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芜湖县稻曲病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shi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稻曲病是芜湖县水稻上穗期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发生程度较轻,范围较小。2014年是发生面积最大,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该文通过对2014年芜湖县稻曲病发生情况和重发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曲病;发生情况;流行因素;综合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1-78-02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Ustilagrnoidea virens(C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穗期病害,此病属于真菌类病害。稻曲病不但破坏病粒本身,而且使病粒附近的稻谷千粒重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降低。一般产量损失约3%~5%,重的可达50%~70%。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含有毒的物质C9H6O7,对人、畜、禽的健康也有不良影响。芜湖县地处长江南岸,一般年份发生程度较轻,范围较小。2014年是自2008年以来,发生面积最大,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现将2014年芜湖县稻曲病发生情况和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1 发生情况
  2014年芜湖县全县稻曲病发生面积为9 400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4.2%。单季杂交稻田发生稻曲病面积占55.7%,平均病穗率20.5%,平均病指为14.64;单季粳稻田发生面积占44.7%,平均病穗率为11.7%,平均病指为5.96。发生较严重的品种有:武育粳7号系列和丰两香优1号等两优系列。今年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稻曲病总体属重发流行年份。尽管加大了防治宣传力度,农户普遍防治达3次以上,但防治时天气持续阴雨,防效差。虽然挽回了大量损失,仍有少数农户损失严重。9月24、25日调查,具体发生情况见表1、表2。
  表1 2014年单季稻稻曲病发病情况
  [类型田\&生育期\&平均病穗率
  (%)\&幅度
  (%)\&平均病指
  (%)\&幅度
  (%)\&单季
  粳稻\&总体\&11.7\&0~46\&5.96\&0~30.8\&黄熟\&8.5\&1~12.5\&4.12\&0.2~8.4\&蜡熟\&7.5\&0~24.5\&2.24\&0~6.55\&乳熟\&20.8\&6~46\&12.85\&1.2~30.8\&单季
  杂交稻\&总体\&20.5\&0~59.6\&14.64\&0~41.6\&黄熟\&20.2\&0~59.6\&11.39\&0~37.87\&蜡熟\&20.6\&2~42\&17.08\&0.8~41.6\&]
  表2 2014年单双季稻稻曲病发生面积
  [稻作类型\&种植面积
  (hm2)\&发生面积(hm2)\&调查品种名称\&调查面积
  (hm2)\&发生面积
  (hm2)\&平均病穗率(%)\&平均
  病指\&最高病穗
  率(%)\&最高病指\&单杂\&6000\&3667\&丰两优香、两优766、6327
  新两优6号、淮优608\&23.3\&13\&20.5\&14.64\&59.6\&41.6\&单双粳稻\&11000\&5667\&武育粳7号、当育粳2号、
  宁粳2号、粳糥类\&30\&12\&7.19\&4.39\&46.0\&30.8\&皖稻920、武育粳20、9746、29、
  镇稻11、14、18\&8\&5\&13.38\&5.87\&34.0\&13.6\&双杂\&333.3\&66.7\&T优15、金优27\&1.3\&0.23\&2.10\&0.82\&3.3\&1.3\&]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稻曲病菌源充足 近年来,芜湖县水稻产区每年都有个别品种不同程度的发生稻曲病,由于往年发生较轻,极少对稻曲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导致稻曲病病菌在土壤或种子表面越冬,形成充足的菌源,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造成爆发式发病。
  2.2 品种抗性差 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粳、糯稻和籼稻亚种杂交后代发病较重,而籼稻发病较轻。芜湖县种植的水稻品种以两系优质杂交稻和单季粳稻为主,这些品种产量高,品质优,但对稻曲病的抗病性不高。之所以在之前栽培历史上,综合表现良好,是由于前几年发病条件不适宜,该品种没有明显发病,但是今年各种发病条件同时具备,导致上述品种系列的水稻发病较重。
  2.3 气候条件适宜 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适温、多雨、日照少有利发病。2014年芜湖县气象资料显示:8月1日至31日,雨日数为21d,平均气温为21.8~29.5℃,其中8月6日至20日,连续降雨15d;9月份降雨日为18d,其中9月1~13日,有10d降雨。这期间,大部分单季杂交稻和单季粳稻正值抽穗扬花期最易感病生育期,温度适宜,湿度较大,为稻曲病的厚垣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条件。这是2014年稻曲病重发的主要因素。
  2.4 施肥不科学 稻曲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密切相关,过多施用氮肥,尤其是过多施用穗肥的田块发病重。近年来随着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大,水稻的施肥量显著增高,但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钾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长期阴雨田间湿度大,植株过于嫩绿、密度过大,加重了病害发生。
  2.5 防治措施不当 由于本地稻曲病一直以来发生较轻,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因此,农民对稻曲病的防范意识较差。虽然有部分农民采取了农药防治,但是往往药剂不对路、有效成分不足、未抓住有效的防治适期,再加上今年水稻抽穗期恰逢连续阴雨天气,客观上没有晴好天气施药或施药后遇雨药效差,错过了抽穗前10~15d的最佳预防时机。
  3 防治对策
  3.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品种间稻曲病的发生程度差异明显,据大发生年份水稻稻曲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大面积种植的单一品种和抗病力弱的品种发生稻曲病较严重,由此可见,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3.2 做好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而后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3 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浸种8~10h,然后闷种12h,用清水冲洗后催芽。
  3.3 加强栽培管理 穗期施用氮肥过多,水稻抽穗后植株生长嫩绿,密度过大,容易导致植株抗病性下降。应减少穗肥的使用量,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后期湿润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4 化学防治 稻曲病的防治重在预防。要选用杀菌谱广,防效好的药剂,抓住破口前10~15d的关键时期施药。每667m2选用12.5%井冈·蜡芽菌100~150mL或75%肟菌·戊唑醇10~15g或25%咪鲜胺80~100mL。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1次。 (责编:吴祚云)
其他文献
摘 要:《果树栽培学》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艺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实践教学和适应现代果树产业发展的需求,该文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
该文介绍了安丘市构建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质量标准、检测监控、科技服务、查询追溯、多元化市场和诚信管理等
该文研究了不同药剂对水稻机插秧大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以6%苄嘧磺隆·丙草胺·噁草酮颗粒剂防除机插秧大田杂草的效果最佳,该药剂对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等
选取水体中广泛存在的四尾栅藻为代表,研究其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壬基酚胁迫的响应。实验设置3个暴露组(0.041、0.103、0.205mg·L^-1)和1个对照组(0mg·L^-1),测定了96
摘 要:2014年在濉溪县开展了夏玉米“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呈三元二次相关关系。濉溪县同等地力土壤推荐施肥量为N240kg/hm2,P2O590kg/hm2,K2O90kg/hm2。配方:(1)普通复合肥15-15-15,每667m2基施40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2kg。(2)控释(失)复合肥24-9-9,每667m2基施或定苗时追施65~70kg。  关键词:
为探讨施肥及栽培密度对春小麦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春小麦生产的适宜的密度与肥力,以优质强筋小麦龙麦33号和中筋小麦克旱2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肥力水平和3个密度水
为筛选出产量高、生育期适中、适合无为县种植的单晚粳稻新品种,2014年在无为县开展了单晚粳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常农粳8号、常农粳7号性状表现突出,稻曲病、稻瘟病发
摘 要:该文通过对祁山镇农经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开展培训和依法统计等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祁山镇;农经统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23-02  农经统计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现实农村经济情况的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这些经济现象
黔西南山洞资源丰富,有温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同时可规避自然灾害,但开发利用较少。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在黔西南州安龙县2个山洞开展了双孢蘑菇栽培和烤烟育苗试点,探索提高山
摘 要:为了验证噻呋酰胺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特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4d最高防效达69.85%,且持效期长;施药2次和1次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测产结果表明:噻呋酰胺防治对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其中防治2次的产量最高,达442.73kg/667m2,防治1次产量次之,为426.56kg/667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产25.44%和20.86%。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