视音像资料和时事评说相结合等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们关注时事、分析动态、理解政策、表达观点的热情。
  在课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需要与院团委以及辅导员积极开展合作,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此来开阔视野,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感悟和领会,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3.教学手段现代化是载体。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有些落后,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其现代化。一是在校园网中增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努力使这一网站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二课堂。二是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及时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三是配备多媒体教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规范考核评价机制是关键。①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建立由学生、系部、督导、学校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加强教师业务管理。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纳入教学监控评价的范畴,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参加教学考核。制定科学的激励政策与措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此推动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
  ②构建合理的学生考评机制。《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卷面知识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所以要尝试探讨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考核方式需要规范科学,可以采取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可以采取出勤、上课表现、读书笔记、社会实践、书面考查等方面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使评价方式更合理更公平。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也可以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平时,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当前高校现状,《形势与政策》师资团队可由三部分组成:①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教师,他们业务精,理论水平较高;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他们政治敏感性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③聘请本校党政领导,校外有关专家、学者、某一领域先进模范,甚至“两会”代表等任兼职教师,他们政治理论水平高、社会经验丰富,可就当前热点问题、敏感事件进行专题讲解。这三部分群体各有优势,将他们组合在一起,构建的教学团队能够各取所长,互相配合,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2]丁喆.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3).
  [3]陈剑敏,田鸿雁,申晓英.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1).等
其他文献
1.政绩秀rn政绩秀包含很多种,如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短命建筑等.其中就短命建筑而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曾公开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
本文主要剖析了中国商品在莫斯科市场被俄罗斯警察扣留事件的原因以及从中我们所应当得到的教训。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goods were deta
2008年4月18日至26日,为庆祝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三十周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绘画作品展。此次展览由平山郁夫艺术展实行委员会、日本读卖新闻社、日中
当夜明珠发光时要的不是人们的赞叹,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问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你最尊敬的企业家是谁?王石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名字不是全球巨富巴
[關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政企分开  [中图分类号]P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5)09—0021—01
1.城乡居民统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隨后启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这样,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出现了不断缩小的可喜变化。
[摘 要]乡镇机构改革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关键。人员分流的难点主要有:利益冲突,思想顾虑,渠道狭小,保障不力。各地在实践中实行的人员分流办法主要有:清、转、派、办、分、训、退、轮。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  [圖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5)09—0023—02
一个人的欲望可以走多远?rn一种食虫植物,它的名字叫捕蝇草.捕蝇草的叶片打开的时候,就像相对的两面手掌张开一样.叶片上,满布着分泌出的诱人蜜汁.rn时常有苍蝇为蜜汁而来,这
卡尔维诺按照书检制度的类别把全世界的国家分成了如下几种:对所有图书进行系统检查的国家;只能发行国家批准出版的图书的国家;书检工作粗糙、马虎、随心所欲的国家;书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