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n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林业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 榆林市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总体安排部署,2012年安排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大力宣传林业生态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通过推行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树立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风尚, 加快村旁绿化、路旁绿化、宅旁绿化、河渠旁绿化步伐, 推进村容村貌的改观。通过发展沼气、秸秆气化、节柴灶等,解决好农村的能源问题,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形成林业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根据榆林的林地资源、森林风景资源和气候条件,榆林因地制宜,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榆林市严格按照生态林比例不低于退耕还林任务80%的要求,积极发展枣、杏、桑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 几年来,全市退耕区新增各类生态、经济兼用林木159万亩,其中桑30万亩、枣40万亩、杏89万亩。退耕地套种紫花苜蓿等牧草70多万亩。这些优良乡土生态、经济兼用林种、草种面积的增加和原有林草地的改良利用,较快地带动了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和桑草产业、枣杏产业基地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过去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农牧结合、农林(果)牧综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三、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
  由于林业具有产业属性,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因此,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林业产业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据统计,1998年榆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9.88亿元,2006年已达60.28亿元;后续产业总产值约28.5亿元,其中养殖业占19.4亿元,劳务输出6亿元,经济林果2.9亿元,加工业1877万元,中药材125万元。如榆林市在黄河西岸及大理河、无定河的三河五岸,形成了长约347公里、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全市红枣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年产鲜枣15万吨,产值3.9亿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58%(重点产枣区占85%以上)。地处南部丘陵沟壑区的绥德县,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两种两养”,套种草面积23万亩,发展羊子19万只,套种植桑树面积20多万亩,可养蚕11万张;地处北部风沙区的榆阳区,已建成10.2万亩仁用杏基地,2007年全区产杏核200万斤、杏肉800万斤,为山区农民增收800多万元。
  四、林业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
  榆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三个百树”工程建设,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核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榆林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过去10年里,榆林市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751.5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78.9万亩,荒山造林461.42万亩,封山育林11.2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7%。也实现了从无偿使用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生态效益转变,从政府部门办林业向全体榆林人民自觉保护、发展林业产业思想的转变。据了解,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来,榆林市已建成尤家峁库区、镇北台、城区东西沙等3个万亩义务植树基地,累计完成植树2000多万株,造林保存面积3.6万亩。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三个百树”工程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三百工程”完成植树6000多万株。
  五、林业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林业产业内容丰富,产业链条长,就业空间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充分释放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榆林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不仅从补助中直接受益,而且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拓宽了增收渠道。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1元,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的1998年,净增1562元。全市全年劳务输出人数达59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27亿元。目前,榆林市退耕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四部分:外出务工、农业收入、种养业(经济林和养殖)和退耕还林补助款。其中种养业已成为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总收入的50%,农业收入占12%左右,外出务工占30%左右,退耕还林补助款约占8%。现在风沙区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业、沙漠旅游业正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六、坚定信心,使榆林成为绿色榆林,生态榆林,和谐榆林
  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就榆林而言,发展林业产业就是建设绿色榆林,生态榆林、和谐榆林。2012年榆林提出在全市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活动,促进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推动榆林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这是从战略高度构建生态榆林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净化美化城市的根本手段,也是协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在榆林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改善生态,创优环境,坚持发展与绿化同步走,生态与经济共繁荣,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清新优美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便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题中之义。
  
  作者简介:赵红霞,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8.07 民族:汉 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从事林业工程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水稻的再生属于一种低碳的农业技术,不仅节约了生产肥料、抽水灌溉、秧田和种谷等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能在不减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增产。国际上普遍很重视水稻再生的栽培技术,在我国目前四川也已经实现了再生水稻的广泛应用,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再生水稻区。  一、再生水稻的优势  1.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能够实现增产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不仅不会造成减产,相反还会促成增产。因为一般再生水稻
期刊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宜烟面积10~12万亩,常年种烟3~5万亩,于自1983年种植烤烟以来,烤烟生产已成为全县一项较具规模、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抵御自然灾难能力弱,制约了烤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该县于2006年起加大了对烟水工程建设的实施,投入烟草行业专项补贴资金4813.26万元,完成烟水配套工程建设项目73处。
期刊
草产业是发展高效优质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草产业建设对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绥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草产业发展,把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目标,确立了“立草为业,饲草先行”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草在大农业中的生态经济功能和联接农牧业的纽带作用,实施小草带动大产业开发战略,注重产加销三环节的有机衔接,有力的推动了我县草产业合理运行,成
期刊
一、引言  由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出现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影响。此外,很多农村地区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浪费水资源,使得耗水量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和我国农村村民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只有全体村民热情参与节约保护水资源工作,才能确保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因此,提高农村村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工作
期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农产品贸易中,农民多处在劣势,属于价格接受者。同时,在农资方面,存在很多售卖假种子假化肥的现象,农民无法辨别真伪。因此在农业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另外,各农户的土地都非常有限,无法大规模种植,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化的销售。  农业合作社,可以将农户和土地都集中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另一方面,不论是在农资购买还是农产品销售上,都可以
期刊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产、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泸溪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林农对发展林业,依靠林业致富的热情高涨,但全县林业的生产水平仍比较低。就泸溪县来讲,全县180多万亩林地亩平均产出仅5元左右,不到耕地的5%。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把如何保护林农发展林业的热情,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纳入到重要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建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和“小而全”的家庭经营格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以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三化同步”的发展,这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化发展、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
期刊
一、引言  订单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而后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按合同收购农民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  订单农业虽较晚进入我国,但我国农业的现状却极大加速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者依旧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不但缺乏市场信息,而且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急需一种可分散风险的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农产
期刊
“5.12”地震后,南泉镇耕地部分受到损毁,同时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和农房重建的部分完成,相当数量的可用耕地也被占用了,耕地数量骤然减少,耕地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地震后农房受损数量大,破坏性强,废旧宅基地大量增加,进行废旧宅基地复垦还耕可以补充被占用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宅基地复垦,把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宅基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1
期刊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从我国国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旅游用地为重点,解决旅游用地中出现的供需矛盾,其核心就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好有限的旅游土地资源。  旅游用地是旅游地内最基本、最广泛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种土地的总和。广义的理解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