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竞争,化“敌”为友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l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40多岁的朋友说:“对我来说,职场上的摸爬滚打只有一个主题—储蓄。储备物质资源,保值身体资本。”听上去很是有些乌托邦,要知道,在充满竞争的职场,能够做到既有丰富的物质回报,又实现身心健康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看看现实吧,业界精英英年早逝、职场白领频繁跳槽、公务人员脾气暴躁等现象,无不警告着我们职场的激烈竞争正在消耗着我们的健康资本,掠夺着我们自身最宝贵的资源。
  职场竞争带来了压力感,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压力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身心的呢?健康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两种压力模型,一是巨砾模型,一是细砾模型。前者是说,我们所经历的压力是由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的,就像是遭遇大石的袭击。这些事件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积极事件还是恶性事件都需要我们调动身体以及心理机能,付出极大的努力来适应。例如,我们接受了某项工作,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于是就会对此产生高度的重视,以警觉的状态来应对任务,这种高度重视就会演变为一种负担,并需要我们调动身心资源来适应。如果完成任务在时间期限以及难度上都给我们造成了困扰,那么,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就会滋扰我们的正常行为,造成过度的压力反应。而细砾却是另外一种状态,它是由许多不断滋扰我们的小事件累积而成。就像是鞋中一粒细小的沙子,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却会影响我们走路的状态。举几个职场常见的例子:一个报表就要完成了,电脑突然死机;一场激烈的招标会结束,想去休息间解解乏,却发现咖啡机坏掉了;一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却不断被其他琐碎小事打断,等等,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却在不停发生的小事也会累积成压力,增加当事者的身心负担,成为健康的杀手。现代职场竞争激烈,职场人往往处在既要应对高强度的竞争事件,又要防范意外小事儿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好像是一只强壮的熊正在与狼搏击,却又遭遇几只蜂的蛰咬,这样的战斗往往带有摧残性,而且是致命的。无奈的是,我们所经历的职场,这种现象似乎是常态。
  在职场,我们不但要经历迎面而来的压力事件,还要面对来自职场内部隐性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冲锋陷阵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不但不给力,甚至还拖延着你的前进速度,心中的火气难免油然而生。于是,搭档之间发生隔阂,同事之间产生冲突,甚至与合作伙伴之间也是摩擦不断,这些执业行为之外的因素不断作祟,令我们防不胜防。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又该如何化“敌”为友呢?
  人际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要知道,任何关系都会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职场关系更是如此。今天的矛盾不意味着你们永远处于“敌对”状态,同样,亲密无间的同事也有可能因为一些误解而成为陌生人。因此,当我们身处职场之时,要将这种动态的关系视为正常,尽量保持良好的关系状态。不要因为与某同事关系很密切而在言行上为所欲为无所顾忌,也许一句随意之语就触动了对方内心最为敏感之处,从而导致关系变得糟糕。同时,也不必因为与某人暂时合不来就对对方持敌视态度。要相信,未来你们依然有走到一起愉快合作的可能。所以,大气一些待人,不要轻易给关系定性。
  换位思考学会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心理学上的两可图,同一张图,由于人们的认知习惯以及认知体系不同,所看到的内容大相径庭。职场中,由于大家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处理某一事务时的认知与解决思路必然会产生差异,很多职场矛盾就是由这些差异导致的。很多人习惯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希望对事物的认识失去自己的控制。如果所有的人都严守自己的控制,最终的结果势必是矛盾演变为冲突,最后由对事物的纷争扩展到人际争执上。因此,认识事物要习惯于换位去看、换位理解、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够获得彼此的认同,化解矛盾。
  不被情绪左右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出现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用情绪解决,另一种是用认知解决。小A做事勤快能干,但是性情乖戾,常常会因为一件事情不符合自己的设想就烦躁、着急,与同事翻脸。而小B却特别善于和人打交道,工作没有小A做得多,却很善于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用沟通来化解冲突。年终考核时,苦哈哈埋头干了一年的小A在绩效考评上还没有能力平庸的小B成绩高。小A更加愤愤不平,找领导找同事,祥林嫂似的诉苦,却得不到大家的同情。春节之后,小A灰溜溜地辞职了。仅从工作效能的角度看,小A真是很冤,但是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职场,我们的人际互动如果缺少阳光般的交流态度,又如何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职场切忌耍小性,不要摆出自己不高兴,全世界都得陪着的样子。
  增加与同事的交集内容
  竞争与合作原本只為了一件事情,即,完成工作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会将竞争错误地认定为对立关系,其实,竞争与合作原本是不分家的两种临时状态。因此,从时间轴上看,职场人当以共赢共利为人际交往之本。日本的公司有个较为常见的工余项目,就是找出各种名目,全公司或者全部门的人一起在下班之后到居酒屋坐一坐,这种居酒屋类似电影《非诚勿扰》中四姐妹酒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清酒,随意聊天,这种活动让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处更加宽泛坦诚,弥补了工作背景下的拘谨与片面。我们在工作中,适当地调整工作节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聊几句家常,互相推荐几道好吃的菜肴。下班之后,一起逛逛街、运动运动;同路的同事结伴走一段路程;午餐的时候一起拼道菜,等等,这些工作之外的元素都可以增强彼此关系的黏合力。
其他文献
中国人无疑是世界各國人中,最爱讲“面子”的。  “面子”是什么呢?答案虽然有很多,但它绝对不仅仅是生物学上所谓的“脸”。然而,“脸”却又是“面子”的别称:丢脸就是丢面子,有脸就是有面子。“面子”代表中国人的尊严,更准确点说,只是尊严的招牌。内心的尊严是无形的,而尊严的招牌—“面子”,却是有形的,至少脸可以做出喜、怒、哀、乐、憎、恶、欲等多种表情。因为别人只能看见尊严的招牌,于是,中国人便越来越重视
期刊
笔者曾接诊过这样一位病人,28岁,女性,患病前性格开朗,有固定工作,主要表现是凭空闻声,总能听见有人背后议论她、说她坏话,为此,她认为同事故意针对她、要害她,后来发展到认为周围陌生人也要害她。半年后,病人出现冲动毁物及外跑行为,家人无法护理,只能送其住院。经过8周的利培酮系统治疗,病人的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出院后,病人维持进行利培酮治疗,病情比较稳定,坚持每月门诊复查,半年后恢复了工作。  然而又过
期刊
卓悦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家懂事,孝顺长辈,学习很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處于上游。虽说年龄只有16岁,但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军事,每每谈起战机、战舰,你绝对不敢相信他的年龄。  可是近半年来,卓悦表现出学习吃力的现象。他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整日若有所思,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学们发现他明显话少了,不愿意与同学们交流了,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于是,老师将情况反映给了家长。  在医院工作的
期刊
那天,和朋友们在咖啡馆里小聚。临窗坐着一个年轻的女子,长发,白净,斯文,穿着很有品位,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阅历有故事的人。她一個人慢品咖啡,一边在一台超薄笔记本电脑上写着什么。  咖啡店里的一个女孩来送咖啡,还没有来得及放下,那个年轻的女子刚好起身,一杯香醇浓郁的咖啡就那么倾洒到她的笔记本电脑上。送咖啡的女孩慌了手脚,脸也白了,额上也出汗了,结结巴巴、语不成句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期刊
人们是如何沦为选择的奴隶的?  生活中,人们大到考研还是工作、升职还是生娃、要跳槽还是要加薪,小到买什么衣服、炒什么菜、带哪一本书去卫生间,选择无处不在。与此同时,选择困难也与在我们如影随形,折磨着我们的判断与取舍。  人的行为动机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冲突,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谁取谁,要看自己的需求。还有就是吃药还是打针,这种两者都不喜欢但又必选其一的状
期刊
干燥综合症与心理有什么关系?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被问得一头雾水,觉得两者压根没有联系。但是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因心理因素导致干燥综合症的患者并不鲜见。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临床上以眼干、口干较为常见。记得我有一位55岁左右的女患者姚女士(化名),因为眼干口干,心情烦躁,睡不着觉而前来就诊。在此之前,她已经辗转了多家医院就诊过很多次,已经被确诊为干燥综合症,很多医生给她开了养阴、清热
期刊
前些日子,在公园游玩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大约二三歲的孩子走路累了想让妈妈抱,他同所有孩子一样拦在了妈妈的面前,昂着小脸,要求妈妈抱。而这位妈妈的反应是:生气地看了他一眼,严肃地说“不抱,自己走”。只见这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摇晃着身子,搓着腿,哭喊着让妈妈抱。这位妈妈先是跟孩子嚷嚷了一顿,接着用脚踢孩子,结果孩子越哭越厉害,过了几分钟,妈妈最终妥协,无奈地抱起孩子走了。这位妈妈跟孩子折腾了半天
期刊
智慧的发现  人们的印象中,一粒沙子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没有人会在意身旁的沙子,哪怕是一堆。可在生物学博士兼摄影师Gary Greenberg的心目中,每一粒沙子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  在他所拍摄的照片中,那些微小、粗糙的沙粒竟如同繁星一样璀璨,晶莹剔透、姿态万千,散发着奇异而独特的魅力。  原來沙子也是美的,只不过它把自己的美好,藏在小小的卑微中,留给了那双懂得它的眼睛。  一滴水,
期刊
女儿  我叫芊芊,今年15岁了,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爸妈总说我比同龄人更懂事。我的爸妈都是上班族,一家三口过得平淡幸福,我是他们生活的重心和全部希望。读初二那年,期末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名,爸妈一高兴,答应了我之前的愿望,给我买了一台电脑。我常常在电脑上查资料,和同学聊天,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但妈妈却不太高兴,她认为在网上结交网友是很不安全的,而且影响学习。为此,我们争论了好几次,谁都不能说服谁。
期刊
记得那是5月的一个上午,一个戴着口罩、穿着长袖长裤的女孩子来到我的诊室。她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匀称的身材,不由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可就是这么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精神状态却不是很好,当她摘下口罩时,脸上的几片红斑马上映入我的眼帘,不难看出,这是一位银屑病患者,即老百姓俗称的“牛皮癣”。  女孩说她患银屑病已经5年了,起初是因为感冒发烧咽喉痛,紧接着全身发红疹子,伴有脱屑,此后皮疹反复发作,时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