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花帽筒亦可人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帽筒,顾名思义,是清代中期官员放置官帽的器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帽筒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多成了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的器物,更成了妇女陪嫁的必备之物和众多家庭的陈设品。帽筒创造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帽筒实物是清代嘉庆朝官窑出品的黄地镂孔云龙纹图案帽筒。清代的官帽是硬质斗笠形的,帽顶上有红缨、珠子和金属,易压损变形,故而为陈设官帽而设计了一种圆柱形器具——帽筒。帽筒取代了以往的帽架,早期为单个出现,到了清咸丰、同治之后就成双成对地出现,一直延续到光绪、民国时期。
  帽筒的品种样式为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和圆筒形,圆筒形较常见,特殊品种带有镂空开窗和雕瓷堆塑。帽筒一般有三种尺寸:一为普通常见型,尺寸高在28-30厘米之间,口径在12厘米左右;二为加大型,多数是放在香案上的陈设器,尺寸高在32-36厘米之间,口径15厘米左右;三为缩小型,其用途为文人雅士放在书桌上的陈设器,尺寸高在18-22厘米之间,口径在8厘米左右。帽筒上的表现形式丰富,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新彩、五彩、笔墨、描金彩、红彩、浅绛彩、广彩、素三彩及单色釉、刻瓷等,以常见的粉彩、新彩和描金彩甚多。
  笔者分享给大家的是大有刷花博物馆珍藏的系列刷花帽筒。刷花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始于清末,俗称筛色瓷,是受洋人传入的搪瓷喷花和西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國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形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朵奇葩。
  1.民国时期程大有薄彩人物刷花《俯首春思图》帽筒(图1),高28.5、直径11厘米。此帽筒胎质细腻,釉面光亮,底为玉璧底,火石红自然,清晰可见。图绘一妙龄女子依石遐思。女子身穿紫色连衣裙,围一条黄色围巾,短发微微卷曲,脚穿黑色丝袜,黄色尖头皮鞋。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准确,紧扣主题,衣纹流畅自然,色彩丰富。画面右上方题“俯首春思,仿曼陀之笔,江西程大有写”。印章为红色白文“之”字,底款为“程桂森造”印章一方。整个画面精致细腻,用色和谐,画中女子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国时尚特征,伴随着思想解放和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女性穿衣着装的繁文缛节有所松弛,趋于简约,纷纷改做汉族上衣下裙、连衣裙或上衣下裤的打扮。注重展现女性曲线美,追求自然装饰效果,后来这种时装逐渐被旗袍所替代。
  2.民国时期程大有薄彩人物刷花《双眸展秋烟图》帽筒(图2),高28.5、直径11厘米。此帽筒胎质洁白,釉质白皙,口沿一圈金彩。画面简洁,构图平正。人物形象端秀,姿态怡人,凝望的双眸,依石而立的体态,胸前回抱的右臂,透露出少女若有所思、若有所待的孤寂与忧伤。人物凝练准确,富有装饰性。秀石玲珑剔透,树木朦胧。作者注重瓷质与釉彩本身的色感及表现力,使赋色与瓷质及釉面相映成辉,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少女的心境。画面右上方题“双眸展秋烟,直挂门春葱,时属丙子(1936年)春,程大有写”。印章为红色白文“印”字,底款印章为“CHINA江西程大有出品”。
  3.民国时期程大有薄彩人物刷花《美尽东南图》帽筒(图3),高28、直径11厘米。此帽筒胎质细腻,釉面匀净,底为玉璧底。图绘苏武手持汉朝符节遥望远方,三只公羊伴其左右。画中人物结构准确,衣纹线条流畅,折皱明暗过渡柔和。胡须用细笔丝出,十分工细。三只公羊相互顾盼,姿态各异,皮毛、肌肉、骨胳质感无不显示出作者刷花技法的高超。左上墨书:“美尽东南,江西程桂森写生。”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西汉大臣。天汉元年,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身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单于骄横,借故扣留了他,并多方威胁诱降,但苏武始终坚贞不屈。匈奴把苏武押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让他放牧公羊。苏武来到北海,匈奴不给口粮,只得掘野鼠、取草籽充饥。每天放羊时,手持汉节,日夜不离手。汉昭帝始元六年,因匈奴与汉和好,苏武才回到汉都长安。昭帝让苏武以最隆重的祭礼拜谒武帝陵庙,任命他为典属国。苏武在匈奴被扣留19年,出使时年富力强,归来时须发完全雪白了。后以“苏武牧羊”为典,称颂忠贞不屈的高尚品行。
  4.民国时期程大有薄彩人物刷花《松鹿不计年图》帽筒(图4),高28、直径11厘米。图绘麻姑头挽高髻,眉清目秀,紫衣羽裳;环佩叮当,肩挑绿竹杖后置花篮。人物刻画逼真,面容秀丽、体态婀娜,有翩然飞至之意。一只梅花鹿伴在身旁,坡上古松参天,细草如针。梅花鹿的骨骼质感、肌肉表现惟妙惟肖,并用金线丝出梅花鹿的皮毛,给人以可爱、亲和之感。整幅图巧妙地运用了西画中明暗对比和色阶渐变技法,透视精确,注重外光照射,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刷花技法娴熟,格调高雅,既有国画的特点,又有陶瓷艺术的独特的装饰效果。右上题款为:“松鹿不计年,江西程子辉出品。”从用料上看,整图使用了大量的进口原料——金水作为装饰,如衣服上的花纹、细草、松干、松针、梅花鹿等,更增添一分珍贵。
  5.民国时期程大有刷花《富贵白头图》帽筒(图5),高28.5、直径11厘米。图绘一紫一黄、一大一小两朵牡丹并开枝头,花朵以没骨法表现,尽显刷花色彩过渡、连接柔和自然、渲染细致匀称的特点。花叶是先刷出一整片,再用细笔画出叶脉。空中一对白头翁低头怡然自得的飞翔,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牡丹圆润饱满,枝叶清秀洒脱,疏密有致。右上题款为:“富贵白头,江西程桂森出品。”
  白头翁因其头顶有一块白色的羽毛,又称“白头鸟”,白头即白发,白头翁寓长寿之意。民间以白头翁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到老。白头翁配以牡丹,寓意富贵到白头,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美满、和谐的愿望。
  6.民国时期程大有刷花《丹凤来仪图》帽筒一对(图6),高28、直径11厘米。此帽筒胎质细腻,釉面光亮,底为玉璧底。图绘一只神采奕奕的凤凰立于秀石之上。凤凰先刷出轮廓,再以细笔勾画、点厾,用竹刀刻划出翎羽,表现得栩栩如生。秀石刷花表现,流动的肌理摄取自然之旨趣,色块过渡自然,刻画精细有灵气。大朵牡丹色泽艳丽,枝叶正侧俯仰错落有致。题款为“丹凤来仪,江西程桂森出品”。丹凤来仪春回大地之意趣、意境跃然瓷上,溢于画表。   程大有(1902—1945),江西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辉,号程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开办大有美术图画馆,时称“刷花大王”。作品常落款为:程大有写、程子辉写意、江西程子辉出品、江西程桂森出品、程大有出品、程大有图画馆出品、子辉程鹏绘、馆设景德镇赛宝坦29号字样,并钤有“程”“大有”“子辉”“程鹏”等多种形制的印章。
  7.民国时期刘义太人物刷花《春想意美图》帽筒(图7),高28、直径10.5厘米。此帽筒直筒式,胎质细腻,釉面光亮,口沿一圈金彩。图绘凉亭之中少女依栏而坐,刷花表现人物,造型准确,眉目传情。人物衣裙不同色块搭配,肌理天成。配景简洁,手法洗练,色泽雅致。左上题款为“春想意美,江西辛未(1931年)刘义太氏出品”。
  刘义太,刷花艺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民国时期。此件人物刷花作品的发现,更好地印证了当时人物刷花的风靡。刷花艺人纷纷仿制,从存世作品的落款看,有程子翼、刘义太、牛福顺等。细品其人物刷花的色彩、层次,和程大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8.民国时期刷花《双骏图》帽筒(图8),高28.5、直径10.5厘米。此帽筒绘骏马两匹,一枣红一白。骏马膘肥体壮,工整细致,有清初宫廷西洋画家郎世宁之韵味。作者充分利用墨色浓淡、光影效果,精确透视,将骏马的皮毛、肌肉、骨胳质感表现得惟妙惟肖,显示出刷花技法的高超。帽筒胎质细腻洁白,釉面光润。构图简洁明快,不饰背景,主体突出。
  《双骏图》帽筒惜无题款,无底款印章,作者无从考证,但从胎质、釉面和造型看民国无疑,是动物刷花精品力作之一。
  9.民国時期粹丽陶画馆刷花《掠水穿花图》帽筒(图9),高28、直径10.5厘米。画中荷花亭亭净植,荷叶如伞如盖。虽是刷花表现但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只燕子掠水穿花紧扣主题,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左上墨色题书:“掠水穿花,时属丁巳(1917年)之冬至前,珠山粹丽陶画馆绘。”印章为红色阳文“粹丽”。
  粹丽陶画馆活跃于民国早期,常见落款为“珠山粹丽陶画馆绘”,常见底款印章为“粹丽珍品”。
  10.民国时期维新图画馆刷花《遨游欣聚侣图》帽筒(图10),高28、直径10.5厘米。此帽筒胎质细腻,釉面光亮,底为玉璧底。图绘绿草地上一对鸽子,一前一后,紧紧相依。一只在觅食,一只在举头观望,极富自然情趣。一株菊花竞相开放。双鸽、菊花均为刷花技法完成,绿草为细笔丝出。鸽子颈羽、背羽、翅羽、尾羽表现得层次清楚,极为生动。墨书:“遨游欣聚侣,佳色醉西风,时丁巳(1917)年仲春月维新图画馆识。”印章为红色“印”字。
  维新图画馆活跃于民国时期,常见落款有维新图画馆识、维新瓷社绘。印章有“维新图画”“维新瓷社”。
  11.民国时期丁镜明刷花《色映莲池图》帽筒(图11)。高28.5、直径11厘米。画面构图依形造势,平正而有章法。如盖的荷叶相互叠映,展姿迎风;荷花以没骨技法绘成,花型硕大,花瓣繁复,透着一种雍容富贵之美。幽香阵阵的荷塘边,一只鹭鸶栖息。鹭鸶虽是刷花表现,作者辅以细笔描绘,使得细绒质感跃然瓷上。左上墨书:“色映莲池,时在丁巳之季夏月书于珠山之客次,镜明丁鑑作。”印章为红色“印”字。
  鹭鸶在古代被称为“丝禽”,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鹭鸶浑身洁白的羽毛被古人视为纯净、高贵的象征。将荷花和鹭鸶置于一幅画中,增加了画面的高雅格调。鹭丝与莲花相配之图样,为“路”与“连”谐音,寓意科举、仕途顺利,一路连升。丁镜明,晚清民国时期瓷画家,擅长刷花和描金工艺。
  12.民国时期邓树记刷花《博古图》帽筒(图12),高28.5、直径11厘米。此帽筒直筒式,胎质细腻,釉面光亮,底为玉璧底。图中主画面刷有一尊霁蓝釉开光琮式瓶,绘精美的竹影清风图,落款为邓树记作,上插牡丹、翠竹,色彩艳丽,观之似有花香扑鼻而来。瓶底配以精致的墨色木托,给人以稳重幽雅之感。右侧并排为铜红釉赏瓶,墨书“花草会英”;左侧紫砂执壶,镌刻“玉石”二字。前景与后景衬以瓜果和假山盆景,更是惹人喜爱。右上墨书:“雅品千古秀,江西邓树记写。”此图既古香古色,又新意盎然,画风工整秀丽,可谓刷花《博古图》之精品佳作。
  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北宋大观宋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有时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
  “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常用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的宅第装饰,这也造成了其在艺术品投资领域中不俗的地位。
  邓树记为民国时期景德镇红店,刷花名家陈先水早年曾两度进邓树记做学徒。
  刷花工具主要有笔刷、小刀笔、小铁钳、画笔和铜丝制成的小筛。它以绘有花纹图样的薄纸用胶水贴在瓷器表面,待胶水干后再用小刀笔依照图样刻出花纹,然后陆续剔去有纹样的地方,用笔刷蘸着所需要表现的各种新彩颜料,隔着铜丝网筛涂刷,使色料通过铜丝网以雾状透过呈现出的空白花纹而附着在瓷面上,直至刷完整个画面,细节部分用料笔勾线调整,最后经700-800℃“红炉”彩烧而成。
  人物刷花工序最为复杂,操作时先从深色衣服凹处的衣纹开始,暗部的色彩常用复色多次上色,使色泽厚重,逐渐向亮面过渡。亮面色彩单纯,上色一次完成,借白瓷底呼应托出色彩。衣服的上色从深色到淡色,方法依此类推,刷完衣服,再刷脸和手的颜色,脸部先刷头发和嘴唇,次刷暗部和皱纹,最后刷亮部,从深暗处逐渐向亮凸处刷色。颜色上好后,用单料画笔按需要颜色蘸胶水料或油料调和,在色面上勾画出五官、胡须和手部轮廓线以及领边、腰带和头巾等。在色面上画五官非常难,如有一笔失误,作品全败。因此,要有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和书画基础。(图13)
  刷花表现的纹饰图案较为丰富,有山水、时装少女、历史典故、花鸟、动物、博古图、八破图等,只要是手绘方式能表现的刷花均能表现。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效果,刷花工艺也能表现,需要将五种不同的颜色一层一层刷上去,厚薄适中,根据需要达到浓淡深浅变化。
  静观一只只帽筒好似一本五彩的书。它情趣盎然,酣畅淋漓,奥妙无穷,优雅而浑厚质朴;它记录着灿烂的文化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着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传递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
  细品一只只帽筒宛如一个绚烂的画廊。无论是古装人物还是时装少女,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当代写实,无论是祈福许愿还是寄意哲思,无论是飞禽水鸟还是走兽家畜,笔意纵横处,异彩纷呈图。人神鸟兽栩栩如生,山河树木气宇轩昂,一幅幅精彩画面,让人陶醉,让人沉静,让人在沉静中陶醉,在陶醉中沉静。
其他文献
由陶瓷文化作家王德安先生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女士合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瓷博士”开课》,是一部青少年文史读物。它深入浅出,将官、哥、汝、定、均几大名窑,官窑瓷、民窑瓷、外销瓷各种概念,器型、釉色、纹饰的不同内涵,宋元、明清、民国现代的窑业传承,乃至瓷器烧造的体验、古瓷真伪的辨识、残瓷碎片的华丽转身,都讲述得趣味盎然,是一本开创性的青少年文史普及读物。   精心的教材编撰  陶瓷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有一赫赫有名的美术教育最高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艺专”)。“国立艺专”存世共11年,在重庆盘溪时期无疑是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在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对于中国美术史来说,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当时的学校校长潘天寿所讲:“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国立艺专”集中了当时中国美术界的
期刊
本文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热膨胀仪、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川渝地区宋代黑瓷胎釉的组成配方、烧成工艺及成瓷机理,并与吉州窑、建窑宋代黑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科学判别川渝地区黑瓷与吉州窑、建窑黑瓷的产地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探究各窑口在黑瓷制作工艺方面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参考线索。  中国烧制黑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两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斗茶风尚兴起,人们对黑瓷的需求剧增
期刊
红丝砚在唐宋即负盛名,曾被称为百砚之首。普遍认为,红丝砚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柳公权在《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的黑山和临朐的老崖岗,唐宋时期,青州、临朐均属青州府所辖,所以红丝砚亦称“青州红丝砚”。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这些论述为当时公认,以此得“
期刊
“骨朵”在古代最初只是一种兵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用途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辽宋时期。本文通过赤峰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辽代骨朵,结合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记载向人们介绍骨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使人们对骨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赤峰市博物馆现藏有一件辽代长柄瓜棱形铁骨朵,其为1965年入藏,通长49、宽3.1厘米。骨朵的“大首”为铁质,瓜形,下部有一长柄也为铁质。别看其造型简单、淳朴,
期刊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汉族等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是“四圣兽”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纹自诞生以来,自身形象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文选取河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青州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所收藏和展陈的龙纹瓷器,着重就元、明、清三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特点进行探讨,对瓷
期刊
定安县未来博物馆建设中,要完成各类文物的安全有效监管,合理规划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准则。原有工作体系内,由于文物数量较多,导致实际的工作质量较差,在博物馆今后修建中,需要采用专业合理的方法研究该系统的实际运行表现。  定安县博物馆现收藏有各类文物5893件(套),实际数量为7945件,其中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数量分别为3件、47件和193件,要对所有文物的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制定切实可
期刊
宣城,先民为古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之地,为吴越文化亚区。宣城市博物馆馆藏的印纹陶和六朝青瓷,带有鲜明的吴越文化因素。  吴越文化是古越人植根于原始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吸收中原商周文化元素,在长江下游一带逐渐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其中心区在太湖、钱塘江流域。吴越文化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干栏式”的建筑结构、“断发文身”的社会风俗、土墩墓丧葬习俗、鸟和蛇的图腾崇拜等特征。  
期刊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馆藏的丛兰五彩诰命圣旨进行释读,并分析了正德皇帝颁发此圣旨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圣旨是对皇帝授官或赐爵诏令的一种俗称。这种诏令有两种:诰命和敕命。一至五品官员皇家授以诰命(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诰命和敕命所记载的,多为官员的官品职衔、任官事迹等内容。除了封授官员本人以外,还对其上代和妻室予以推恩封赠,故世
期刊
满清王朝经历康熙、雍正时代,至乾隆朝以后遂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巅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登基后亦效仿皇祖(注:指康熙皇帝。以下“同”),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巡幸江南,所行路径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当年南巡时基本相似。此举除了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