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土尔扈特等部东归消息的获得与应对

来源 :清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俄罗斯官方得知清朝平定准噶尔时投向俄罗斯的厄鲁特人脱逃之事,且可能前往旧卫拉特游牧地,尔后又得知其中有叛逃清朝之舍楞等人.这一突发情况引发了清朝内部是否收纳的争论,清朝如何决策应对,则来源于对土尔扈特等部是否东归及东归意图的判断,而此问题又需要通过各种消息来解决.本文从清朝对东归消息的获得渠道出发,分析其如何对各种消息进行辨别并适时给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指出乾隆帝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考察了留居额济勒河之人再次东归传言的始末.
其他文献
2019年10月22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12卷)在拉萨正式发行。这套大型档案资料包括10卷影印原档和两卷近50余万字的汉译文,蒙古文和满文档案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等人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郭美兰研究馆员等人整理、编目和汉译。
荷兰著名汉学家田海所著《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已经由李恭忠教授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田海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该书是荷兰莱顿大学《汉学丛书》的第43种,由欧洲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rill公司出版。田海(Barend J.Ter Haar)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许理和(Erik Zürcher)教授,并且在中国辽宁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留学。
在中国史学史上,章学诚是最具变革精神的史家之一。他先于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学者一百余年就中国历史的编撰形式提出革新的主张,有些见解至今依然可谓不易之论。关于章氏的史学变革主张与思想,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讨论。一方面指出他在史书体裁体例、内容铨配以及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具体见解,重点阐扬其不拘常例、寻求变通的学术准则;另一方面探讨其某些思想和观念(例如"六经皆史")在其探究史学变革过程中的意义。
本文依据档案及臣僚奏牍、人物传稿及实录等多种文献,详细考证清初四川总督的设置沿革与治所变迁.四川总督在顺治康熙年间经历10次沿革变化,督臣驻地有8处.其变迁以军事因素为主导,国家职官体系及地方治理思路也发挥重要影响.政区置废与治所变迁相互关联,政区置废会引发治所变迁,治所选择反过来亦可以作为探究政区置废的重要切入点.这一四川总督的研究案例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清初督抚制度.
清朝继承了中下级官员应守文据法的体制传统,但自清中后期以降,州县官的司法实践偏离制度规定日益明显.审案只要有助于息讼止争,维持社会稳定,地方官多未守文据法,没有太多动力将所有命盗重案纳入审转复核流程.行政治理角色决定了地方官僚阶层缺乏"规则之治"的思维.衙门受制于司法资源不足、人口剧增带来的审案压力,多数案件之勘验、审理和解送难以遵照制度要求.地方官通过构建同上级的私人关系,规避了层层监督和严格司法责任.因此,地方衙门司法实践与制度之间存在较大背离.
科场罢考是清代士子群体特有的一种抗议方式.由于康熙年间清政府对科场罢考案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康熙朝晚期罢考事件多发.然而,随着雍正、乾隆两帝对罢考态度的趋严转变,管控力度的加强,以及相应律例的适用与升级,科场罢考问题在雍乾时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控制,这展现出清前期朝廷对基层管控的有效性和针对科场罢考问题的"宽严之变".
期刊
文章利用在浙江省杭州市制造业企业中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调查数据,介绍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政府培训参与情况,分析了政府培训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产生的效果。文章通过对政府培训和个人培训的比较发现,政府培训和个人培训的参与率均在10%左右;相对于个人培训,政府培训明显存在着培训时间短、培训费用少的问题。政府主导的培训既不能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改变他们的技能状况,也不能提升他们的工资水平,而个人培训却是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文章认为,目前政府培训制度存在着实际覆盖率低、投入少和实用性差等问题,要使政府主导的培训发挥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西北防务和巩固统一,在天山北部地区设置驻防八旗,建立起完备的防务体系.伊犁索伦营作为新疆驻防八旗的组成部分,其构成是多元的,由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兵丁组成,在军政合一的八旗组织下,和睦相处,共同生活,担负着戍边屯垦的使命,对巩固新疆的统一,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加强西北边界的防务,以及发展当地农牧业生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依据满文档案,并参考相关汉文文献,就索伦营的设置背景、兵丁来源、建制沿革、生计维系、驻防任务五个方面作一论述.
本文是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三封察合台文求药信(一封由浩罕伯克额尔得尼于乾隆二十八年呈递清廷,两封由哈萨克汗瓦里苏勒坦分别于嘉庆七年和十二年呈递清廷)的初步研究.本文首先翻译了三封书信的文本,并对其中的医药、疾病名称等内容做了较为详细的注解.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三封求药信所反映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讨论,指出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欧亚大陆中部的政治变迁及民族分合,为诸如哈萨克和浩罕等中亚突厥语族民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其文化面貌中出现了各种文化因素(包括欧亚草原游牧社会的固有传统、基于伊斯兰教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