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见棒状弯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报道国内首见棒状弯孢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方法取皮损标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根据其镜下形态鉴定致病菌种.结果患者为17岁男性.9年前面部外伤后出现暗红色斑块和疣状增生至今,已扩散至左上臂.损害刮取物直接镜检见棕色分支分隔菌丝.标本培养有黑色菌落生长.镜检见棕色分支分隔菌丝和大量棒状、3~4个分隔的棕色孢子,单个或成群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和侧缘.组织病理显示为慢性肉芽肿.PAS染色见串珠状不规则膨大的菌丝.结论根据其形态学特点,菌种被确定为棒状弯孢。

其他文献
目的 FTY720和40-氧-(2-羟乙基)-雷帕霉素(RAD)是两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为评估这两种药物的效果,我们以小鼠心脏移植为模型,对比观察了这两种药物和环孢素A(CsA)对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供体为BALB/C小鼠,受体为C57BL/6小鼠,受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空白对照;B组每日管饲GsA10mg/kg体重;C组每日管饲RAD 3mg/kg体重;D组每日管饲FTY 3 mg
目的 研究正常和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脊髓损伤大鼠肛门外括约肌-脊髓、直肠-盆神经节-脊髓之间的神经通路.方法正常及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截瘫的(以下简称模型组)雄性SD大鼠,用荧光金(FG)注射至肛门外括约肌(EAS)、直肠壁内、盆神经节(MPG),行逆行神经追踪;模型组大鼠,采用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作为顺行神经示踪剂,在大鼠脊髓左侧L4前角注入WG
内镜鼻窦手术后使用何种止血材料目前已受到关注〔1〕。因为使用较好的材料 ,不仅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取出填塞物时的继发出血 ,而且还有利于鼻窦术后术腔的上皮化。为此我
目的 报道我国首见由地霉所致脓癣一例.方法患者为9岁男孩,头部出现脓癣样皮损,耳后淋巴结肿大,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取头顶皮损表面痂皮及病发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真菌病;通过真菌培养、扫描电镜、生化学实验及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扫描电镜及毛发受侵试验观察菌株对毛发的感染情况;通过动物试验观察菌株的致病力;观察临床抗真菌治疗效果及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真菌学培养均有同样菌落生长,菌落
目的 探讨5-氮胞苷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以5-氮胞苷诱导24 h,正常培养3周,125I-Pindolol同位素放射配基法测定β受体密度,RT-PCR法测定其β受体mRNA表达水平,并与培养乳鼠心室肌细胞相比较.结果正常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不表达β受体蛋白及其mRNA.5-氮胞苷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β受体,随
mRNA的5′/3′ UTRs是在mRNA翻译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序列, 在5′/3′ UTRs上不正常的剪接模式可能导致多种严重疾病. 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规模序列比对分析搜寻5′/3′ UTRs
双唑泰棉栓是一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包括克霉唑、甲硝唑和洗必泰。我们采用了体外二倍稀释法进行了该药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需氧菌、厌氧菌、真菌和滴虫MIC5 0的测定 ,在体内我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和血管内皮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处MC和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经甲苯胺
目的 探讨门静脉区域化疗对原发性肝癌完全切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的预防效果。方法  1997年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对 4 2例原发肝癌手术切除后分
射频消融术 (RFCA)为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一种最有效方法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SVT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文总结了 40 1例AVNRT的RFCA资料 ,现报告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