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变态与艺术的关系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一些艺术事件和艺术作品,会发现有的艺术家或一个艺术群体在特定的时期心理状况确实具有变态的现象,这些心理上的变态处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并且因此创作出许多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留下了作者心理变态的痕迹。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分析艺术家变态的原因,以及心理变态与创作、作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变态 艺术家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127-0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一文中认为,某些最伟大的人类天才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伟大的天才不仅多少有赖于性格的优良和健康,而且也有赖于我们对之了解很少的某种东西。的确,在我们赏析中外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是带着某种探秘的眼光,希望能洞悉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同时我们也好奇于艺术家们独特社会经历和感情世界,对于那些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艺术作品或故事,有的人会耸耸肩磅,调侃得说一声“变态”。
  可以肯定得说,某些艺术家的确在生命的特定阶段经历着变态,或者时不时表现出类似精神病患者的症状,那一个人是否变态如何去判断呢?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变态行为的定义是不同的,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违反社会准则或违背正常行为规则,这些行为从人数统计上来看是偏离正常范围的行为,并让自我感觉不好或不适应,这样的行为被称为变态行为。[1]它表现为情绪行为障碍、抑郁、癫狂、药物(包括酒精)滥用、精神分裂、性欲倒错等症状。在这里变态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人们口头带有谩骂或戏谑性质的词汇,它仅仅指的是一种非(ab)常态(normal),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每一天都处于常态,他可能在此时是常态,但过了潜伏期后开始变态,也可能在这个环境中表现为常态,但在另外一个环境中表现为变态。
  
  一、变态心理与艺术家
  
  一件艺术作品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艺术家的心电图。从艺术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形式和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
  那么这些艺术家的变态心理以及他们独一无二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呢?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些。他创立的第二个心理模式即“结构假设”把人的心理分为三股主要力量:本我(性和攻击性,遵循快乐原则)、自我(调整本我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内化了的社会道德标准即良心),在自我调整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过程中,本我和超我都努力摆脱自我的控制,表现为无法接受的感觉和行为,对这些威胁的反应就是我们体验到的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我们的意识中产生了一种策略叫做防御机制,用来消除或减轻焦虑。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总结了这些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投射、置换、隔离、反向形成、合理化、理智化、倒退、抵消、升华作用[2]。这些防御机制恰恰构建了一个具有变态心理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文学家的心理世界,不同的只是这些防御机制的参与多少和作用大小不同而已,它们不但直接导致了艺术家各自艺术的风格面貌,而且在特定的时期能够影响一个群体,其中作用比较大的有置换与升华作用、隔离、反向形成。
  置换作用包括情绪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被置换的不是情感的来源而是情感的来源,由于在当时不适合表现体会到的情绪,害怕会引起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先压抑这些感情,然后把这些压抑的情感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的目标上并释放它们。[3]比如丈夫在生意场上因失败引起的懊恼不能在工作环境中释放,一直压抑着回到家里,将这种情绪发泄到不小心犯错的妻子身上。艺术创作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置换的过程,艺术家以其敏感的神经触摸着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安、政治的混乱、道德的沦丧、情感得失落处处刺激着他们,于是乎有的抑郁、有的狂躁、有的酗酒成性、有的沉溺于性爱,他们无法去改变那些令其感到痛苦的现实,只能把这些压抑的情绪转化为文字、色彩、音符以发泄心中压抑的情感。西方现代的一些艺术流派正是在这种情况中产生的,世界大战的阴影、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空虚、人性的滑落可以说是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上滋生了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巴黎画派、达达派、抽象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其中未来主义和达达派的艺术宣言很好得证实了这一点,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在1909年2月20日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其中说到:“我们走到那三只大口喷着热气的野兽身旁,亲热地拍打它们滚烫的胸脯。我在自己的汽车里躺下,俨然是一具尸体摆在棺木里,但是我很快苏醒过来,驾驶盘像断头台上的利刀对准我的肚皮。一股疯狂的劲头猛冲上来,驱使我们在像河床一样坑坑洼洼的塌陷害的街道上奔跑穿行,我们无法控制自己了。无论走到哪里,从窗后透过玻璃传出的灯光都是昏暗的,令我们怀疑模模糊糊看见的东西和准确性。我高喊:野蛮只凭嗅觉就行了,嗅觉,嗅觉!我们年轻力壮,像一只只披着黑色斑纹的雄狮一般,我们追赶死神,它朝着那朝气蓬勃的、泛着青紫色的广阔天空飞奔而去。我们既没有一位想象中的情人,从云端露出华容的美姿,也没有一位狠心的女皇,可以为之献上我们缩成一只大戒指似的尸身。我们要去死,倘若不是想使我们的勇气彻底发挥的愿望过分强烈的话,绝没有别的原因!。”达达主义的倡导人特·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地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4]并且大声呼吁:“……让每一个人宣布:有巨大的否定性破坏工作要做,我们必须打扫和清理,肯定疯狂状态之后的个人清洁--达达,废除逻辑,逻辑是缺乏创造力的人的舞蹈;达达,废除记忆,达达,废除考古学家,达达,废除未来,自由;达达达达达达,强烈的色彩的轰鸣,对立物和一切矛盾\滑稽\不和谐的交错:生命……每个人都呼喊吧:我们有大量摧毁性的、否定性的工作要完成。清扫,冲洗。经过一种疯狂、一种极度疯狂的状态之后,个人的廉洁从一个落入强盗之手的世界中完整地显示出来,这些强盗们正在撕裂和毁灭着世纪。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组织:难以制服的疯狂、崩溃。语言和体力的强者将生存下去,因为他们激烈抗争,他们的四肢和思想都发出敏捷的强光。”[5]在这些宣言中透漏着的对于社会、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病态的敌意和憎恶正是他们作品中被置换、物化了的情感。
  升华作用是指将性或攻击冲动转化和表述为更能为社会接受的形式,他非常地有建设性(弗洛伊德曾设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雕塑家创作的许多裸体表达了升华的性冲动)。[6]比如我国古代的鬼才诗人李贺,据史书记载他的身躯细瘦且多病,相貌与众不同,“长指爪、通眉、巨鼻、未老白发,颇有髭须”这样一个赢弱不堪之躯,经常被病魔侵扰,故常有“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这样的哀叹,[7]可以想象有这样的相貌和身体素质难免在性与情感上产生压抑,在李贺现存的二百四十一首诗歌中,其中写闺情和咏妓的三十余首,占总数的八分之一是篇数最多的一类,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把自己隔离到一个阴冷的鬼域世界,把自己的疲惫阴冷、伤痕累累的心灵置换为哀号、呻吟、描鬼说怪,谈坟说墓的诗句,这些被升华过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放异彩,明代诗人谢榛评贺诗:“险怪如夜壑风生,暝月堕,时时山精鬼火出焉。苦涩如枯林朔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8]
  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将隔离定义为:当一个人要摆脱无法接受的情感时,他会将感情与引起感情的事物分开,然后用不带感情地方式对待事物,[9]也就是在临床上对病人采用隔离的手段进行治疗。中国古代一些敏感的文人很善于自我隔离,中国古代至近代的历史变革对这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们情感的伤害是很多的,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魏晋五胡乱华、宋代残山剩水、元代阶层划分、到明清文字狱,加以政治腐败和异族统治,这些足以让文人们郁郁寡欢了,于是在道家思想的引导下渐渐把自己隔离起来,或隐迹于江湖,或纵情于山水,或狂怪、或疯癫,如八大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瘖,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10]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此外还有如墨侠鲁仲连、嵇康、陶渊明、李贽、黄宗羲、王绂、陈洪绶、龚贤、谢枋得、陈子龙等人,无不在人生的特定阶段把自己同尘世隔离开来,成为“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角”。[11]的确,作为真正的艺术家必然要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会清楚而深刻地认识自己,不至于随波逐流。
  反向形成在心理学中的表述是:一个陷入反向形成的人因压抑引起焦虑的情感,然后激烈的表现了恰恰相反的情感,[12]比如一个声称不想结婚的人可能正在掩饰或压抑自己对爱情的渴望。艺术史上这种“虚伪”的艺术家不少,表现为以某种叛逆的方式反抗当时被认为是主流或具有权威的社会思潮,而实际上却执着于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在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放达怪诞、任情任性当时典型的士人做派,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魏晋灿烂的艺术,其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的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13]魏晋名士的风流,不是轻薄的佯狂,而是从生命的底层呼叫出的痛彻心肝的哀号,在弥漫着政治诬陷、战乱、道德虚伪的人世唱出了他们的不屑、激愤的高亢之音。[14]另外我们可以从个别人的别号中也可以感觉到那么些“反”的味道,倪瓒自称“懒瓒”、亦号“倪迂”,徐渭号瞎尊者、王履号畸叟、石涛号苦瓜和尚、八大山人号驴、个山驴、驴屋,这些自我解嘲式的别号的反面恰恰是对现实社会的讥讽与调侃。
  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上述几种防御机制的失调,直接导致了许多艺术家患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20世纪70年代,安德烈爱荷华大学的心理学家南希进行了首例严格的研究:使用定式检查法,设对照组和进行严格的诊断。她调查了30位创造性强的作家,发现在他们中间情感并和酒精依赖的发生率很高。80%的人有至少一次的重性抑郁、轻躁狂或躁狂的发作;43%的人有轻躁狂或躁狂的病史。几年后,贾米森对英国的47位作家和视觉艺术家进行了研究。选取其中的佼佼者以便更好的进行创造力的研究;画家和雕塑家是皇家艺术协会的成员。他发现38%的艺术家和作家曾接受过情感障碍的治疗,其中的3/4需要药物或住院治疗,一半的诗人需要广泛的监护。接着1992年路德维希肯塔基大学的安纳德米·路德维希(annold m. Ludwig)发表了一个对20世纪1005名艺术家、作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大范围的普查报告,其中有些人还在接受治疗。他发现:艺术家和作家的精神病、自杀、情感障碍和物质滥用情况是其他商业、科学和社会成功认识的2-3倍。诗人的躁狂或精神病、住院情况最多见;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口的18倍。在对36位英国1705-1805年的著名诗人传记的详细研究发现,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问题同样很多见。这些诗人患躁狂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同时代人的30倍,患精神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20倍,自杀的可能性是5倍。”这些可靠的研究都证实具有创造性艺术家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自杀率明显多于其他人群。[15]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890年梵高走进一片金色的麦田,对着太阳自杀;1914年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曾因要开枪自杀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后服药过量自杀;1916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病债交迫精神空虚,在卧室注入过量的吗啡自杀;1925年俄国诗人叶塞宁于因精神抑郁在一家旅馆自杀;1930年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4月14日开枪自杀,并留下《致大家》遗书;1941年饱受精神分裂折磨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娅·伍尔夫在3月28日投入马斯河自杀;1961年美国作家海明威,由于多种病症和精神的困扰,在海边自杀……
  相比之下似乎中国的艺术家自杀的很少,我们所知道有因政治原因自杀的屈原、明清诗人谢枋、陈子龙和画家倪元璐、近现代、老舍、傅雷、陈梦家、杨朔、远千里、邓拓、闻捷;为情自杀的有女诗人蝌蚪、阮玲玉;三毛、王国维之死还是众说纷纭,而因心理疾病自杀的也只有海子、顾城、戈麦、张国荣、徐迟几人,并且我国古时因心理疾病自杀的文人艺术家很是罕见(史料中也只提到徐渭曾九次自杀未果,后因癫狂病发作杀妻入狱),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家有两付治疗心灵的良药,即儒家的中庸与道家的虚静。中国古代的儿童都是读四书五经、背诗诵词长大的,且谈庄论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文学作品里饱含着许多美学观念和生命的智慧,正是这些构建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肯定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各种的心理扭曲、情感失衡在所难免,而道家的智慧仿佛是一个过滤器,过滤了荼灭性灵、断伤生命的俗情,留下了能体悟天地之大美的高层次的情,反映在山水画、山水诗中便是虚静清灵的艺术境界;而中庸之道便如一杆秤,这种秤不是追求两端一样重、折衷的天平,而是那种带有秤砣的秤,无论一端有多重,这秤砣总能找到一个点使得两端能够平衡,反映在文艺美学上便是要求文艺作品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先秦·孔子《论语·八佾》)。有了这两味良药,这些文人们在产生心理或精神上的疾病时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找到一个合适的点释放压抑
  的情感,所以他们不会最终沦为心理变态者,更不会去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变态心理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心理变态往往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的确患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不断地折磨他们的精神和肉体,促使他们进行不间断的艺术创作以消除心灵的痛苦,这些心理的疾病为他们的创作提供力量与源泉,如果一旦这些症状消失了,他们的创造力也就随之减弱甚至枯竭,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心理变态的艺术家拒绝心理治疗的原因。如梵高的《蝴蝶花》(1987年以三亿法郎约合5300万美元被拍卖)便是在精神病突然发作,痛苦到极点时所作,但是他拒绝医生的治疗,他将作画说成是“驱魔法”,是防止自己生病的“避雷针”,他认为“自己要是正常人,就绝不会成为画家;”[16]美国著名作家庞德都患有精神病。庞德在精神病院达十二年之久,在精神病院里继续着他的创作。他75岁时竟然恋上了一个23岁的女子,事未成后,他觉得空虚无比,不再写作,也不说话,终日呆坐,直到死亡;叶赛宁因酗酒经常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跟邓肯结婚后精神好转,创作上却无所作为。俩人关系破裂后他的精神又崩溃了,佳作却不断问世。
  另外一种是一些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呈现出的有异于常人的状态,被称为癫狂状态,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虚实不分,真假难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就像老子所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这种奇异的创作现象在艺术的创作中是很突出的,可以说它是情感最高度、最充分、最强烈的表现过程,它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我国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认为:“任情恣狂之际才能创作。”发狂和变态是情的王国,人情和人性往往在狂态中才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种“变态”于高度的创造力德共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推动了艺术创作,有助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激发和表现;但是这种变态不是单纯的精神变异,它在起作用的同时,仍离不开理性的约束,当创作结束后,艺术家又可以恢复到常态,这种艺术家游离于变态和常态之间,是醒着做梦的人。
  艺术创作是一种突破平常心理和思维的过程,这种平常的心理和思维具有顽固的稳定性,它使人们对事物的敏感性变得迟钝,在创作中墨守成规、裹足不前,而在心理变异后处于一种颠狂状态时,艺术创作就会失去惯常的理性约束,无所顾忌地表现着自我,发泄着内心的情绪,他们忘记了现实世界,精神是解放的,心灵是自由的,创作时带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他们把艺术创作视作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宣泄,在癫狂状态中一往情深地寻找并创造着自己心灵的归宿。他们在幻想的世界中,无拘无束地表现着自我,寻回了自我价值,满足了自己的天才梦想,从而获得了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心理的绝对满足,而在这一个破坏平常心理的过程中,作品的内蕴也得到了更广更深的发掘与表现。中外艺术史史上,被冠以疯、颠、痴、狂的艺术家,可谓比比皆是,五代杨凝式书画最绝,开宋书之风,人称杨疯子;诗仙李白,杜甫赞为“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米芾创落加点,一变古今山水画法,为百代之师,人称米癲;梁楷开禅画一派,人呼梁疯子;徐渭、八大山人皆疯狂。在西方这种艺术家也大有存在,如柴可夫斯基为《悲怆交响曲》打腹稿时,时常失声痛哭;果戈里却拿着手稿狂笑不已。歌德说自己是因失恋而痛苦,如梦游一样写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忽必烈汗》据说完全是一场飘渺的幻梦的记录.有些艺术家为了追求这种创作状态,甚至借助药物(包括酒精)的作用刺激自己的创作情绪,如我国唐代的书法家“草圣”张旭,据说张旭每当大醉,狂放不羁,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还有八大“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沈淋漓,亦不甚爱惜”[17]在这里酒成为了艺术家情感的催化剂,进入狂态的“迷幻药”。
  
  三、变态与艺术作品
  
  (一)变态心理成为部分文艺作品反映的对象
  心理的变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自古至今,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心理变态的存在,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个人或周围人群的生活,甚至是社会的和谐。艺术家总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透析着现实中的社会生活,于是心理变态这种社会现象必然要成为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之一,在很多小说、影视、歌舞剧中心理变态者成为重要的角色。如在文学作品种著名的角色有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呵德、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加谬的《局外人》的莫尔索、鲁迅作品种的祥林嫂、阿Q;在影视作品种最具代表性的如《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杀人医生(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雨人》中患有自闭症的哥哥(达斯汀·霍夫曼饰演)、《尽善尽美》中混有强迫性官能症的作家(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等、中国著名的有关描述变态者的影视作品有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异度空间》以及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媳妇》等等。创作者们通过对这些心理变态者细腻地塑造成功地制造了作品中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效果,而且对变态者的刻画更能深刻地反映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审美价值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而在于通过他的妄想与幻觉深刻地批判了宗法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迫害人性的本质。
  (二)艺术作品中变态的痕迹
  以绘画迹象学的基本理论:迹+象+X=画,其中的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表达的内涵,[18]那么这个X中肯定包含有艺术家的心理因素,从每一个艺术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的能察觉到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就像我们在心情愤怒和高兴的时候写下的字迹,两者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艺术作品看作是艺术家的“心电图”,这一点尤其能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视觉艺术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表现在造型上是种非常态的造型形象,如张旭的狂草、陈洪绶笔下干瘪的狂怪佛释人物,八大笔下白眼示人的鱼鸟,蒙克油画中扭曲的人物形象,梵高油画中狂野、挣扎的笔触和色彩,席勒笔下带有神经质且令人焦愁的线条,贾科梅第手中被拉长挤扁孤单、倔强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有的是长期心理压抑的产物,有的是在“癫狂状态”中任情而成,当我们的目光触摸这些迹象的时候,无不为之感叹,这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心路历程,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留下的斑斑驳驳的痕迹。
  
  四、小结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认为变态之一种疾病,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美国各地精神病院的建立,在欧洲和美国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有许多新的理论被引入和测试,但只是用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而以变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只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科目,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本片论文只是浅显地以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论述了变态心理与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涉及到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人文存在主义理论的观点,在以后会进一步地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口碑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策动性,科学性,并能够与企业的营销行为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相互适应。不仅可以迅速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且能够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形成忠诚消费群体。因此,在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口碑传播模式在营销中运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与价值。结合当前企业营销中,口碑传播模式在企业营销中的现状、口碑传播的特点、口碑传播的发展方向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提针对通过口碑传播如何
[摘要]现代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加强国际化、迎接新技术、抑制成本和开发人力资本等一系列因素的挑战。同样,这些因素也必然对现代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职能定位、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各方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保险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形势,理应熟练掌握有关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借鉴国内外保险业最新的人力资源实践经验,来确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方案,从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104-01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入股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XX商业银行又推出新一期信托类理财产品。”……近年来媒体的相关报道,不禁让从事银行信托工作的笔者产生了小议银信综合经营准备的冲动。  加入WTO后,我国全面对外开放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业向综合经营方向迈进已迫在眉睫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巫文化的神治逐渐发展到人治 ,再到礼治的升华 ,为儒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巫文化与礼治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儒家只能发生于鲁国
许多老年人精力衰退,再加上睡眠质量不好,常常感觉眼睛酸痛、腰背肌肉紧张。常常坐一会儿就开始打瞌睡,这些都是身体疲劳的表现。其实经常做一些小动作,便可以活动全身气血,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并不是所有基民都能搭上反弹的顺风车,由于踏错节奏、选错股票等原因,依然有不少基金令人失望。  尽管三季度已经圆满收官,但股市季度牛市已经板上钉钉。截至10月7日,三季度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涨幅分别高达14.09%和10.03%,受益于股指的反弹,普通股基三季度以来平均涨幅也达12.26%,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更是以近66.5%的收益傲视群雄。  信诚精萃成长三季度涨幅最小 
所谓探究性教学,指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符合其认知范围,并且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学生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从中悟出学习数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迈进,我国民营企业也飞速发展。介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并理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108-01    目前,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定义来看,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
[摘要]分部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详尽的会计信息,相交于合并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模糊信息,越来越得到了报表使用者的欢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分部财务报告,并尽量使其成为国际趋势的引导。注意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国际重要规则的历史进程以及优缺点有利于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理解和使用。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使用者价值 国际规则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
经飘萍新闻奖(作品)评选委员会评定,并经省委宣传部、省记协批准同意,下列8件作品荣获2004年度飘萍新闻奖。 Ping Pong News Award (works) Selection Committee, and ap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