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琐忆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的專业基础扎实吗?我的功底够深厚吗?我常常这么问自己,得出的答案则永远是否定的。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接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可不读的一些文学书籍的呢?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语文教师。父亲是中学教师,每到周末,他从城里的学校回到农村的家,带给我们的礼物就是五颜六色的粉笔,这已经足够让我们兄妹在小伙伴面前得意了。父亲教的是数学,他大概也从没意识到要培养我们阅读的兴趣,只是在每次放假后就布置我们学习下一年级的数学课程,让我们做数学作业,他批改。和我今天成为语文教师沾点边的是,他为我们订了《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这两种儿童读物便是童年时期我的精神营养。另一份精神养料则来自于邻居——一个略识汉字的大婶,她常有一些连环画,我便常缠着她借。后来,瘫痪在床的姨丈以出租连环画为业,我也就有了免费读那几百本连环画的机会。
  中学六年,我读过什么书呢?只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吧。
  琼瑶的《失火的天堂》写得实在悲惨!我是在《文汇报》上读连载的,每天下午课间就匆匆跑到图书室去看最新的一部分,直看到结束才罢休。为了向学姐们借书,我可以在她们宿舍的床架旁等上好久好久,而一拿到手便冲回家里,还要想方设法躲开父母的目光,抓紧时间读完再归还人家。一次借到琼瑶的《窗外》,学姐要我第二天就还。夜里在蚊帐里读到如痴如醉,父亲在对面房间看到我的灯还亮着,催我赶快睡觉。我口里答应着,却把阅读场所移到与卧室相连的厨房里,把厨房门关上,灯光透不出去,父亲就发现不了了。不过,厨房里的蚊子太多了,我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只手挥赶着蚊子,仍被小说吸引得欲罢不能,直看到凌晨两三点才罢。
  高中写周记,有一次因课文有《守财奴》节选,我在周记里把整篇小说梗概写了一遍,老师表扬我阅读面广。殊不知,我压根没读过,只是看过连环画。
  进了师专,知道将来得做语文老师了,在疯玩之余,也偶尔去去图书馆。印象最深的是借到《青春之歌》,我坐在宿舍高高的床架上看得热血沸腾。而后又读到杨沫的儿子老鬼写的《血色黄昏》,看到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老鬼一直在书中称杨沫“母亲”,因为我一直以为杨沫是男性作家。这就可以知道我是多么的无知了,一个文科学生,还不知道杨沫是女性。
  大概师专还没毕业的那一年寒假,我忘了是怎么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套书的了。放到现在,我想我未必啃得动这套书,而当时我却是很认真地讀,且做了些摘抄的。家里蒸年糕,要日夜不停火地蒸,我自告奋勇不睡觉,负责添柴火。坐在灶前,就着昏黄的灯光(那时候的灯真暗呀)和灶膛里的柴火,我读着这本有着极深意蕴的名著,走进除夕,迎来新的一年。
  师专毕业时,很得意的一件事是外国文学老师给了我这门课最高的分数。老师在我的留言本上写了一段话,其中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刻:“你看的书很多……”我知道,这就是因为刚刚结束的外国文学考试中,我对《安娜·卡列尼娜》作了一番评论,大概让他觉得我读了不少书吧。其实不过是碰巧我读过“这一本”书而已,就像我高中老师误以为我读过不少书,其实我只不过读过小人书而已。
  而后就稀里糊涂地站上了讲台,成了一名语文教师。因为成了一名语文教师,多多少少有意识地寻些书读。但没有人指点自己,好多年过去,也没什么阅读的具体思路,收获也很少。
  一直到三十几岁进修后,认识了一些老师和同学,思路才渐渐清晰起来,知道自己要补的课实在太多了。然而,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如今的我视力已日渐模糊,读书的兴趣也不得不让位于第一位的身体,今后的岁月里,也只能读一点是一点了。
其他文献
生于民国三年的容家姑娘菊妹,父亲是清朝举人,八岁时母亲辞世。菊妹幼时生活优渥,她颇具语言天赋,精通日文,略懂英文,在当地医院任护理长。  菊妹长得高挑标致,会妆扮,又雅好文艺,气质出众,追求者众多。通过他人的介绍,她嫁给了家境殷实、一表人才的黄家“松君”。黄家是当地的望族,家族产业颇多,田产也众多。菊妹深得公婆宠爱,是公公处理事务的得力助手。婚后,夫妻曾有一段恩爱的日子,但是,后来松君常常不在家,
期刊
引子:  网络文学的基本现状是,自身很活跃、很热闹,但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评价却很肤浅。由于缺少实实在在的阅读,社会整体对网络文学的关注还仅停留在“量”和“体”的外部和浅层。将“量”作为网络文学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暴露出了论者对文学的无知和对显性指标的崇拜。对于网络文学,我们既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入传统文学中,也不能将其粗暴地拒于文学之外,网络文学自身的价值、特色、写作规律,还应该植根于对网络文学作品阅读
期刊
奶奶住在小温泉巷4号。  我一直惊讶于这条小巷的生命力。在城市化、现代化的今天,它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样子,青色的砖墙上长满绿绿的苔藓,脚下石板缝里的小花轻轻摇曳。  不知什么原因,我总想住奶奶家。  大概是因为住奶奶家舒适吧,时光似乎在这里流得慢些。推开挂着铜环的木门,我总能看见忙忙碌碌的奶奶,有时是打理花草,有时是整理房间,见我来了,奶奶总是微微一笑。  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身上总是有一
期刊
最近,一款最初出现在国内各大旅游景点的豆芽花发卡,日渐在大街小巷风靡起来,尤其是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站周边,随处可见男女老少“头上长草”,甚至“长”出树叶、豆芽、蘑菇、苹果、樱桃来。  超萌神器“头上长草”,一夜之间星火燎原,刮起流行旋风。确实,这种塑料发卡戴在头上显得超级可爱,质软色艳的幼苗在乌黑的头发上摇曳生姿,确是别有一种风情。  但有不少网友对其含义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一夜流行起来的发饰,多
期刊
一  看多了鲜绿的双眼,在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大漠与戈壁。  对于自出生以来一直在江南水乡成长的我来说,河西走廊便是极西之地,是太阳的故乡与摇篮。  行走在河西走廊之上,三千年前洒在那些行来过往的僧人旅客身上的阳光,也同样慷慨地照在我身上,裸露在外的皮肤感受着这份烧灼的热情,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所在何处。  二  我顺着那条丝绸铺成的路,走到了敦煌。  敦煌这两个词一
期刊
点击  冯沅君是个女中豪杰,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读书时,就以豪放无畏而闻名。其文也如其人,沈从文曾赞其文风“雄强泼辣”。这篇散文大写意、远视角的写法无不与她的个性有关,因而显得大气。  一  十时改乘正太车西行,雨益大,雾益厚。凭窗望去,只见远山近村都隐入虚无的境界,依稀古代神话中所说的阆苑蓬岛。  这种迷离的景物,在自然的美中最称蕴藉,较之天朗气清时所见者,格外美妙。沿道多植杨柳,长条
期刊
在风中,白纸飘摇逝去,无力挣扎;蝴蝶抓紧枝桠,夹紧双翼,微弱地、渺小地、又不懈地抗争。在恶劣的环境中,这种微弱得不值一提的抗争却是生命存在、生命尊严的最高表现。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类区别于万物。那些有思想的人,在蒙昧的时代里凭一己之力抗争,带着蒙昧的人类走向了光明,他们就像风中的蝴蝶,暴力、压迫、白色恐怖与铁腕政治都不能使他们屈服。他们与落后斗争、与权贵斗争,即使一袭
期刊
提起罗玉凤这个名字,或许大家都不熟悉。但是一说凤姐,大家都耳熟能详。  凤姐原是一名收银员,就因“我要嫁给白马王子”而出名。她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都能被大家吐槽为“雷语”。网络上迅速骂声一片,同为网络红人的芙蓉姐姐也向凤姐道谢,说因为她所以大家不再骂自己了,两人也因此“掐架”。  但是我眼中的凤姐,那个被人骂得狗血淋头的罗玉凤,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般精明能干,字字珠玑。唯一不同的,只是长相罢了。
期刊
“甜甜,快点起床吃饭,每天早上不起,再不吃饭身体成什么了?我们每天在外面干活,你们在屋里能睡着啊?听到没有,快起!”  唉,又是一天。  每天早上都要被妈妈从被窝里唠叨起来。“起来没有!饭都凉了,什么时候你才能听话了……”这不,又开始了,无奈……起床吧!  吃过早饭,感觉好多了,我便对妈妈说出去玩会儿。没想到——“玩什么玩,有那时间还不如在家看会儿书,家里那么多对学习有益的课外书,你都看完了吗?你
期刊
引用就是写文章时,作者有意引用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引用有如下几种:  第一,较为常见的是引用诗句。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美化语言、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例:《引得春风度玉关》中首段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所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