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科技大学 职业教育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文化传统,凝练了学校文化与育人理念,是学校的灵魂。陕西科技大学以“至诚至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明德与诚信的精神、博学与包容精神、自由与批判精神、传承和创新精神,完整地诠释了陕西科技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与办学精神。
关键词:校训;明德;博学;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7-0191-02
Abstract: School motto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school cultural spirit, which is the soul of the school, reflecting the school spirit an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refining the school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nceptions.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gards "Honest and knowledgeable" as the motto,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erudition and tolerance, freedom and critical spiri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school spirit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fully interpreted.
Keywords: School motto; moral character; erudi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旗帜,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学校精神。陕西科技大学于2002年通過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并结合学校传统与特色,确立了“至诚至博”的校训。
一、陕西科技大学校训的含义
陕西科技大学的校训取名为“至诚至博”。“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
“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
“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至诚至博”是人一生达到“精神”和“事业”的一个至极境界,精神富有、强大,事业有为、事业有成。
“诚”和“博”是科大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至诚至博”是科大师生及校友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科大师生和校友弘扬“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践行“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在祖国各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陕西科技大学校训的精神内核
“做人和做事”伴随着人的一生,让人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至诚至博”,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其蕴藏着明德、诚信、博学、包容、自由、批判、传承和创新精神。蕴藏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哲理。
(一)明德与诚信精神
“至诚至博”,首先是明德和诚信。明德和诚信是做人的道德标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诚信的前提是明德,品德高尚、光明正大,才会做到诚信、诚实,才会以诚相待,取信于人。无德就无信,无信则无诚,社会没有公德,民族没有诚信,终会不断衰弱直至走向灭亡。
诚的根本在明德,德高身正。习近平主席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员工座谈中,提出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弘扬的是德。教书育人德为先。已故全国优秀教师田家乐、陈万榜,陕西科技大学原校长沈一丁,历经“三次创业,二次搬迁、一次划转”的皮革专家俞从正等一大批学者,信念坚定、品德高尚,为学校的发展和轻工事业的繁荣贡献毕生力量,他们是师德的践行和示范者。科大人无论在何处,时刻牢记“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言行一致,以诚相处,以礼相待,诚实守信。
明德与诚信是衡量科大人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基石。明德与诚信,要求科大人,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同志信赖,他人尊重,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博学与包容精神
博学是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校友,应业务精专,技术一流。
包容是人的个体品行。它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不仅要能够“容”,而且更需要“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包容性越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自由、民主和开放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博”意味着兼容并包,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至诚至博”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外在延伸的必然。 博学与包容是衡量科大人的学识标准和专业素质要求。科大在发展中也错失了一些良好的机遇,走了不少弯路,博学与包容精神还欠缺,科大人要知不足而为之,博学则“专”,包容則“宽”。
(三)自由与批判精神
自由和批判是科学研究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内在品质的表现。
自由就是要按照人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去做事,自由与责任是相伴而来的,只有担当得起责任,才能享受得了自由。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曾提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者周海中说:“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批判是大学自身的优势。大学是人才、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交汇。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氛围。
大学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目标,来于社会现实,但又高于社会现实。批判精神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现实与创新,否定非科学的内容,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肯定与否定的扬弃过程。
质疑、批判和反思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质疑和批判就没有创新。科大人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不断壮大新事业。
自由和批判精神是科大人追求真理、探究学术、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源泉。
(四)传承和创新精神
传承和创新是做事业的行为标准,做事业有传承和创新的历程,传承和创新是做好事业的止高境界。
大学的中心任务是传播科学精神。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承认错误是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
传承就是对学问、技术、技能等专长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千百年来,由于传承,人类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传承,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传承是科大人的治校史和传家宝,“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科大人要代代传相,不断发展。
习近平主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发展就受到限制,企业创新不足,就占领不了市场先机,对于大学而言,创新更为重要,科技创新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大学,都因善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著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卓誉世界。
创新是“至诚至博”的灵魂。学校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塑造自我,办出特色、不断创新。
“至诚至博”四字校训是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动员和鼓舞科大人团结奋斗、拼搏创新的一面精神旗帜。在“十三五”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陕西科技大学人扎根西部,以轻化工为特色,坚持“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办学理念,发扬明德、诚信、博学、包容、自由、批判、传承和创新精神,行以至诚,学以至博,丰富“至诚至博”新的内涵,适应新常态,使校训的文化内涵有新的意蕴与解读,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创新的思维传播出去,同时与校风、教风、学风结合起来,发挥校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韩延明.校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壤[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3]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4]唐智松.我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5]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6]秦磊.论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7]李 .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8]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3).
[9]王刚.关于大学校训本质的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1(2).
[10]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我校校训的文化内涵研究”(编号:xgj1607)
作者简介:李焕朝(1961,09-),男,陕西杨凌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
摘 要: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文化传统,凝练了学校文化与育人理念,是学校的灵魂。陕西科技大学以“至诚至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明德与诚信的精神、博学与包容精神、自由与批判精神、传承和创新精神,完整地诠释了陕西科技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与办学精神。
关键词:校训;明德;博学;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7-0191-02
Abstract: School motto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school cultural spirit, which is the soul of the school, reflecting the school spirit an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refining the school culture and education conceptions.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gards "Honest and knowledgeable" as the motto, embodying the spirit of character and integrity, erudition and tolerance, freedom and critical spiri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school spirit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fully interpreted.
Keywords: School motto; moral character; erudi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旗帜,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学校精神。陕西科技大学于2002年通過广泛征集师生意见,并结合学校传统与特色,确立了“至诚至博”的校训。
一、陕西科技大学校训的含义
陕西科技大学的校训取名为“至诚至博”。“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
“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
“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至诚至博”是人一生达到“精神”和“事业”的一个至极境界,精神富有、强大,事业有为、事业有成。
“诚”和“博”是科大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至诚至博”是科大师生及校友人生追求的崇高境界。科大师生和校友弘扬“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践行“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在祖国各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陕西科技大学校训的精神内核
“做人和做事”伴随着人的一生,让人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至诚至博”,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其蕴藏着明德、诚信、博学、包容、自由、批判、传承和创新精神。蕴藏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哲理。
(一)明德与诚信精神
“至诚至博”,首先是明德和诚信。明德和诚信是做人的道德标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诚信的前提是明德,品德高尚、光明正大,才会做到诚信、诚实,才会以诚相待,取信于人。无德就无信,无信则无诚,社会没有公德,民族没有诚信,终会不断衰弱直至走向灭亡。
诚的根本在明德,德高身正。习近平主席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员工座谈中,提出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弘扬的是德。教书育人德为先。已故全国优秀教师田家乐、陈万榜,陕西科技大学原校长沈一丁,历经“三次创业,二次搬迁、一次划转”的皮革专家俞从正等一大批学者,信念坚定、品德高尚,为学校的发展和轻工事业的繁荣贡献毕生力量,他们是师德的践行和示范者。科大人无论在何处,时刻牢记“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言行一致,以诚相处,以礼相待,诚实守信。
明德与诚信是衡量科大人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基石。明德与诚信,要求科大人,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做一个同志信赖,他人尊重,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博学与包容精神
博学是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校友,应业务精专,技术一流。
包容是人的个体品行。它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不仅要能够“容”,而且更需要“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包容性越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自由、民主和开放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博”意味着兼容并包,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至诚至博”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外在延伸的必然。 博学与包容是衡量科大人的学识标准和专业素质要求。科大在发展中也错失了一些良好的机遇,走了不少弯路,博学与包容精神还欠缺,科大人要知不足而为之,博学则“专”,包容則“宽”。
(三)自由与批判精神
自由和批判是科学研究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内在品质的表现。
自由就是要按照人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去做事,自由与责任是相伴而来的,只有担当得起责任,才能享受得了自由。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曾提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者周海中说:“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批判是大学自身的优势。大学是人才、知识聚集的场所。大学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交汇。产生新思想,包容新观念,不同的学术观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影响,具有良好的争鸣氛围。
大学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目标,来于社会现实,但又高于社会现实。批判精神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现实与创新,否定非科学的内容,完善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肯定与否定的扬弃过程。
质疑、批判和反思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质疑和批判就没有创新。科大人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不断壮大新事业。
自由和批判精神是科大人追求真理、探究学术、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源泉。
(四)传承和创新精神
传承和创新是做事业的行为标准,做事业有传承和创新的历程,传承和创新是做好事业的止高境界。
大学的中心任务是传播科学精神。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承认错误是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
传承就是对学问、技术、技能等专长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千百年来,由于传承,人类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传承,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传承是科大人的治校史和传家宝,“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三实”作风,科大人要代代传相,不断发展。
习近平主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发展就受到限制,企业创新不足,就占领不了市场先机,对于大学而言,创新更为重要,科技创新更加突出。有特色的大学,都因善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著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卓誉世界。
创新是“至诚至博”的灵魂。学校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塑造自我,办出特色、不断创新。
“至诚至博”四字校训是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动员和鼓舞科大人团结奋斗、拼搏创新的一面精神旗帜。在“十三五”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陕西科技大学人扎根西部,以轻化工为特色,坚持“创新、开放、共享、学科、人才、质量”的办学理念,发扬明德、诚信、博学、包容、自由、批判、传承和创新精神,行以至诚,学以至博,丰富“至诚至博”新的内涵,适应新常态,使校训的文化内涵有新的意蕴与解读,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创新的思维传播出去,同时与校风、教风、学风结合起来,发挥校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为连,张国昌,许为民,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校训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韩延明.校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壤[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3]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4]唐智松.我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5]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6]秦磊.论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7]李 .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8]王春喜,程斯辉.中外大学校训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3).
[9]王刚.关于大学校训本质的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1(2).
[10]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我校校训的文化内涵研究”(编号:xgj1607)
作者简介:李焕朝(1961,09-),男,陕西杨凌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