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众数》是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领域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教材通过从20名候选队员中选10名同学参加比赛,从而抽象概括出众数的概念,再通过“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的统计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统计意识。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生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上学生往往颇感兴趣。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在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本节课,对众数的意义学生理解并不困难,难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和数学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多数水平的统计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本节课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还应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并能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数据,了解数据可能带来的误导,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出众数
本环节我以小刘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骗人的平均数”为导线,让学生通过对读、看、计算,了解到招聘广告并非骗人,并找出了一个能代表招聘公司大部分员工工资水平的数,把这个数取名为众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接着,让学生根据例题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准确找出中间的两个数,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然后从这些数据统计的个数中一目了然找出次数最多的数,即这组数据的众数,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意义,掌握方法
1、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理解了众数的意义后,我给出了数据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尝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让学生说出原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交流求众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求众数的一般方法。
2、认识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掌握了求众数的方法后,我又给出一组有2个众数的数据,让学生求众数。这样首先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让学生明白: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一组数的众数有时是1个,有时也可能有2个。
3、认识一组数中没有众数的情况
掌握了众数的意义后,我再给出一组没有众数的数据,让学生求众数。学生在探讨中,无法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这时我明确地指出这组数据没有众数。从而建立不一定每一组数据都有众数。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本节重点,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三)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预测,明确的判断。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安排了2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情景。
1、小明的妈妈是某服装厂的老板,有一天,她在社会上调查了100个成人所穿服装的尺码,发现穿40码服装的人数最多,引起了小明妈妈的服装设计方案——制作“均码”服装,由此引导学生自学书本P123“你知道吗”的内容,知道“均码”的含义。明确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众数所具有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的强弱,感受众数的生活化。
2、生活中的“众数”现象: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统计班级中姓氏,强调姓氏多的姓也是众数。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众数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是一个名称。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合理选择,解决问题
此环节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设计了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的统计表,让学生求出了众数,知道众数能代表两位选手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众数大的。接着我又设计了从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的统计表,使学生知道众数不能区分出两位同学的投篮水平,让他们算出两名女生投篮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明确指出,众数在这里不能代表两位选手的大多数成绩,而依据平均数来选择更为合理。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进一步加深这三者在应用上的不同,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重点梳理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总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带着生活经验学数学,带着数学眼光看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生活知识学习数学,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都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代表多数水平。
中位数:代表中等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般水平
板书设计只把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与不同作用板书出来,画龙点睛,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境中感受众数的意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众数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并侧重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我利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具体实际意义,进而能运用众数合理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铁人希望小学,甘肃 玉门735207)
一、说教材
《众数》是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领域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教材通过从20名候选队员中选10名同学参加比赛,从而抽象概括出众数的概念,再通过“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的统计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统计意识。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学生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上学生往往颇感兴趣。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在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本节课,对众数的意义学生理解并不困难,难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和数学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多数水平的统计量。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本节课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还应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并能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数据,了解数据可能带来的误导,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出众数
本环节我以小刘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骗人的平均数”为导线,让学生通过对读、看、计算,了解到招聘广告并非骗人,并找出了一个能代表招聘公司大部分员工工资水平的数,把这个数取名为众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接着,让学生根据例题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准确找出中间的两个数,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然后从这些数据统计的个数中一目了然找出次数最多的数,即这组数据的众数,加深学生对众数的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意义,掌握方法
1、掌握求众数的方法
理解了众数的意义后,我给出了数据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尝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让学生说出原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交流求众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求众数的一般方法。
2、认识一组数中有2个众数的情况
掌握了求众数的方法后,我又给出一组有2个众数的数据,让学生求众数。这样首先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让学生明白:众数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一组数的众数有时是1个,有时也可能有2个。
3、认识一组数中没有众数的情况
掌握了众数的意义后,我再给出一组没有众数的数据,让学生求众数。学生在探讨中,无法找到这组数据的众数,这时我明确地指出这组数据没有众数。从而建立不一定每一组数据都有众数。这样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本节重点,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三)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预测,明确的判断。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安排了2个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情景。
1、小明的妈妈是某服装厂的老板,有一天,她在社会上调查了100个成人所穿服装的尺码,发现穿40码服装的人数最多,引起了小明妈妈的服装设计方案——制作“均码”服装,由此引导学生自学书本P123“你知道吗”的内容,知道“均码”的含义。明确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众数所具有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的强弱,感受众数的生活化。
2、生活中的“众数”现象: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统计班级中姓氏,强调姓氏多的姓也是众数。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众数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是一个名称。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合理选择,解决问题
此环节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首先我设计了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的统计表,让学生求出了众数,知道众数能代表两位选手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众数大的。接着我又设计了从两名女生中选一名参加投篮比赛的统计表,使学生知道众数不能区分出两位同学的投篮水平,让他们算出两名女生投篮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明确指出,众数在这里不能代表两位选手的大多数成绩,而依据平均数来选择更为合理。最后,我与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进一步加深这三者在应用上的不同,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重点梳理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总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带着生活经验学数学,带着数学眼光看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生活知识学习数学,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都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代表多数水平。
中位数:代表中等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般水平
板书设计只把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与不同作用板书出来,画龙点睛,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境中感受众数的意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众数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并侧重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我利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具体实际意义,进而能运用众数合理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铁人希望小学,甘肃 玉门73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