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装帧设计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读者的审美活动总是伴随着阅读书籍的过程发挥作用;所以,书籍的视觉传达就成为设计者构思的形象体现,成为设计者实现设计目的的载体。
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动所有因素,在准确传达其信息目的的基础上,达到满足读者的视觉心理。因此,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群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主动内驱力的主体。鉴于书籍装帧信息会对读者的视觉经验产生不同影响,对读者准确理解书籍内涵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视觉经验,努力调动起读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主动参与对书籍设计的理解和感悟,让读者通过欣赏作品,实现与设计者审美体验的沟通,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一、书籍装帧色彩表现对视觉经验的影响
英国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格利高里告诉我们:“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生活经验的参与,六面体的书不是作为雕塑去欣赏,而是在不断的展示中与读者产生共鸣。
这其中,色彩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
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读者的视觉经验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下产生某种深层审美意义。在色彩的视觉经验中,白色分量“轻”,黑色分量“重”,红色活跃、豪爽,蓝色抑郁、深沉,这些感觉同生活中对实物的感受经验也是大致吻合的。例如,刘丰杰设计的《梦里寻你千百度》的封面,除了必要的民居、小桥、船和远帆外,其余是大面积的空白,白色立刻使人联想到漫无边际的水面,产生梦幻般的感觉,恰如其分地点明了“梦”的主题。又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战争》(凌林译著)第二部的封面,底色全黑,在黑的底色上用血红色行草写上书名——“战争”二字,出版社、作者字样用蓝紫色隐藏其后,其余没有任何图形,然而,读者并不感到单调、乏味,反而能引起许多丰富的联想,由红色的字而联想到鲜血,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加上行草的用笔又可联想到战斗的激烈。在大面积的黑色中,你仿佛可以看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仿佛看到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此处无笔却胜千笔,这都与读者的视觉经验密不可分。
总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如果色彩运用与读者的感知和经验相通,那么这种“所看”、“所知”就会与读者的视觉经验产生共鸣。
二、书籍装帧构成应用对视觉经验的影响
一位芬兰的书籍艺术家曾说过,书籍装帧设计是有纪律的狂想。又有纪律,又有狂想,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就如中国庭园建筑中所说的,“层层进深,互相因借,分隔中有连贯、有贯通,障抑中有窥透”。借用黑白对比、后退与前进、缩小与膨胀等表现手法,由设计者担任总导演,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运用技巧去完成书籍装帧的艺术设计。在书籍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读者的视觉经验,从而引导读者更主动地去感受书籍装帧设计。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
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用于封面装饰的构成手段可谓风格各异,但最富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则莫过于“点”的构成运用。例如,《日本国宪法》一书的封面装饰效果简洁、醒目,就是采用横竖点的等间距排列法。在法典类图书封面应用“点”的装饰,设计者巧妙地揭示了人们期望的秩序井然的心态。先将这种“点”的等间距排列法用于此书的封面装饰,又在前后环衬的设计中再现了这一装饰主题。它的妙处在于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复,而是采用了封面装饰的翻印版,这种一正一负的反复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读者不仅是看到眼前的信息,过去积累的信息也会参与影响,这种视觉生理机能和生活文化经验积淀的同时作用,让读者体验到设计者的审美情趣,达到了信息传达的目的。
再比如,吕敬人设计的《梅兰芳全传》,通过读者的眼视、手触、心读,构架了书的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将梅兰芳的艺术生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诠释出来。书的信息是通过动感的阅读行为渐渐地渗进读者的内心,书籍的这种阅读形态随着翻阅而使读者具有戏剧化衍生过程;而书籍装帧作为一个整体,是三维空间里的设计,立方体的六个面都需要全面的考虑。这本书中六面体的每一面均有其特别的功能,尤其是充分利用切口的功能。通过左翻右翻把舞台形象和生活形象对应起来,这样梅兰芳一生中两个重要舞台均在翻阅中得以充分的展现。通过精确的计算,在同一平面上呈现出因左右翻动而变化的不同图像,将人生时空的转换在瞬间得以实现。这种设计元素便引起读者视觉经验的共鸣,是其独特构成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读者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书籍的视觉传达中,设计以多种形式与读者进行对话,选择对话的焦点是信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这里,读者与书的主人公有了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对书也有了生命的感受。通过书籍带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和韵味,引发读者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如果书籍装帧的视觉传达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那是书籍装帧调动了读者以往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的结果。因此,书籍设计要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设计者必须与读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读者的共有经验为根据,充分考虑到读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与读者共同把与传达信息有关的知、情、意等心理联系起来,并统一到“一种经验”中,从而形成互动。
参考文献:
[1]伊顿,色彩艺术[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吕敬人编著,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动所有因素,在准确传达其信息目的的基础上,达到满足读者的视觉心理。因此,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群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主动内驱力的主体。鉴于书籍装帧信息会对读者的视觉经验产生不同影响,对读者准确理解书籍内涵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视觉经验,努力调动起读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主动参与对书籍设计的理解和感悟,让读者通过欣赏作品,实现与设计者审美体验的沟通,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一、书籍装帧色彩表现对视觉经验的影响
英国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格利高里告诉我们:“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生活经验的参与,六面体的书不是作为雕塑去欣赏,而是在不断的展示中与读者产生共鸣。
这其中,色彩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
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读者的视觉经验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下产生某种深层审美意义。在色彩的视觉经验中,白色分量“轻”,黑色分量“重”,红色活跃、豪爽,蓝色抑郁、深沉,这些感觉同生活中对实物的感受经验也是大致吻合的。例如,刘丰杰设计的《梦里寻你千百度》的封面,除了必要的民居、小桥、船和远帆外,其余是大面积的空白,白色立刻使人联想到漫无边际的水面,产生梦幻般的感觉,恰如其分地点明了“梦”的主题。又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战争》(凌林译著)第二部的封面,底色全黑,在黑的底色上用血红色行草写上书名——“战争”二字,出版社、作者字样用蓝紫色隐藏其后,其余没有任何图形,然而,读者并不感到单调、乏味,反而能引起许多丰富的联想,由红色的字而联想到鲜血,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加上行草的用笔又可联想到战斗的激烈。在大面积的黑色中,你仿佛可以看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仿佛看到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此处无笔却胜千笔,这都与读者的视觉经验密不可分。
总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如果色彩运用与读者的感知和经验相通,那么这种“所看”、“所知”就会与读者的视觉经验产生共鸣。
二、书籍装帧构成应用对视觉经验的影响
一位芬兰的书籍艺术家曾说过,书籍装帧设计是有纪律的狂想。又有纪律,又有狂想,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就如中国庭园建筑中所说的,“层层进深,互相因借,分隔中有连贯、有贯通,障抑中有窥透”。借用黑白对比、后退与前进、缩小与膨胀等表现手法,由设计者担任总导演,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运用技巧去完成书籍装帧的艺术设计。在书籍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读者的视觉经验,从而引导读者更主动地去感受书籍装帧设计。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
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用于封面装饰的构成手段可谓风格各异,但最富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则莫过于“点”的构成运用。例如,《日本国宪法》一书的封面装饰效果简洁、醒目,就是采用横竖点的等间距排列法。在法典类图书封面应用“点”的装饰,设计者巧妙地揭示了人们期望的秩序井然的心态。先将这种“点”的等间距排列法用于此书的封面装饰,又在前后环衬的设计中再现了这一装饰主题。它的妙处在于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复,而是采用了封面装饰的翻印版,这种一正一负的反复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读者不仅是看到眼前的信息,过去积累的信息也会参与影响,这种视觉生理机能和生活文化经验积淀的同时作用,让读者体验到设计者的审美情趣,达到了信息传达的目的。
再比如,吕敬人设计的《梅兰芳全传》,通过读者的眼视、手触、心读,构架了书的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将梅兰芳的艺术生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诠释出来。书的信息是通过动感的阅读行为渐渐地渗进读者的内心,书籍的这种阅读形态随着翻阅而使读者具有戏剧化衍生过程;而书籍装帧作为一个整体,是三维空间里的设计,立方体的六个面都需要全面的考虑。这本书中六面体的每一面均有其特别的功能,尤其是充分利用切口的功能。通过左翻右翻把舞台形象和生活形象对应起来,这样梅兰芳一生中两个重要舞台均在翻阅中得以充分的展现。通过精确的计算,在同一平面上呈现出因左右翻动而变化的不同图像,将人生时空的转换在瞬间得以实现。这种设计元素便引起读者视觉经验的共鸣,是其独特构成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读者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书籍的视觉传达中,设计以多种形式与读者进行对话,选择对话的焦点是信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这里,读者与书的主人公有了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对书也有了生命的感受。通过书籍带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和韵味,引发读者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如果书籍装帧的视觉传达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那是书籍装帧调动了读者以往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的结果。因此,书籍设计要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设计者必须与读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读者的共有经验为根据,充分考虑到读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与读者共同把与传达信息有关的知、情、意等心理联系起来,并统一到“一种经验”中,从而形成互动。
参考文献:
[1]伊顿,色彩艺术[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吕敬人编著,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