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中写道:“写一本书,就是一次可怕的、让人殚精竭虑的拼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疾痛折磨。若不是受到他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抗拒的魔鬼的驱使,一个人是断然承受不了这件事的。”我想每个志业于严肃文学写作的人,都会体验到奥威尔所言的含义。那是一种离开它,人生就此迷失的痛。有段时间,我极度厌倦写作。每天坐在书房,面对发光的电脑屏幕,陷入呆滞和虚空。
我有许多的爱好,摄影,骑行,户外运动,长途自驾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台单反相机。梦想实现后,我天天背着它上下班,连逛街都背着,搞得自己像个新闻记者。我也泡过一段时间的户外论坛,帐篷、睡袋、登山包、徒步鞋都一一备齐,幻想着来一趟长途徒步旅行。在我和文学若即若离的那段日子里,我干过太多让文学伤心的东西。有位老师意味深长地告诫我:小心玩物丧志。我深以为然,又继续玩下去。没有什么比一本正经坐在那儿号称要写一篇小说更枯燥无味的事了。某种意义上,我被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困扰了。
2014年,我的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离开待了四年的长沙,去了海南。海岛白天烈日灼人,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只有傍晚时分,天才凉快起来。海风习习,风中夹带着海洋生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每天傍晚,我就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跑步。椰风海韵中,从最初的几公里就气喘吁吁,到十公里、二十公里、三十公里……一路跑着,跑步的乐趣和信心也一点点地增加着。我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唯有跑步,似乎能让自己寻回某种存在感。跑了一段时间,呼吸慢慢变得匀称,体力也渐渐充沛起来。
写不动的时候,或者身体因为久坐而发出警报的时候,我就换上鞋子开始跑步。就像村上春树描述的,用跑步的方式将内心里的“毒素”逼出来。我跑着,有时想些什么,有时什么也不想,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步伐,蹬踏在岛上这片陌生的土地,迎面感受徐徐吹送的海风。
那段时间,我正焦头烂额写《天鹅绒监狱》。早在2012年,我就开始关注米克洛什·哈拉兹蒂的文论《天鹅绒监狱》。当时这部书还没翻译到国内来。然而它如此契合中国当前的现状,我涌生用小说的文体来阐述它的冲动。2013年,我在长沙开始动笔,然而这个中篇拖到2015年才完稿。那时我已完成了人生的首场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四个半小时的长跑并没想象中那么困难,然而这部小说却成了我写作生涯中最为笨拙的一次书写。我手持长矛,试图寻找到理想的敌人。可是敌人并不存在,每张笑意盈盈的脸,都是你叫得出名字的朋友。长矛刺向的不是敌人,而是无尽的虚无,我自己成了被讨伐的对象。
对我而言,写作的快感,并不是文思泉涌之时,而是绞尽脑汁枯坐半日的崩溃状态下的峰回路转……所以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陌生而艰辛的旅程;是马拉松跑到“撞墙”后,依然坚持下来得到的慰藉和满足。这让我畏惧又迷恋。我自然怀念最初写作时那种左右逢源时的快感,因为青春期有着太多强烈的叙述欲望,在周末的图书馆,也可以在稿纸上写上一个中篇。它们杂乱、潦草、野蛮生长,却充满忧伤的暗物质。
然而这种时光毕竟短暂,一旦越过文字的本身,很快会体验到它背后沉甸甸的压力。想起一句话,在时间面前,很多东西都是靠不住的。靠不住的还有我们写作的才华和耐心。可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也是我最珍爱的东西,我会全力以赴,即使是千里赴死。
我有许多的爱好,摄影,骑行,户外运动,长途自驾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台单反相机。梦想实现后,我天天背着它上下班,连逛街都背着,搞得自己像个新闻记者。我也泡过一段时间的户外论坛,帐篷、睡袋、登山包、徒步鞋都一一备齐,幻想着来一趟长途徒步旅行。在我和文学若即若离的那段日子里,我干过太多让文学伤心的东西。有位老师意味深长地告诫我:小心玩物丧志。我深以为然,又继续玩下去。没有什么比一本正经坐在那儿号称要写一篇小说更枯燥无味的事了。某种意义上,我被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这个问题困扰了。
2014年,我的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离开待了四年的长沙,去了海南。海岛白天烈日灼人,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只有傍晚时分,天才凉快起来。海风习习,风中夹带着海洋生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每天傍晚,我就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跑步。椰风海韵中,从最初的几公里就气喘吁吁,到十公里、二十公里、三十公里……一路跑着,跑步的乐趣和信心也一点点地增加着。我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唯有跑步,似乎能让自己寻回某种存在感。跑了一段时间,呼吸慢慢变得匀称,体力也渐渐充沛起来。
写不动的时候,或者身体因为久坐而发出警报的时候,我就换上鞋子开始跑步。就像村上春树描述的,用跑步的方式将内心里的“毒素”逼出来。我跑着,有时想些什么,有时什么也不想,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步伐,蹬踏在岛上这片陌生的土地,迎面感受徐徐吹送的海风。
那段时间,我正焦头烂额写《天鹅绒监狱》。早在2012年,我就开始关注米克洛什·哈拉兹蒂的文论《天鹅绒监狱》。当时这部书还没翻译到国内来。然而它如此契合中国当前的现状,我涌生用小说的文体来阐述它的冲动。2013年,我在长沙开始动笔,然而这个中篇拖到2015年才完稿。那时我已完成了人生的首场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四个半小时的长跑并没想象中那么困难,然而这部小说却成了我写作生涯中最为笨拙的一次书写。我手持长矛,试图寻找到理想的敌人。可是敌人并不存在,每张笑意盈盈的脸,都是你叫得出名字的朋友。长矛刺向的不是敌人,而是无尽的虚无,我自己成了被讨伐的对象。
对我而言,写作的快感,并不是文思泉涌之时,而是绞尽脑汁枯坐半日的崩溃状态下的峰回路转……所以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陌生而艰辛的旅程;是马拉松跑到“撞墙”后,依然坚持下来得到的慰藉和满足。这让我畏惧又迷恋。我自然怀念最初写作时那种左右逢源时的快感,因为青春期有着太多强烈的叙述欲望,在周末的图书馆,也可以在稿纸上写上一个中篇。它们杂乱、潦草、野蛮生长,却充满忧伤的暗物质。
然而这种时光毕竟短暂,一旦越过文字的本身,很快会体验到它背后沉甸甸的压力。想起一句话,在时间面前,很多东西都是靠不住的。靠不住的还有我们写作的才华和耐心。可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也是我最珍爱的东西,我会全力以赴,即使是千里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