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系列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分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困境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困境;解决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无疑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指主体价值实践活动中反映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必然会对主体的价值活动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决定其一定价值关系的态度。所以,形成正确价值观对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积极探寻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大学是社会新思想的发源地,大学生又是时代的弄潮儿,较强的思辨力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思考和消化新思想,并将其内化成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由于身处中国社会剧烈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重构阶段陷入到精神迷茫之中,其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激烈的冲突着。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
“人类在今天生活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或者说,人类生活于一个呈现出强烈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格局之中。全球化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一个关系到全人类发展和每一个民族生存的热门话题。”[1]“全球化不可遏制地降临到了我们身上。新世纪的人们除了要面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外,还不得不备受文化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困扰。”[2]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文化思想日渐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社会阅历不足、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等,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文化思潮时,大学生难免会在价值判断上产生疑惑,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或者迷失。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特征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巨大改变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主义价值观逐渐取代了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选取上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金钱的价值,缺乏对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缺乏对国家、社会、集体与他人所应有的责任担当,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作为一种以批判、反思现代性为特征的文化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自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传播以来,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揭示出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困境;一方面,它颠覆了各种观念,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历史观的颠覆,以及过度宣扬个体自由,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观念,猛烈冲击着传统信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无所依托,产生流浪意识,从而导致他们对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出现认同危机。
二、价值观教育的困境解决
面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这些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胆创新思路,努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生成“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正如费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及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在某些程度上缺乏“文化自觉”。对此,我们应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努力使其生成“文化自觉”。
1.以基础教育推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方面,通过阅读经典,推动大学生进入共同话语体系,实现“文化自觉”。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做法,在为学生选取经典阅读书目的同时,中西并举,以中为主。另一方面,通过精心打造基础核心课程,促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现“文化自觉”。为防止学生偏科,真正贯彻“博学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应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以保证学习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2.以文化反思支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时代和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众所周知,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先进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我们不可能以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重建我们民族的生命理想。因此,增强大学生文化反思能力,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这一主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及对西方文化的辨别吸收能力,并结合我国国情对西方文化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使其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
第二,通过普遍开展辩论会、班会;组织同学参观博物馆、文化博览会等手段,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反思。通过自由辩论或讨论,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形成“文化自觉”。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整合,是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信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确立价值取向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构建现代大学精神,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1.用传统和合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兼容并蓄的大学文化精神
“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文明等诸多元素的相互冲突与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的总和。“和合”的过程,是矛盾的转化和融合的过程。它提倡不同性质的各种因素和平共处、兼容并蓄。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思想在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中突出地表现为开放、兼容和认同。“和合”思想为大学生的精神构建提供了“开放、凝聚”的理念。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决定了大学生不能孤芳自赏,必须要敞开胸襟,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取长补短,用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意识来开拓自己的未来。
2.用实事求是和格物辨证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现代大学精神
实事求是,重求实重功效,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实事求是”与“格物致知”是相统一的,“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实事求是、格物致知,这些宝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为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现代大学精神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借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文化的侵袭,浮躁之风日甚。当大学生成为功利的奴隶后,其产生的各种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大学生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现代大学精神,在学习上、研究上要执著、要刻苦,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急功近利。
(三)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由于特殊教育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4]这种教育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缺乏必要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扭转以往只重理论灌输而不重视大学生价值能力培养的局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生活理想,培养他们的兴趣并拓展其能力,以丰富教育内容。
其次,要努力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又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
最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价值观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高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也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保护其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四)合理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分,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教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从西方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有益成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蕴含的解构思想,有利于清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余毒,为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尊重差异、提倡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包容并蓄的优良品格;后现代主义的“反中心化”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打破习惯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创新思维。
大学是守护民族文化自觉的最后阵地,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承担重要使命。我们要大力发扬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同时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分,才能更合理、有效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宏斌,康文梅.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30(2).
[4]蔡海飞,曹顺.价值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学理论,2011,(34).
【作者简介】
郭晶(1987— ),陕西淳化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李宏斌(1965— ),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困境;解决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无疑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指主体价值实践活动中反映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必然会对主体的价值活动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决定其一定价值关系的态度。所以,形成正确价值观对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积极探寻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大学是社会新思想的发源地,大学生又是时代的弄潮儿,较强的思辨力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思考和消化新思想,并将其内化成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由于身处中国社会剧烈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重构阶段陷入到精神迷茫之中,其价值观体系中的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激烈的冲突着。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
“人类在今天生活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或者说,人类生活于一个呈现出强烈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格局之中。全球化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注的一个关系到全人类发展和每一个民族生存的热门话题。”[1]“全球化不可遏制地降临到了我们身上。新世纪的人们除了要面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外,还不得不备受文化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困扰。”[2]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文化思想日渐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社会阅历不足、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等,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文化思潮时,大学生难免会在价值判断上产生疑惑,出现价值观的多元化或者迷失。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特征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巨大改变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主义价值观逐渐取代了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选取上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金钱的价值,缺乏对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缺乏对国家、社会、集体与他人所应有的责任担当,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作为一种以批判、反思现代性为特征的文化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自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传播以来,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揭示出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困境;一方面,它颠覆了各种观念,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历史观的颠覆,以及过度宣扬个体自由,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观念,猛烈冲击着传统信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无所依托,产生流浪意识,从而导致他们对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出现认同危机。
二、价值观教育的困境解决
面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这些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胆创新思路,努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生成“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正如费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及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在某些程度上缺乏“文化自觉”。对此,我们应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努力使其生成“文化自觉”。
1.以基础教育推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方面,通过阅读经典,推动大学生进入共同话语体系,实现“文化自觉”。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做法,在为学生选取经典阅读书目的同时,中西并举,以中为主。另一方面,通过精心打造基础核心课程,促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现“文化自觉”。为防止学生偏科,真正贯彻“博学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应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以保证学习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2.以文化反思支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时代和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众所周知,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先进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我们不可能以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重建我们民族的生命理想。因此,增强大学生文化反思能力,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这一主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及对西方文化的辨别吸收能力,并结合我国国情对西方文化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使其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
第二,通过普遍开展辩论会、班会;组织同学参观博物馆、文化博览会等手段,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反思。通过自由辩论或讨论,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形成“文化自觉”。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整合,是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信念,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确立价值取向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构建现代大学精神,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1.用传统和合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兼容并蓄的大学文化精神
“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文明等诸多元素的相互冲突与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的总和。“和合”的过程,是矛盾的转化和融合的过程。它提倡不同性质的各种因素和平共处、兼容并蓄。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思想在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中突出地表现为开放、兼容和认同。“和合”思想为大学生的精神构建提供了“开放、凝聚”的理念。高等教育国际化知识经济全球化,决定了大学生不能孤芳自赏,必须要敞开胸襟,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取长补短,用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意识来开拓自己的未来。
2.用实事求是和格物辨证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现代大学精神
实事求是,重求实重功效,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实事求是”与“格物致知”是相统一的,“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实践活动。实事求是、格物致知,这些宝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为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现代大学精神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借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文化的侵袭,浮躁之风日甚。当大学生成为功利的奴隶后,其产生的各种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大学生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现代大学精神,在学习上、研究上要执著、要刻苦,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急功近利。
(三)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由于特殊教育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4]这种教育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缺乏必要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扭转以往只重理论灌输而不重视大学生价值能力培养的局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关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生活理想,培养他们的兴趣并拓展其能力,以丰富教育内容。
其次,要努力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又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还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
最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价值观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高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也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保护其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四)合理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分,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教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从西方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有益成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蕴含的解构思想,有利于清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余毒,为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尊重差异、提倡多样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包容并蓄的优良品格;后现代主义的“反中心化”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打破习惯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创新思维。
大学是守护民族文化自觉的最后阵地,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承担重要使命。我们要大力发扬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念,同时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分,才能更合理、有效地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宏斌,康文梅.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30(2).
[4]蔡海飞,曹顺.价值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学理论,2011,(34).
【作者简介】
郭晶(1987— ),陕西淳化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李宏斌(1965— ),陕西子长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