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者跨越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han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让这个时代变得波涛起伏,而这更像是创造力和新秩序出现前必须有的前奏。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对此有一个精准的定位:转型危机。换句话说,不管这场危机来势多么凶猛,看上去多么可怕,造成的损失多么严重,乐观地看,它不过是人类经济乃至社会政治运行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从不太健康向更加健康、从不太公平向更加公平转型和提升的必经阶段而已。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可怕的,而且应该是值得期待、必须用好的重大机遇。而这样的认识,在面料展上已初见端倪。
  就危机谈危机,毫无出路。认清困惑,加速转型,主动出击,寻找未来,一批面料企业有识者已开始在危机中提前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完善内部管理,今天的面料展,正成为这些觉醒者大试身手的舞台,而面料展也造足了这样商贸对接的环境,特别加强了与观众尤其是VIP观众的互动,通过为买家提供点对点服务,激发买家的需求,从而通过实力买家拉动市场。超乎想象的人气之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由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承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intertextile面料展),今年的展出规模为48000平方米,共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展商齐聚亮相,其中国内展商777家,海外展商224家,意大利、德国、韩国、中国台湾以境外国家或地区展团形式参展。
  展会上,国内面料企业充满活力,他们是觉醒者的代表,在转型中,完成着由追大到追好的蜕变。
  
  逆势而起
  
  本届展会参展企业明显是有备而来,参展产品更加贴近市场,注重多种原料的应用,加强科技与时尚的结合,同时,注重生态环保和功能性面料的开发。面料展开展当天,北京还在飘着些微的小雪,但在展馆之内,却是热气融融,人气之旺让人出乎意料,不少企业直呼,展位面积要小了。
  其实,很多有预见的企业,早已在逆市中加大了展位。生产运动功能服装面料的台华特种纺织(嘉兴)有限公司参展面积从去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今年的108平方米,生产时尚女装面料的余姚市辉煌毛纺织染有限公司参展面积从去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今年的56平方米等。这其中,上海汇良纺织材料有限公司也在去年15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增加到54平方米。公司老总赵国英说,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对纺织业的未来依旧充满信心。由于汇良的功能性面料本身有较高的附加值,即使订单的利润受些影响,企业仍能良好运转。但她同时提醒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企业要更加注重贸易环境的变化,谨慎行事。另外,要不断开发新产品,用新品激发买家的需求,同时用新品为买家创造价值。
  提到科技新品,山东如意集团无疑是主角。如意成功开发的300支超薄丝绸羊毛面料,不仅获200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而且均已批量化生产,并带来高额利润。凭借创新产品,如意正式获得法国PV展会(法国第一视觉面料博览会)参展资格,这标志着如意成为中国纺织面料行业第一家赢得全球最新流行面料和流行趋势发布权的企业。而其更大的创新成果,也让集团执行总裁丁彩玲荣膺今年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如意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看是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和品牌的竞争。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正在减弱,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则越来越多。企业未来的发展,仍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条主线,快速提升科技成果的贡献率,用超凡的思维和措施提升品牌的附加值,具体做法是快速向集成创新模式转变,在产业内走集成创新之路,以获取叠加优势。
  作为国内最专业的粗纺毛呢生产厂家之一,承德可大毛纺织有限公司强势出击面料展。可大产品创新的思路值得借鉴。该公司把面料创新延伸到纱线和服装环节,让面料真正担当起连通产业链,把上游科技成果转化为激活市场消费潜能的重要载体。可大的研发设计部门有两个纱线组,主要负责开发新型合股纱线或进行色彩搭配、研究纱线混纺等工作。同时,与服装品牌公司共同开发产品是可大一直以来坚持的策略。即面料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共同对未来流行进行预测,并开发出系列新产品,供服饰公司选用。这种创新机制下,可大推出的创新产品往往更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创新让可大竞争力明显提高。目前可大已经建立了小批量、纯绿色、高品质、快交货的快速反应机制。
  显然,这些觉醒者无一不是在科技与品牌的创新上做足了文章,这也是他们逆势而起的最大动力所在。行业发展现状也证明,谁的技术改造做得好,谁的创新能力强,谁的产品结构调整得及时,谁就有更多机会。凡是注重提高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的企业,在这轮经济寒流中都表现出较强的抗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丰衣与足食
  
  海尔总裁张瑞敏这样说过,在金融危机的环境里,企业要想“过冬”,就是两条:丰衣和足食。“食物”就是订单,“衣服”就是现金流。没有订单就等于没有“食物”,不饿死也会饿晕;有了产品却不能迅速变现,成为库存,没有了现金流,等于没有“衣服”,还是要冻死。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从哪里获取订单?海尔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服务“老外”和“老乡”。“老外”就是海外用户,“老乡”就是国内用户。具体而言,“海外市场要升级、国内市场要深入”。
  一份统计显示,面料展参展企业当中,已有29%的出口型企业具有自主品牌,60%以上的企业具有自主品牌设计能力,他们正建立全球化的触角,抗击全球金融危机。
  有了全球化的网络后,还要更快、更准地掌握本土用户的需求。寒冬之下,一些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内销,如向兴集团,企业老总明确表示,内外销比例由之前的3.5:6.5调整为6.5:3.5。这样大规模销售调整的企业其实并不在少数,在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专注国内市场,充分挖潜市场购买潜力,无疑是识时务者。面料展上,能够看到很多企业招揽了高层次的营销、研发精英,激活市场,迎接内需时代。同时,在成本控制、质量管控上也加大了力度,充分利用“寒冬”时节,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这些觉醒者是“企业自救”的经典范本,令其它企业看到希望、获取信心。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发展,通常有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来自欧美的定单,但大多仍停留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廉价资源生存,如果不加快提升竞争力,将无法应对随时都会到来的下一次危机。
  怎么转型?转向哪里?张瑞敏说,不只是为用户提供单一的产品,而是为用户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才能赢得持续发展。面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海尔将当前危机转化为创新转型的时机,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归结一点,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创造客户价值为中心。   这一他山之石,不知对面料企业是否能有攻玉之用。
  
  窗口也是出口
  
  上帝关了这扇门,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金融危机既有对纺织产业不幸的一面,同时,这次金融危机的性质对纺织产业又是一次极大的机会,是争取产业转型和世界经济转型在时间上同步的机会,抓住时机,趁势而进,在世界经济的转型中实现我国纺织产业的转型,这是最大的出路。
  业内权威人士就此指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世界经济的转型中,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产业会有一个共同的环境和起跑线。我们的产业在30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能力,不少企业家善于和习惯于积累经验继续从事企业的经营。不少经济学家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经济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国际产业的分工不再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划分,是产业内分工,二是正因为产业分工的新特点,带来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国际贸易更多是产业内的贸易。上述两大特点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坚定信心,在新的经济环境中,重新对企业和产品定位,并从产业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
  这一点,在面料展上也开始逐渐显现。比如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是面料展的老展商。在2008年10月上海举行的第十四届面料展上,不少参展企业已开始感受到金融危机对展会的影响,客商有减少的迹象,但南山纺织服饰在这次面料展上共接待国内外客商2000余人,显示出其超强的竞争优势。
  2008年,南山在市场形势不是十分理想的大环境下,依然对自己的核心产品进行上浮调价,销售价格每米平均提高6元人民币,消除了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纺织品市场的影响。南山的提价能得到客户的理解和认可,依托的是自己优秀的产品和完美的销售服务,南山靠产品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在经济低迷的困局中突围。
  困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是一场智慧的考验。南山未雨绸缪,在前些年纺织行业形势一片大好时,就开始针对中国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研发和营销进行了颠覆式的创新。在研发和营销领域,南山注重借鉴和学习意大利先进企业的经验,大胆地寻求并通过与国际性策划公司、意大利设计团队、意大利技术团队的合作,全面引进意大利企业先进的研发、生产、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开创了一条全新的纺织企业发展途径。
  2007年9月,南山与意大利DESSTYL设计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双方共同负责南山精纺的新产品开发工作。通过这一年多的合作,南山新产品研发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2007年9月份至今,南山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订货已经达到了1064万米,占到公司期货订单总数的82%,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8.76%。
  南山的营销团队也在进行意大利营销模式的引进和消化。2008年3月份,南山招聘的意大利营销经理正式开始负责意大利办事处的市场拓展工作。在国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的2008年,南山产品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却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源于南山通过引进意大利模式所展现出来在组织和服务方面的提升。
  其实,在中国纺织产业界,这样的企业转型之路,并非南山一家,还有如意、阳光等等,他们的转型之路,有着标本意义。
其他文献
品牌的诞生,  源于一种偶然,也延续了一个倾力打造的历程;  品牌的故事,  传承一段历史,也渗透着一种刻苦用心的经营……  雅芳婷的品牌故事是一个白手起家奋斗创业的故事。  雅芳婷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凝结着创新发明闪耀智慧光芒的故事。雅芳婷的品牌故事是一个蕴含了伟大理想打造健康睡眠的故事。  许章荣博士,有人叫他“枕头大王”,也有人称他“床品专家”。从最初带着最朴素的生活理想,5万元白手起家,到亲手
期刊
虎门品牌企业以纯、G1、小虎憨尼、明生纽扣四家企业分别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服装展和面料展。这几家企业以自己独特的装修和深厚的品牌文化内涵,在首都北京国际舞台将企业的文化展示的淋漓尽致。  3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来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参观正在这里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他强调,服装业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依靠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期刊
2009年是面临挑战十分严峻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将进一步下滑,什么时候见底,大家难以判断,市场信心短期内难以恢复,特别是遭受冲击最严重的纺织行业和服装行业,以及受拖累的纺织机械行业和服装机械行业,情况更严重。对目前形势怎么看?企业如何应对?记者日前采访了江苏万工集团董事长周平。  记者:当前万工的发展遇到哪些困难?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困难?  周平:自20
期刊
面对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影响,我国羽绒服龙头企业波司登公司以积极实行产业转型的行动应对危机,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波司登为龙头的庞大产业群体,增强了抗击风险的能力。  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说:“当前的经济形势迫使我们实行产业转型,准能抓住机遇,转快、转好,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逆境中求得新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纺织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偏低的问题,即便是在经济好的时候也难以
期刊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冠宏(中国)有限公司调整战略积极应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继续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加快了企业上市筹备工作步伐,公司所属四个分厂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日前,记者采访了冠宏(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新民。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对国家振兴纺织规划的解读,对企业发展的期待和对冠宏主攻“功能性面料”,打造“中国的戈尔”的目标信心,令记者感到振奋。   软硬件结合  
期刊
3月30日~4月1日,第六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在北京中央商务区中心地带——中国国际贸易中心1馆及序厅举办。面对行业形势最艰难的历史时期,以行业协会联合舰队为依托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肩负起更多的行业责任,改变传统贸易型展览会的运作模式,发挥各行各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引导企业技术升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逆境突围。  在行业仍然春寒料峭的春天,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以创
期刊
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纺织行业进入“寒冬”期,很多纺企在发展中面临的较大困难。全国人大代表、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表示,“在这样的危机下,如何在风雨中求生,在重压下突围,成为梦兰人苦苦追寻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梦兰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扣住三个环节制定应对变化的对策,实现三方面的突破,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创建龙芯产业化基地为里程碑,开始了从传统
期刊
自中国借鉴西方的现代服装工业系统而引入时装设计师这一新型职业以来,行业内乃至整个社会对于设计师的认知和评价体系至今似乎都停留在一种片面的、带有局限性的状态中。以高高在上、绚丽夺目的高级时装、高级定制和奢侈品作为当代时装工业认知基础,并以此为追求目标的中国时装设计师群体,已经习惯了追求能够站在大众前抛头露面的机会,习惯了接受鲜花和掌声,习惯了用艺术的外衣武装自己,而业界和公众也因此习惯了用设计师们的
期刊
2009年3月28日,上海艾鲁玛服饰有限公司旗舰品牌“伟志男装”强势出击,亮相CHIC2009中国高级成衣品牌发布会(CHIC SHOWS)。伟志集团总裁、上海艾鲁玛服饰公司总经理沈建山表示,此次秀展是伟志男装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品牌发布会,目的在于通过CHIC这一国内最顶级服装商贸交流平台,最大限度展现伟志品牌的规模和实力,表明公司尽管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和挑战,但依然对未来发展前景抱有坚定信
期刊
2008年对于服装产品供应商、品牌持有商来说是一个品牌分离最集中、操作内容最多、分离显现最明显和快速的一年。服装品牌的供应商和品牌持有商在品牌变脸、市场终端分离上早从2003~2004年就开始了,这是中国内贸市场的第二次市场品牌分离。第一次的分离要追忆到1997年,从1997年至今相距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中内贸零售终端店铺的成熟和发展及品牌工艺技术支持水平的成熟与发展上都有不同的深度变化。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