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哈姆雷特》中的话语增殖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p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据精确统计,他全部作品的词汇量达29,066个,超过了任何一位英语作家。文章以《哈》剧为文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从采用颜色说话、大量应用反讽语言、大量使用粗俗、卑琐语言、富有鲜明时代性的话语膨胀等方面来进行解析其话语增值,论述其典型特征,肯定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中的重大意义及美学价值,以此推动在后现代语境中对《哈》剧等英美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话语增殖
  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学者依布·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如:“诡异物理学/达达主义、反形式、游戏、偶然性、无政府状态、枯竭静寂、破坏解构、对立、不在场、分散、反阐释、误读、反叙述、变体、同质异形/雌雄同体、精神分裂、差异-延宕、反讽、不确定性、内在性”(Hassan1987:91-92)。以此来看,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语言表达具有发散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模糊性等特点, 人们在关注语言结构意义的同时, 也将人的建构因素考虑了进来。语言不仅是在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 人们说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就是在做一件事、在完成一种行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常常需要听话者揣摩说话者的真正含义,理解说话者行为背后所隐藏的语境意义。
  从时间上看,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最新的思想形态。它反映并存在于文学中。如今,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热点,并对诸多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如果现在我们不了解后现代主义,我们便根本无法谈论英美文学。文章以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该作品,探讨研究《哈姆雷特》中的话语增值。
  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增殖
  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阅读,强调的是读者的功能,读者从自身的语境走入文本的语境,在对现代生活的感悟和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中,去对文本密码进行全新的阐述和译解。于是,读者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语汇修辞歧义的重新辨认,对扩散而包容的主旨内涵的多义阐释,通过话语的改写重读、结构内容的重建重构,读者主体获得了一种意义增殖性的喜悦。《哈》剧的许多语言表达凝练,不拘形式,彰显出独特的语言魅力;语言的形式多种多样、语义特征多彩多姿。剧中黑色色彩、歌剧、反讽、卑琐语言等的广泛运用,体现出《哈》剧的话语增殖,既以通俗易懂赢得了读者,又以内涵的多元性引起不同读者层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作品蕴藏的文学价值,在文本之外开拓了一个不断延展的联想空间。
  一、采用颜色说话
  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词语是《哈》剧中重要的语言特色之一。《哈》剧实际上融合了黑、红两种基调,但又以黑色为主基调,把整部作品置于不确定、秘密、隐蔽、黑暗、邪恶、悲伤、悲哀、忧愁、绝望……的气氛下,为色彩注入了意象, 将颜色赋予了意义,剧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相互呼应。黑色厚重,是生命之色,是任何一种颜色的底色,除了视觉上给人的冲击,还包含了沉重、苦闷、眼泪、痛苦、忧郁、残酷,等等。给人想象的空间极大,这恐怕也是莎士比亚以黑色为底色的深层原因所在。《哈》剧在色彩运用上营造了逼真的氛围:
  第一幕第一场,此时正是深夜,一片漆黑中,佛兰西斯科在城墙上站岗,而贝纳陀来接班。剧本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阴深深的氛围。
  第一幕第二场,哈姆雷特穿一身黑衣出场。
  哈:好像?不,我不懂什么叫“好像”。
  好母亲,尽管我披一件墨黑的外套,
  按礼从俗、满身都穿起丧服,
  好容易从肺腑吐出来长吁短叹,
  眼泪像江流滚滚、一泻千里,
  再加上垂头丧气,形容憔悴,
  再加上千种表情,万种姿态,
  都不能真正表现我。这真是“好像”,
  我的心事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这一套都只是哀痛的衣服和装饰。(莎士比亚,1991:274)
  哈姆雷特一个人穿了黑衣服,与宫廷人物富丽堂皇的衣饰,成强烈对照。黑色的着力渲染, 传达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感和悲伤,喻示了宫廷的荒诞,这种沉重感与后现代社会人们的时代认同感高度重叠。
  二、大量应用反讽语言
  后现代主义的反讽指的是“多重性(multiplicity)、散漫性(randomness)、或然性(contingency)、荒诞性(ab-surdity)”。戏剧反讽具有双重语境,其一是戏剧中角色之间共有知识所形成的剧内语境,即微观言语行为产生的语境;其二是戏剧与观众基于剧内浯境的戏剧语境,包括宏观言语行为所产生的语境。在《哈》剧中经常用俗俚语、双关语等多种反讽形式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充满戏谑,反讽和嘲弄。如:在第一幕第二场,哈姆雷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短短一个月,她像泪人儿一样,给我父亲送葬去穿的鞋子,还一点都没有穿旧呢,哎呀你看她……”(莎士比亚1991:276)。第二幕第二场,波乐纽斯:“我趁他这样,把女儿给他放出来吧”。“放出来”一语,陶顿解释“提醒国王与王后他已经禁止女儿与哈姆雷特的来往”,但多弗威尔孙指出另有一义,用在交配牛马场合,因此恶谑。下文中,哈姆雷特一再反唇相讥,口出秽言,才易了然。哈姆雷特:“认识得一清二楚,你是个鱼贩子。”“鱼贩子”有娼主鸨母的意思,也是哈姆雷特的意义所指。这样哈姆雷特的话就达到了讽刺波洛涅斯的目的 (莎士比亚1991:313)。在第四幕第二场,哈姆雷特把罗森克兰兹称为“你这种海绵吸收了国王的恩宠,他的赏赐,他的威权。可是这种官员到头儿给国王卖了最大的命”(莎士比亚1991:372)。剧中的反讽既增添了文本的荒诞性,对读者而言又没有理解的难度,是“去深度化”后现代主义语言的特征。
  三、大量使用粗俗、卑琐语言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或躲避崇高,追求卑琐、低级、虚无、死寂的题材,喜欢表现人性中卑琐的方面。”(杨仁敬2004:87)因而,粗俗、卑琐性语言的应用消解了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障碍。《哈》剧中广泛应用了粗话、俗话、卑琐性语言,把现实生活的气息带进了剧中。在第二幕第二场,哈姆雷特大量使用粗俗、卑琐的语言:“住在命运女神的私处?噢,千真万确,她是个婊子。你们有什么消息?”(莎士比亚1991:315)。第三幕第二场,哈姆雷特:“我敢发誓,他可一定得盖造一些教堂,要不然他受不到人家的追念,做了五月节的柳条马”。“柳条马”是英国古时乡村五月节日,特别在摩理斯舞中,照例有人骑着玩的。这个名词也含“婊子”意(莎士比亚1991:343) 。第三幕第四场,“嗨,把日子就过在油腻的床上淋漓的臭汗里,泡在肮脏的烂污里,熬出来肉麻话,守着猪圈来调情——”(莎士比亚1991:363)。《哈》剧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的语言特点,加上粗俗、卑琐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混杂,极大地增强了剧本的吸引力。   四、富有鲜明时代性的话语膨胀
  后现代主义将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甚至是非文学的话语纳入主流,就构成了有些批评家的所谓的“话语膨胀”的局面,读者只有进入这些特殊而又陌生的语言代码中,才能解构文本,解读它的含义。《哈》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主题表达在戏剧《哈》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莎士比亚1991:317)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在于如何表现世界或解释世界,而在于它们对人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曾艳兵2006:73)。可以说,语言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因素,并且占有主体地位。受此影响,读者在阅读中被迫改变习惯,以不同的视角反思、颠覆和解构传统的艺术形式。《哈姆雷特》语言的不确定性凸显了整剧意义的不确定性。
  五、结语
  可以说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虽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在《哈姆雷特》中,我们有时无法清晰地分辨出现实世界和文本内容的界限在哪里,在反复的阅读中,文本的意义不断被扩散、被颠覆;以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析《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增值策略,意味着读者旧的审美习惯被摧毁,新的审美潜力被激发,于是文本呈现出更大的阐释空间,激发了读者更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给读者的审美意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增强了文学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J].外国文学,2005(5).
  [2]曲家丹.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J].长沙大学学报,2006(3).
  [3]莎士比亚著.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戏剧集[M].浙江文艺出版出版社,1991.
  [4]尚必武,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J].求索,2006.
  [5]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2000.
  [6]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7]杨增和.文化转型与话语增殖:国内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思想指向[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7).
  [8]曾艳兵.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J].台州学院学报,2002(10).
  [9]Hassan, Ihab. The Postmodern Turn: 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 [M].Columbu s: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7.
  (作者简介:臧嫦艳(1979.9-),女,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任教,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作为生存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当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本我”就很可能放纵“自我”,从“现实的原则”去追求“快乐的原则”。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中,小说将视点落脚于70年代中国的一个普通村庄王家庄,一幅幅乡间生活的质朴画面看似和谐而美满,但是穿插在其中的物质欲望、权利欲望和情感欲望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却让人触目惊心,遍体生寒。“
期刊
摘要:角度的选择在小说写作中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寻找到最佳的角度,能使作品构思新颖独创,充分展示出题材所蕴含的意义,揭示出深刻而新颖的主题,让人难忘,而多角度展示则能使作品呈现出纷纭复杂变幻万端的生活原态,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刺激与艺术享受。  关键词:小说写作;角度  角度的选择是小说写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本文简要谈谈以下两点:  一、寻找最佳角度  小说写作中,角度选择得好,寻找到最佳的角度
期刊
摘要: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与众不同,其和被世人奉为经典的“母亲”形象一样的引人深思。文章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为切入点,主要探讨这类形象的特征、双重含义的形成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父爱形象;文学价值  一、张爱玲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家庭要么根本不出现“父亲”这一形象,要么“父亲”形象一出现便是情感世界极其空虚,精神世界极度乏味的样
期刊
摘要:《局外人》奠定了加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加缪通过局外人莫尔索的故事,探讨了人为何活着及怎样活的问题。文章将通过对莫尔索存在、情感的真实,以及世界荒诞性真实的讨论,来分析莫尔索的真实与荒诞世界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莫尔索;存在;情感;荒诞;真实  《局外人》讲述了普通小职员莫尔索从平凡生活,到因杀人而被判死刑的经过。故事平淡叙述了莫尔索存在的真实,这种真实包含着他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凸显出他与世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此文把笔法、墨法、章法总结为书法中的“三法”。这“三法” 不管是书法大家还是书法初学者,无论是在书法创作还是在书法练习中都离不开它。文章通过对“三法”的概念分别进行解释,并结合优秀书法作品或名家的书写经验、理论,来探讨在书法练习中是如何运用“三法”的。  关键词:书法练习;笔法;墨法;章法  一、“三法”的概念  什么是书法中的“三法”?在这里所谓的“三法”是指—笔法、墨法和章法,既
期刊
摘要:冯尼格特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黑色小说作家之一,《猫的摇篮》(1963)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代表作《五号屠场》(1969)更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在冯尼格特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创作出了14部小说,2本短篇小说集和3卷非小说作品。冯尼格特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他采用科幻小说形式来打破时间和空间对思维的约束,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将荒诞与现实结合,不遗余力地批判和揭露现实
期刊
摘要:小说的命名方式的转变是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一个全新的视角,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带来了文学观念颠覆的变更,这些转变在其作品的命名中得到充分展现,特别是以“自然”命名的寻根小说,在取材、象征等多方面与十七年文学呈现出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性恰恰折射出文学从政治的困顿走向文化的自觉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文章将从取材民间化、拒绝政治隐喻和呈现现代性焦虑这三个方面对寻根文学命名的特征作一阐释和总结,理清从十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公示语的研究,国家及地方政府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去规范公示语的翻译,其中包括对旅游景点及公共场所公示语的调查报告研究,纠正错误的公示语翻译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同时一些学者运用语言学及翻译理论去研究公示语。我国对公示语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公示语的翻译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理论研究缺乏新意。  关键词:公示语; 翻译; 综述  公示语是一种公
期刊
摘要:泰戈尔是印度著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凭借着独特的抒情方式获得了印度以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抒情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抒情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是泰戈尔诗歌的抒情特征  关键词:抒情;现实生活;时代精神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世界著名诗人,在泰戈尔六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诗歌成就最为丰富。他一生创作了近两千首诗歌,英文诗集《吉檀迦利》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的诗在印度可谓家喻户晓,他的诗歌也
期刊
摘要:《仲尼燕居》是《礼记》第二十八篇,因开篇“仲尼燕居”四字,故名。《仲尼燕居》记述的是孔子闲居时,向弟子子张、子贡、子游讲解什么是礼及礼的重要意义的文章。通过与学生间的问答讨论,孔子阐述了礼的内容、本质和作用、行礼的意义、违背礼的弊端及礼与乐、《诗》、德、行政的关系,尤其格外强调礼的实践,故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关键词:礼记;仲尼燕居;礼;启示  一、《仲尼燕居》对“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