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ney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学,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之学。《易经·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是我国关于蒙学的最早阐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在蒙学教材之中,最有名、传播最广的要数“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此外,《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笠翁对韵》等也是深入人心的蒙学教材。而本文将以《千家诗》为例,谈一谈蒙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千家诗》由宋代文学家谢枋得《重订千家诗》和明末清初学者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一共226首诗,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题材多样,易学好懂。虽然号称“千家”,但《千家诗》实际只录有122家,其中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千家诗》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学习和研究。
  一、蒙学教育如何守正
  蒙学教育的学习对象是孩童,他们是萌芽,是嫩苗,是花蕾,需要大人们细心呵护。稍有差池,很可能就会错失最佳成长期。在蒙学经典的学习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规律,努力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孩子们饶有兴致、循序渐进地诵读、记忆并吸收这些蒙学经典的精华。
  (一)兴趣为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梁启超先生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孩童们学习蒙学经典也是如此,首先要激發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致勃勃的诵读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些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死背硬背,这样则会“事倍功半”,严重一些甚至会造成他们背诵的阴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小女阿西为例,她今年16岁,会背大约五六百首古诗,比课标要求初中生背诵的诗歌量多了两倍有余。其实她背诗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靠的是兴趣和积累。她记住的这些诗歌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读初中之前就会了的,大部分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上学路上,和我一起“我念上句你接下句”、不知不觉之中背下来的。比如我念“两个黄鹂鸣翠柳”,她接“一行白鹭上青天”;我念“昔人已乘黄鹤去”,她接“此地空余黄鹤楼”……她以此为乐,我则顺水推舟。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一册《千家诗》中的200多首诗很快基本上背会了,于是我再补充其他的历代名诗名作。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中国诗词大会》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冠军获得者武亦姝(第二季冠军,获奖时才16岁),小时候她妈妈常跟她玩诗词接龙的游戏,谁输了谁就去做洗碗、洗菜或择菜等家务,两人常常玩得乐此不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武亦姝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意中铺就了她的《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之路。
  (二)记忆为要
  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拥有的能力,到了一定年纪很可能就会失去。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是从0岁开始,1—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6岁记忆力发展更为迅速,而6—13岁则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孩童时期引导孩子们背诵《千家诗》之类的蒙学经典是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黄金期”,则再也无法弥补。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嵌入自己的血肉,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并且是终身的”,就是这个道理。
  被尊称为“穿裙子的士”的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中说:“其实,我从很小还不大认字、不大懂事时就已经开始背诗了。到正式上课了,我认字渐渐多了起来,就开始背唐诗。”叶嘉莹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国学大家、诗词界泰斗,显然与她小时候的这段背唐诗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叶嘉莹先生在口述史中还强调:“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这是她的切身体会,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而胡适先生的一番话可以作为叶嘉莹先生上述观点的注脚:“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循序渐进
  一般而言,儿童背诗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先听后背,从短到长,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千家诗》一书正是按照从短到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来编排的,它按体裁分为四卷:卷一为五绝,卷二为五律,卷三为七绝,卷四为七律。与此相应的,我们最先教会儿童的诗应是《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几首耳熟能详的五绝,然后才是七绝、五律和七律。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记忆和理解也是有先后顺序的。研究表明,在13岁之后,人的记忆力将逐步衰退,而理解力则逐步加强。《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冠军彭敏说:“在理解之前先记忆,是儿童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法宝。那些铿锵的声韵节奏和汉语特有的质感,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纵深处,成为孩子学习和认知世界的一个强大的精神背景。”引导孩童们从小背诵古诗,既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记忆力,也为提高他们的理解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千家诗》中的绝句和律诗都简短凝练,富有韵律和节奏。在持续的古诗背诵过程中,不断地刺激孩子们的大脑皮层,对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也大有裨益。诗人李斌说:“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死记硬背’是基础,随着量的积累,审美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增加,所有背下的诗句都会在恰当的时间发出光芒。对于孩子来说,‘死记硬背’的量要把握好,不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当然,背诵古诗的度是需要把握好的,应以不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为底线。
  二、蒙学教育如何创新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兴媒介和新媒体层出不穷,电视、手机、电脑,给蒙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契机。在蒙学经典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呢?我们不妨做如下一些尝试。   (一)与绘本配合
  绘本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形式,绘本阅读业已成为21世纪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有人说,好的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我深以为然。确实,相较那些一闪而过、仅带来瞬间快感的抖音、快手等代表的视听“快餐文化”而言,和孩子一起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的绝妙体验。
  当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古诗绘本有《揭秘古诗词》《跟着诗词去旅行》《课本里的诗》等,这些绘本大多能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能将这些古诗绘本与《千家诗》配合起来给孩童们边欣赏边诵读,不但会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美好意境,而且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内容理解。
  (二)与音乐结合
  兒童是天生的音乐家,都喜欢唱歌。而诗歌与音乐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都是用来唱的。与其说是“以诗入乐”,毋宁说是“以乐辅诗”。正如余光中先生在《诗与音乐》中所说:“诗与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真说得上‘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了,但两者间最直接的关系,应该是以诗入乐。诗入了乐,便成歌。”因此,以歌唱的方式学古诗,对孩童们来说自然是一种绝佳的途径。
  也许有人会问,当前有没有可供儿童学习的古诗吟唱模板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就以歌唱的方式推广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短章;而著名词曲作家刘尊耗时3年多的时间为《唐诗三百首》谱了曲,意在引导孩童们以音乐的形式读唐诗,唱唐诗,学唐诗。如能将这些资源与《千家诗》整合起来一起学习,将能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三)与生活融合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的金树长青。”其实,经典蒙学教育也是如此,应融合儿童当下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古诗,背古诗,用古诗。正如彭敏所说:“让诗歌介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才是对诗歌真正的热爱。言谈中有诗,提笔作文、写文案时有诗,聚会饮宴时玩诗词游戏,诗歌才算真正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过来人的心得体会。
  如何让古诗融入儿童的生活呢?这就需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应用。如吃饭时,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引导他们珍惜粮食并加深对此诗的印象;月圆之夜,可以让他们体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情画意;春天的早晨,可以引导他们领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清新意境;夏天的荷塘边,可以让他们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美景象……
  概而言之,诵读蒙学经典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童年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背诵的蒙学经典将成为他们脑海中不可删除的内存,并内化为一生的智力宝藏。正如诗人刘笑伟所说:“童年的背诵,正如春蚕吃掉的一片片桑叶,总有一天会化作透明美丽的丝,编织着你生活的诗意。”诚哉斯言!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将知识直观化,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利用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学好地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是“会学习”。面对地理学科中各种类型的地图,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并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学会看图  在学生接触到一幅新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像的名称,这可
[摘 要] 作者在阅读美国加州中学历史教材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培养“活”的即有创造力的孩子的细节,这些细节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文章选取其中的Glencoe-World History[ Jackson J. Spielvogel,World History,Columbus: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9]的第十七章《革命和启蒙运动》作为代表举例说明。  [关键词]
“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天子渡口”。  上津古镇在郧西县,2007年被国家住建部、文物总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省九有其一。镇中有古城,2013年,入列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像中,这座神秘古城远在鄂西北边陲,离省府武汉千里之遥。走过才知道,出武汉,乘汉十高铁,经十漫高速,三个多小时,就能品读上津这座弥香古镇了。  漫行碎踏间,细品慢酌中,古镇的青砖灰瓦透着墨香,徐徐打开
“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当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让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一、向现实生活回归  现实生活可以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知识的应用对象、实践活动的场景、体验与反思的材料等等。如果离开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是高考数学中的重头戏,同时也是让广大同学感觉到难度大,很棘手的學习难点。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综合性比较强,往往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同学们也常常因缺乏解题策略而导致解答过程繁难、运算量大。实际上,此类问题解决方法较多,针对某类的特定问题,另辟蹊径就会踏上坦途,“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文就针对利用参数法这一途径对特定问题进行举例分析。  抓住参数方程和参数的特点
摘 要:尺度或标准问题,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但在现实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收入分配尺度思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尺度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占有与不同占有者的实力。在共产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尺度是劳动与需要。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种分配尺度,即生产要素、实力、劳动与需要。客观考察各种分配尺度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效用,对解决中
从年幼时起,我就从门缝中窥视爷爷,领略着他如丝如缕的爱,没想到,一直到最后,我也未能将目光从门缝中移开。  爷爷有单独的书房,花梨木柜子安放在小小一角,虽说长年上着锁,但却被爷爷擦得光洁如新。时年七岁的我拥有无限的好奇心,也曾用铁丝铜勺试图打开那带锈的锁,一探其中奥秘,但终究无功而返。直到一天夜里,我从门缝内窥探,却被咳嗽声暴露了行踪。手足无措的我被爷爷带进书房,瞪大眼看着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摞摞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那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师先导,切实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注意
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十年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却有一种“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感觉。其实,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必踌躇,也不必迷茫,一切的教学改革,都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化”。在此,我简单地谈一谈我对课改及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突击”——突出传统观念的重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蒙上眼睛画线段”的有趣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准确、恰当的反馈,直接影响着人的后续行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教师只有取得了对教学效果的及时的反馈信息,才能对教学作出恰当的评价,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所以,反馈是否有效、高效,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五条反馈途径,以帮助教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