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职后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着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且过于集中,少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薄弱,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等问题。梧州学院数学专业为此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加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较好地提升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3-03
新建本科院校前身多为师范专科学校,有着历史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则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指出, 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师范生的职业定位为中小学教师,因此师范生除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之外,还应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能力是能力的一种, 它是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由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主要涵盖教学、班级管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基本领域。[1]教育实习则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可以集中反映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主要方式
(一)集中教育实习
集中教育实习主要是由各院系各专业制订实习计划,联系实习学校,通常以学科(专业)为一个小组到中小学进行实习,大部分院校会有驻校的带队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是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
(二)开放式教育实习
学生在规定的教育实习时间内,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进行实习,由实习学校进行指导并评定实习成绩。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再接受验收试讲,最后学院结合实习学校意见给出实习成绩。这种实习方式随着新升本院校去师范化趋势而日渐普遍。
(三)顶岗实习
实习生根据“国培计划”或“区培计划”要求,到实习学校顶岗置换需要到师范院校进修的教师,陈文涛、刘霄指出:这种实习模式的做法是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实习之前,首先按照模拟实习的要求经过一阶段的岗前培训,然后下到农村中小学顶替原教师岗位,承担一个学期的全部教育教学任务,被顶替的中小学教师则到高师院校接受业务培训,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2]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
二、教育实习暴露出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且过于集中,效果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基本为10周左右,其中2周时间在学校进行试讲,8周时间在实习学校实习。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的实习生承担的课堂教学任务多在4到8节之间,其余均为批改作业,自习课管理,早操管理等辅助工作,往往学生刚进入角色,实习就要结束了。开放式实习则难以监控,“放羊”式管理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习指导,甚至有个别学生基本没有参加实习,而是请中小学相关教师和领导在实习鉴定表上签字盖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顶岗实习则存在实习生授课任务过重导致疲于奔命而没有时间进行反思的现象。被顶岗教师已去进修,而其他教师又忙于教学无法指导,造成实习生工作处于盲目状态。况且顶岗实习只能少数实习生参与,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实习方式。
(二)少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薄弱
教育实习中有少数学生存在教态僵硬,教学应变能力差,板书水平差等问题。少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但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差,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了课堂教学。
(三)部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方向基本为乡镇中小学,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部分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想从事教师职业,入学只为获取学历,个别学生是为了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学校深造,造成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
三、 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面对教育实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梧州学院数学专业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整合师范类课程
面对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革命化的变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中学数学课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的数学教学内容进入中学课堂,譬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重返中学数学教材,但中学数学的竞赛色彩却不断减弱,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已经很少举行。因此,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将原来的初等数学研究、竞赛数学、数学教学论合并为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与方法和中学数学教学论2门课程。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与方法涵盖了现行中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并将数学竞赛常用的思想方法整合进其中。中学数学教学论则增加了中学数学主要内容的教学分析。此外,针对多媒体教学已经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的新形势,将原来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课时由3学时增加为4学时,加大对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这几年的教育实践看,整合效果还是较好的。
2.调整数学专业课程
在确保数学分析、高等数学、解析几何等三门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削减数学专业课程,多开设数学选修课。我们把与中学数学课堂联系不多且晦涩难懂的实变函数和近世代数删去,开设了应用统计学、数学软件等选修课。为了适应微积分和概率统计重返中学数学课堂的新形势,我们在数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高中数学中的微积分及其教学”内容,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增加了“高中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及其教学”内容。通过一增一减,既保证了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又使学生能与时俱进,满足学生以后从事教师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3-03
新建本科院校前身多为师范专科学校,有着历史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则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指出, 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师范生的职业定位为中小学教师,因此师范生除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之外,还应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能力是能力的一种, 它是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由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主要涵盖教学、班级管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基本领域。[1]教育实习则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可以集中反映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主要方式
(一)集中教育实习
集中教育实习主要是由各院系各专业制订实习计划,联系实习学校,通常以学科(专业)为一个小组到中小学进行实习,大部分院校会有驻校的带队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是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
(二)开放式教育实习
学生在规定的教育实习时间内,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进行实习,由实习学校进行指导并评定实习成绩。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再接受验收试讲,最后学院结合实习学校意见给出实习成绩。这种实习方式随着新升本院校去师范化趋势而日渐普遍。
(三)顶岗实习
实习生根据“国培计划”或“区培计划”要求,到实习学校顶岗置换需要到师范院校进修的教师,陈文涛、刘霄指出:这种实习模式的做法是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实习之前,首先按照模拟实习的要求经过一阶段的岗前培训,然后下到农村中小学顶替原教师岗位,承担一个学期的全部教育教学任务,被顶替的中小学教师则到高师院校接受业务培训,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2]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实习方式。
二、教育实习暴露出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时间过短且过于集中,效果不明显
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基本为10周左右,其中2周时间在学校进行试讲,8周时间在实习学校实习。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的实习生承担的课堂教学任务多在4到8节之间,其余均为批改作业,自习课管理,早操管理等辅助工作,往往学生刚进入角色,实习就要结束了。开放式实习则难以监控,“放羊”式管理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实习指导,甚至有个别学生基本没有参加实习,而是请中小学相关教师和领导在实习鉴定表上签字盖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顶岗实习则存在实习生授课任务过重导致疲于奔命而没有时间进行反思的现象。被顶岗教师已去进修,而其他教师又忙于教学无法指导,造成实习生工作处于盲目状态。况且顶岗实习只能少数实习生参与,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实习方式。
(二)少数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薄弱
教育实习中有少数学生存在教态僵硬,教学应变能力差,板书水平差等问题。少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但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差,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了课堂教学。
(三)部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方向基本为乡镇中小学,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部分学生毕业后根本不想从事教师职业,入学只为获取学历,个别学生是为了通过考研进入更好的学校深造,造成缺乏教育实践的自觉性。
三、 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面对教育实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梧州学院数学专业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整合师范类课程
面对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革命化的变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中学数学课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的数学教学内容进入中学课堂,譬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重返中学数学教材,但中学数学的竞赛色彩却不断减弱,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已经很少举行。因此,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将原来的初等数学研究、竞赛数学、数学教学论合并为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与方法和中学数学教学论2门课程。中学数学解题思想与方法涵盖了现行中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并将数学竞赛常用的思想方法整合进其中。中学数学教学论则增加了中学数学主要内容的教学分析。此外,针对多媒体教学已经在中小学普遍开展的新形势,将原来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课时由3学时增加为4学时,加大对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这几年的教育实践看,整合效果还是较好的。
2.调整数学专业课程
在确保数学分析、高等数学、解析几何等三门数学专业基础课程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削减数学专业课程,多开设数学选修课。我们把与中学数学课堂联系不多且晦涩难懂的实变函数和近世代数删去,开设了应用统计学、数学软件等选修课。为了适应微积分和概率统计重返中学数学课堂的新形势,我们在数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高中数学中的微积分及其教学”内容,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增加了“高中数学中的概率统计及其教学”内容。通过一增一减,既保证了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又使学生能与时俱进,满足学生以后从事教师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