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三个节点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注重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之一。实验教学中,科学教师应让学生亲历一个个探究过程,让他们自主得出科学结论,并从材料选择、实验指导、实验交流几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前材料需精心挑选
  小学科学课离不开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又离不开有结构的材料。如果教师选择的材料有问题,容易引出过多的无关现象,就不利于学生的认识,甚至误导他们,影响他们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在一次公開课上,有位教师执教“液体的热胀冷缩”内容。通常的实验教学中,是采用圆底烧瓶来演示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先在装满液体的圆底烧瓶口塞一个软木塞,再钻孔接上一根细的吸管。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该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器材,用塑料瓶替代实验室中的圆底烧瓶。
  课堂上,学生经过讨论,提出理想中的实验方案,教师顺势拿出这套改进的装置,在讲完实验注意事项后,学生领取器材,做起了水遇热膨胀的实验。在约5分钟后,有了以下的对话交流:
  师:往放置塑料瓶的容器里加入热水后,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老师,我看见吸管里有水在上升。
  生:水在吸管里快速上升,最后吸管不够长,水都跑到外面来了。
  生:我在实验前,给吸管里的水位做了一个记号,倒入热水后,水位上升了,我量了下,大约上升7厘米。
  生:我们也提前做了记号的。在加入热水后,我们发现水位先是下降,过了几秒后,水位才开始上升,最后上升到比原先还高的位置。
  (这时,班上有少部分同学在点头,说明他们也有这个发现。)
  师:大家都亲眼看到了水位在上升,是水变多了吗?你说说是什么原因呢?
  生:水量没有变化,是水受热后体积发生膨胀,所以看见水位上升了。
  师:很好。看来,水遇热后体积会发生膨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亲眼看见了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但是,仔细回想刚刚的师生对话,觉得还是有地方需要斟酌:第一,在学生提出观察到水位先下降后上升的这个现象后,教师并没有继续追问;第二,这个现象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
  从课堂观察看,这个现象应该是共性问题,因为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观察到这个现象的发生。按照常理,水遇热后体积会发生膨胀,应该一开始就会慢慢出现膨胀现象,而实际学生观察到的却是水位先下降。难道,水遇热膨胀前先有个体积缩小的过程?这个问题显然会困扰那些发现这个现象的学生。
  课后,我们借用这位老师的实验器材亲自做实验,现象很明显:水位先下降,后上升。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我们意识到是该装置缺乏科学性。资料显示,实验用的塑料瓶材料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类塑料只能耐热至70 ℃,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在实验中,为了让现象更明显,该教师用的是高于70 ℃的热水,于是就出现了塑料瓶遇热后瞬间膨胀导致水位先下降的现象。接着水位会上升,一方面原因是,瓶内的水遇热开始了膨胀;另一个原因是,塑料瓶被热水烫过之后,虽然瞬间出现了肉眼看不见的膨胀,但是随即也会发生体积缩小的情形。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
  实验中引导需收放有度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课堂上,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教师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留心观察学生的特殊表现,关注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盲目地实验,必要时教师应该把学生“收”起来。比如,在实验前告诉学生该实验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促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实验,发现实验背后的学问。在执教“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内容时,如果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后,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实验结果通常会是五花八门的,甚至会出现玻璃器皿损坏、胡乱放盐等问题。
  教师要意识到,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就要把学生先“收”起来,共同探讨实验的目的、步骤、方法,让实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除了要注意对学生的“收”,同时也要注意有目的地“放”,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学着去做。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内容时,教师开始上课就可以“放”,让学生想办法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醒他们去观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几分钟的放手,学生“玩”得很有趣,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断产生疑问,从而对这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实验后交流宜层层深入
  实验操作之后展开集体讨论时,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浮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到哪里算哪里,在交流时一心盯着结论,会使汇报交流过于肤浅,极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不能进行理性思考分析,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揣摩教师答案的不良习惯。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他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交流层层深入,从现象表面深入科学本质,使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执教“压缩空气”内容时,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的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趋向问题核心。学生经过一番探讨后认为空气没有变少而是被压缩了时,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引起学生之间的深入讨论,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并最终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科学教师要想真正上好实验课,就应该引导学生科学地操作,使探究活动有效、有序,切实促进学生通过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二中
  (441214)
其他文献
去树林的时候,为了防止被虫子咬伤或者蜇伤,一定要穿上长袖上衣和长裤。树林里有的地方很危险,小朋友一定要跟大人一起去哦。
测试了退火态Ta—10W合金捧材从1000℃~2000℃的高温力学性能.室温下,Ta—10W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随着温度的升高.极限抗拉强度以较快的速度下降,而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一步步走进经济的核心层,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企业文化的竞
热电材料是能够使热能与电能直接相互转化的材料,它的出现为制造无污染、无机械运动、高效率的发电和制冷设备提供了广阔前景.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热电材料越来越受
随着认知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理论被用于教育研究和实践,具身认知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比如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环境、心智三者耦合的结果,心智根植于身体,身体根植于环境,心智、身体与环境互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微机室、走出校园,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新颖的考核手段,培养有个性特
采用熔盐焙烧法制得了不同掺杂浓度的Mn:MgAl2O4超细粉体,采用真空烧结法制得Mn:MgAl2O4透明陶瓷。通过紫外可见分光计、扫描电镜、荧光分光计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可望用于可见波段
金属薄层电化学沉积几乎包含非平衡态生长的所有形态,成为研究非平衡态聚集动力学的理想系统.在形态花样中,枝晶和分形是最典型的2种,国内外学者对其形成及转化机制进行了大量的
用DSC方法研究了聚联苯砜二甲酰十二碳二胺(PA12-S)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采用Jeziorny修正的Avrami方程和莫志深等提出的R-t法对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由Jeziorny法处理得到
采用传统电子陶瓷的制备方法,制备出掺杂0.3%(质量分数,下同)MnO2的(Pb1-xBax)Nb2O6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X=0时,形成三方钨青铜型固溶体,x=0.01~0.08时,均形成斜方钨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