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尔-马里·魏尔伦[1]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tein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前,一八四四年三月三十日,法國伟大的抒情诗人保尔·魏尔伦诞生于梅斯城。今天,在我们紧张忙碌的日子里,在我们郑重严肃的氛围中,从我们取得的令人震惊的胜利这一角度来看,他因何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魏尔伦留下了关于其经历与见闻的笔记,这些笔记笔调鲜明,在主导精神和表达方式上,接近于勃洛克、里尔克、易卜生、契诃夫以及其他现代作家晚期的创作,同时也显示出,在它们与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及俄国新兴的印象派绘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亲缘性联系线索。
  围绕着这一类艺术家的,是一种有别于普希金、梅里美和司汤达所处现实的、新的城市生活现实。十九世纪尚处于繁盛期就已开始走向自己的终结,连同它的变幻莫测、工业经济的恣意妄为、金融圈的阵阵风暴,以及由其牺牲品和宠儿所构成的社会。马路上刚刚铺了柏油,安装了煤气照明设备。马路上鳞次栉比的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厂房,情况相仿的还有各种各样成倍增长的日报。铁路的铺设也达至了极限,成为每个具有不同隶属关系的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他的童年本身在途经夜间城市的列车上迅速逝去,还是夜行列车从他那在郊外度过的贫寒童年旁疾驰而过。
  幽灵躺倒在这条有了崭新照明设备的马路上,已不像巴尔扎克时代的那副模样,人们以新的姿态在马路上行走,因此,要想描写它也得按照新的方式,依据它本来的样子。不过马路上主要的新鲜事物并非带罩子的路灯和电线,而是利己主义情绪的旋风,伴随着清劲的秋风,它在马路上席卷而过,就像吹赶林荫道上的落叶一般,它在人行道上追逐着贫困、痨病、卖淫和这个时代的其他乐趣。这股旋风扑入每个人的眼帘,并成为画面的中心。在旋风轻轻袭来之际,工人运动转入了它的自觉发展阶段。它的吹拂特别形成了一批新型艺术家的视角。
  这些艺术家以涂抹与符点、暗示与半音进行书写,并非他们希望这样做,也并非由于他们是象征主义者。现实本身就曾经是一位象征主义者,全部现实都处于变化与动荡之中;与其说它构成了什么,毋宁说它意味着什么,与其说它满足了什么,毋宁说它是一种征候与预兆。新的和旧的,教会与乡村,城市和族群,一切都发生了颠倒和混乱。
  现实主义者勃洛克提供了一幅画卷,一幅彼得堡在这一意义重大的变动中最为出色、晚近独一无二的画卷。和他一样,现实主义者魏尔伦在他那极具个性的忏悔中,拒绝担当历史时代与历史环境的主要角色,此时他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些忏悔中,流淌的是他的堕落感和悔过心。
  魏尔伦是一位早逝的上校之子,是母亲和女仆的宠儿。孩提时代他从外省被送到了巴黎的一家寄宿学校。在他那来自于女性圈子的白鸽般的纯真当中,以及这种纯真随后在巴黎放纵的同学圈内的际遇中,有着某种和莱蒙托夫的生活相似的东西。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市政厅当上了一名官员。一八七○年他成为巴黎防御工事中的一位义勇军军人。这时他结婚了。起义突然爆发。他参与了巴黎公社在报刊出版方面的事务。这影响到了他的命运。恢复秩序后,他遭到了解雇。他开始酗酒。此时,命运为他送来一位辛辣的天才,一位看上去是个怪才的惹事者、奇人和半大孩子般的诗人亚瑟·兰波。
  他自讨苦吃地在沙勒罗瓦某地发掘了这位“初学者”,并函请他来到巴黎。自打兰波迁居魏尔伦家起,他们的正常生活便结束了。后来魏尔伦的生活浸满其妻儿的眼泪。魏尔伦在彻底抛弃家庭之后,和兰波开始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大道上漂泊,一起无节制地狂饮,在伦敦靠着报酬极低的临工过着半饥不饱的日子,在斯图加特打架斗殴、光顾牢房与病院。
  有一次,在布鲁塞尔,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魏尔伦狂奔着追上离他而去的兰波,朝他身后开了两枪,打伤了他。结果魏尔伦被捕,并被法庭判决在芒斯监禁两年。
  此后兰波前往非洲,给他效力于斯的阿比西尼亚的梅奈里克夺取新的地盘。而魏尔伦则在监狱中完成了他最为出色的一部著作。
  一八九六年冬天,魏尔伦去世。他虽然未能再给自己早已确立的声誉添加任何令人惊叹的东西,却备受年轻人及仿效者的敬重与关注。
  魏尔伦的创作开始得很早。他的第一本书《忧郁诗章》是在中等专科学校时完成的。他那易于使人迷惑的诗风,就像其几本诗集——譬如《无词之歌》(对于文学作品的题目而言,这是足够大胆的)——的书名一样,往往使人产生虚幻的念头。可能曾经有人认为,对声名狼藉的“音乐性”(很少有人能理解它)的渴求,是引发他宣称蔑视修辞学的原因,认为他以牺牲诗的意义和写作格式来保全其乐音方面的内容。情况并非如此,而是完全相反。正如任何大艺术家那样,他甚至对语言艺术所要求的也“不是语言,而是事态”,即希望诗中包含实实在在体验过的东西,或作为观察者所亲眼目睹的真实。
  正因为如此,他在自己著名的诗作《诗艺》中所写的那些诗句,才阴差阳错地成了莫名其妙和“音调铿锵”的宣言[2]:
  噢,如若在哗变中反对规则,
  你就是用音韵增添了良心!
  接下来还有:
  让你的诗句插翅飞翔,
  在为另一个天空、另一种爱情
  而改变的远方闪闪发光。
  让它因一时糊涂而道出
  在黑暗中显灵的一切,
  让晨曦对它发出咒语——
  而其余的一切——都只是文学。
  魏尔伦有理由如此言说。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善于摹拟钟声,捕捉到他的故乡常见植物群的气味并使之定格,成功地戏仿鸟类的啼鸣,在自己的创作中逐一检视宁静所幻化的色调,那是内心与外在的宁静,从冬夜星空的沉默无语到夏季烈日炎炎正午时分的休眠。没有谁像他那样表达在失却曾经拥有的事物之后的痛苦,全都一样,无论所失却的是曾经存在或不曾有过的上帝,或是改变了自己思想的女人,或是比生命更加宝贵及应当放弃的地位,或者是安宁,那痛苦长久地折磨人心、无法缓解。有谁能够想象,一位卓绝的大艺术家是个通灵的小不点儿,是个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被宠坏的孩子。甚至对勃洛克那山鹰般的清醒、他的历史分寸感、他那唯天才所特有的对世俗的适应感,我们也都认识不足。不,魏尔伦深知法国诗坛需要他,深知对于表现心灵中和上文提及的城市生活中涌动的新潮流而言,法国诗坛缺少什么。无论纵酒狂饮或任性地粗制滥造到何等地步,当他把感觉铺展到合乎需要的限度,让思想变到高度明晰时,他总是给予自己的写作语言以无限自由,这种自由也是他在抒情诗中所开创的,仅仅见于大师们的小说和戏剧的散文体对话中。巴黎的词句以其迷人的精准只字未动地自大街上飞来,原封不动地融入他的全部诗行,成为随后形成的诗歌建构之悦耳的素材。这种日益呈显的从容自然是魏尔伦的主要魅力之所在。对于他来说,法文短语是不可分割的。他用成套的固定词组写作,而不是用词语写作,对词组既不拆分也不重构。
  很多人都是质朴而又自然的,即便并非所有人皆如此。但是他们的质朴处于一种初始阶段——其时这件事只关乎他们的天良,而令人好奇的仅仅在于:他们的质朴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抑或只是装模作样。这样的质朴不具备创造性成分,与艺术也没有任何关联。我们所谈论的质朴是高尚而无边的。魏尔伦的质朴就是此种质朴。和缪塞的自然相比,魏尔伦的自然既非预设,也非稍纵即逝,而是一种口语般的、超越自然之上的自然,也就是说,他的质朴不是为了赢得信任,而是为了不使发自内心的、断断续续的生命之音受到妨碍。其实,这就是我们在一定的时空限度内能够讲述的一切。
  [1]本文转自《世界文学》2016年第4期。
  [2]本文中下文所引诗句转译自帕斯捷尔纳克本人翻译的 《诗艺》俄语文本。帕氏在翻译 《诗艺》的过程中对原诗作了一定程度的改写。
其他文献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一生此刻》,是吴小虫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诗集。吴小虫是1984年生人,他从2000年开始接触诗歌,到2004年正式发表诗作,诗龄并不算短,小虫是一个潜心诗艺的写作者,他低调的处世,努力探索,刻苦写作,让他能写出这些征服评委的作品。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收入了他在太原和在重庆期间的一些诗作。  2009年,小虫从陕西回到山西老家。正是在这里,他的写作有了新的质地。2013年
期刊
我与曹先生是在诗歌会议上结识的,大约因为名字相同,更因为都钟情于诗歌,便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也便有了剑龙兄剑龙弟的来往。  曹先生最近告诉我他将出版一部诗集《凌晨三点》,他让我为他的诗集写一些文字,我便满口应允了。我正准备去菲律宾参加国际会议,便请他将诗集文稿微信发我,便有了在候机室、机舱里、会议上,我捧着手机读曹先生的诗集,努力走进他的诗歌世界中,感受他的思绪、揣摩他作品的诗意。曹先生发表于
期刊
韩文戈的诗歌辽阔、深邃,有着浓厚的生命气息。生命与诗歌在通向明天和往昔的道路上重逢,他所指认的每一个人,每一条路,每一棵树,都有浓郁的生命气息。在他的指认下,一切都是缓慢的、动态的、律动的,如他的《开花的地方》中呈现出生存背景的无限辽阔性。在诗中,诗人首先设定了一个坐标,一个万年之地正在开花。这里的花显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的花,而且也指向深层哲学意义。古老的时间与鲜活的生命在诗中形成“对抗”,并沿着
期刊
一个雨滴滴在梧桐树上  从一片叶子滑落到另一片  好像在缝隙里,一声婴儿的啼哭  奶奶说梧桐树的心是空的  空的吗?我不理解  更多的雨滴为我敲出回声  我看见,有人走在雨里  心里装着石头浮浮沉沉  他们和我都活在梧桐树的梦境里  只有奶奶,她顶着满头的白发  安坐在石头上,带着一份虔诚相信  空心的梧桐并不虚伪  推荐语  诗人似乎获得了来自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箴言:万物相互联系,万物都是一体的。
期刊
春风清洗贵阳的时候化整为零  这就很公平  爱美之心,开始了  向换装的植物们看齐。还像去年  月亮有時会来助阵  如果你能看出春风与月亮  谁更淘气  就可以预见  沉静的记忆,调皮的现实  谁将取得胜利  春风盘旋,春风浩荡,在城乡之间  在果盘、键盘和楼盘、在你我之间  随意变换体位,一般的人  应该看不出风怎么乱来,激进  又怎么衰弱下去  你说一些春风经过太多  你说一些春风还将经过更多
期刊
诗歌是一个人的密室突围。这不是受之于肉身之困,而是灵魂的挣脱,向着诗人驰骋的草原及远方。诗人印子君,一个本该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的蒙古汉子,却降生于川南才子之乡富顺,那里都是深丘浅丘,于是其人生高一脚矮一脚,颠簸出生存的诸多况味而积于心中不吐不快。也许诗人的诗集《身体里的故乡》便是他对现实世界客观和主观反映的体温表,“高烧”不退,持续二十余年,这既是故乡之魂,也是心灵之托。  一  如果说鹰隼是天空之
期刊
就像郑敏先生谈到的,现代汉语诗歌的创作“始终面对一个语言精炼与诗语表达强度的问题”,擅写架构复杂的长诗的诗人当然值得尊敬,但是若“昧于简洁之道”的为长而长,则不免有诗意注水、铺陈粘滞的弊病。散皮写过长诗,不过即便是他那些较长的诗歌,在每一文句的构设上也是简洁凝练,意象紧凑而密集,旨趣玄远又熔铸生命观照,常给人言尽而意无穷之感。当他把这种实践专心用于短诗的经营时,则更见其以小博大、方寸中显大千的功夫
期刊
老专家王忠祥曾指出:“绿原文学生涯有‘四重奏’——第一乐章,诗文创作;第二乐章,文艺评论;第三乐章,翻译著作;第四乐章,编辑出版。”著名诗人沙克认为:解读与传播绿原的文化价值,必将是中国文坛的一种需要和必然。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另有译名刘半九,精通英、俄、德、法语,是一位多栖文学家。20岁时即出版了诗集《童话》,被誉为中国诗坛神童。绿原自小学习英语,其大哥刘孝甫(年长19岁)
期刊
胡言乱语     在诗歌里,一个“正常人”是没有价值的,越是正常,他的思绪越是郁结——变得理性。因此,伟大的诗歌往往出现在童稚和疯子之口(或者至少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诗人必然有异于常人)。  “胡言乱语”必然让惯常的诗歌系统崩溃。“胡言乱语”本身是就对固有的语言的一种解构,它必然带来语言的陌生化和诸种可能性。因此在一个诗人真正进入诗歌时,他不可能是思绪牵着语言走,而是语言在指引着诗人——来自另一个
期刊
中国现代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化资源来表达自我的尴尬处境。究其根本,则是西方中心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还在潜在地制约中国学者的观念,使许多受西方文学理论滋养成长起来的学人难以摆脱思维的桎梏,从而导致中国现代诗学因袭西方话语、套用西方理论。著名文艺理论家张江用“强制阐释”这个概念来形容西方文学理论的霸权,即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求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