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野菊花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晚饭时,妈妈见我在身上乱挠,皱着眉说:“我去配些硫磺膏来。”
  “我不要涂。”我一听,急得哭了起来。
  “哭什么?等皮肤烂了,就来不及了。”妈妈瞪眼。
  “先别配,我有个办法试试看。”奶奶咽下最后一口饭,掏出绣着菊花的手绢,给我擦去眼泪。
  “妈有办法?”妈妈轻轻一笑,“你没长那东西,是因为你没和别人打交道。”
  奶奶不吭声了。
  “那东西”,是被我们称为革佬的疥疮。这一年,从梅时到初冬,村里几乎所有的大人和小孩,都长了革佬。起初,手指间出现呈水泡样的痘痘,很快就长遍了全身,痒得坐不好,站不直,吃不香,睡不着,只好不停地挠,挠得皮肤发红、流血、溃烂,恨不得将长痘痘处的肉剜下来。一旦有人长了革佬,与其接触过的人,很快就会被传染。就像爹爹,被他的学生传染后,没过几天,除了奶奶,我们全家都长了那东西。
  以前,总以为革佬由脏所致,如果小孩一不小心沾了鸡屎,大人会高声叫骂:“脏东西,当心长革佬。”人一旦长了革佬,反而不声不响,千方百计不想被别人知道。这一年,刚开始人们还遮遮掩掩,有些人夏天还穿着长袖衬衫,到了现在,革佬好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相遇,常常这样高声打招呼:“你家革佬咋治的?”“听说某某没有长?”“这个古怪人。”
  没长革佬的人,令人奇怪。奶奶便是令人奇怪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妈妈说,好几次,人们正议论着什么,看见她,就停住了。
  许多人都涂着硫磺膏。他们的衣服上,渗出又黄又油的硫磺,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怪味,让人恶心得想吐。我看见过大头的妈妈撩起大头的衣服,用一把破刷子,蘸着那又黄又油的东西,往他身上乱涂,好像做鞋子打袼褙时往布里刷浆糊一样。为了不让妈妈给我涂那东西,我尽量不在她面前挠痒。
  奶奶默默地清理着厨房,身上飘出淡淡的香。这是只有奶奶才有的香。据说,奶奶从嫁来的那一天起,秋冬时,身上常伴着这种香。爹爹说,那是一种花香。
  我们熟悉的许多花,都不曾有这种香。到底是什么花,那是奶奶的秘密,她从来也不说。
  我们只知道,奶奶每次烧洗澡水都会放一种花进去。尽管关着门,但香味会钻出屋来,飘到外面。那些婆婆、婶婶们,闻到香味,就咧着嘴对我做怪脸,说:“阿波,你奶奶又要洗香澡啦,你怎么不去洗?”
  “你们才要洗澡。”我回顶一句,就逃走了,身后传来老母鸡般咯咯咯的笑声。想起妈妈在背后说奶奶“这么大年纪了,还要熏香”的话,我的脸红了起来。
  奶奶洗了澡,坐在家门口,颈后搭一块毛巾,用篦子缓缓地梳着她的灰白头发,从不理那些奇怪的目光。
  我的内心是期待奶奶有办法的。不管她用什么法子,只要不涂硫磺膏就行。
  第二天,奶奶一早出了门。过了晌午,她才挑着两只鼓囊囊的麻袋回来。原来奶奶到距家五里路的塔山上去了。奶奶从麻袋里倒出一大堆枝条,短的一尺左右,长的有我半人高,枝上开满了纽扣大的小花,金黄金黄,像满天的星星。
  凑近一闻,好香。奇怪,虽是第一次见到,但这香味却是那般熟悉。
  奶奶说:“它是一种野菊花,只长在塔山上。”
  “奶奶,你采那么多野菊花,水缸也养不过来呀。”
  “用它来治你的病,怎么样?”奶奶笑眯眯地说。
  奶奶捞一把枝条,将它们洗净,撅成一段一段,放进大铁锅里,加了水。灶膛的火熊熊燃烧,水滚了,满屋都是奇香。哎呀,那不是奶奶的香吗,却比奶奶的香更浓。我使劲吸着鼻子闻着。
  “让皮肤也吸吸吧。”奶奶说着,将一把高脚凳放在灶前,叫我坐上去,掀开锅盖,霎时,锅里升起雾腾腾的水汽,包裹了我的全身。
  “就这样,别下来。”奶奶说完,往锅里又掺了水,继续烧火。
  奶奶牵着我的手,在满山的野菊花中飞奔、捉迷藏,那独特的花香,让我全身舒坦。
  “阿波,熏得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奶奶将我抱进了澡桶中。褐色的湯水,不冷也不热。奶奶高卷袖管,满面通红,浑身是汗,她用葫芦瓢不停地从桶中舀起水,举起,淋在我的头上、颈上、背上,桶中溅起一朵朵水花,像大大小小跳着舞的野菊花。
  “奶奶,你也洗这种澡吧?”我第一次这样问她。
  “我五岁那年,你太姥姥就死了。我已经忘了她的模样,只记得她用野菊花泡水给我洗澡。”奶奶叹了一口气说。
  扑鼻的菊香就像一件看不见的纱衣,包裹着全身。不知不觉中,身体不痒了。我跳出浴桶,感觉全身滑爽。
  奶奶叮嘱我:“先别跟你妈说,等好了再告诉她。”
  吃晚饭时,妈妈吸了吸鼻子,疑惑地看着我说:“你身上怎么有你奶奶的香?”
  我笑着躲开了,与奶奶共守一个秘密,我窃喜着。
  奶奶一连给我洗了七天澡。第三天,那些痘痘就瘪了下去,新的痘痘不再生发。到了第七天,妈妈撩起我的衣服,惊喜地叫道:“哎呀,煞煞清爽梅兰芳。”
  从此以后,先是我们阊门,再是其他阊门,接着是整个村子,都飘起了野菊花香。大人们相遇,总会说:“这次全靠了阿菊婶。”“据说那是她娘家的祖传秘方。”
  阿菊,就是我的奶奶。
其他文献
林鸟振翅,山寺古钟,隐隐可闻。  山间小道蜿蜒。其中往来行者,皆步履轻盈,面带清风。  唯有二者,恍入异世,常引三两目光,七八私语。细瞧二者:一是半老徐娘,秀丽端庄;一是碧玉年华,白净可人,乃是一对主仆。观其面容,丝丝弱气中透着挥之不去的愁苦。  此处,诸位看官可称这女子为陈李氏,即是那宣平侯世子陈裕之妻。  少顷,路尽,门开。  寺中沙弥恭身立于门后,周身隐有寒意缭绕,竟是披露成衣,恐早于此静候
期刊
1  左白白只会一招:点人晕穴。  这是老爹左捕头教的。左捕头说,遇见“飞燕子”,点了对方穴道,可以逃走。左白白很不满,自己想抓“飞燕子”呢,还逃?  爹在雕一个小木人,眉眼很像左白白,准备当成左白白十三岁生日礼物,听了左白白的话,他呵呵笑了:“你?别让‘飞燕子’抓了。”  “飞燕子”偷盗富户和官府,临走,扔下一枚铜制飞燕子。大家不知他相貌,就称之为“飞燕子”。  县令让爹抓“飞燕子”,爹抓不住,
期刊
乾隆年间,在江东出了位大侠。此人姓马,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称马三侠。他早年去武当山拜白眉道长为师,学得了一身好功夫,又有一副侠义心肠,同情弱者不畏权势,遇见好人受欺负便会挺身而出拔刀相助。因此有人敬他,有人怕他,更有人恨他。马三侠明白,这些年来没少与人结怨,说不定哪天就会有人上门寻仇,因此也就格外小心。  单说这天上午,马府的门前来了个僧人。管家马兴以为是来化缘的,就拿了点散碎银两想把他打发走。这和
期刊
强子姐姐喜迁新居,他要送一份礼物。强子对朋友明华说:“客厅有半人高两个花瓶、一个鱼缸、两盆花,墙上挂着山水画镜子,古董架也摆得满满当当,买啥好呢?”  两个不怎么爱逛商场的男人,东走走,西转转,没选着中意的。  强子说:“要有新意,不落俗套。”这符合强子的性格,不循规蹈矩,爱别出心裁。  路过一家画廊,明华说:“进去看看?”  强子用审美的眼光看门楣上“香远画艺”几个美术大字,说:“我姐夫满脑子水
期刊
你要是不把十万块钱一分不少地还给我,我就跳河。而且是明天当着县上领导来村里检查工作时跳。张老三这话一出口,吓得村长倒退了一大步。要不是村文书扶了他一把,早退到土坎子下面去了。  你瞎说。你哪来的十万块钱?村长站稳了脚,真想给张老三一巴掌。  我當然有钱哟,十好几万呢,就藏在那砣大石头压着的家神牌位下面。要不,你怎么会组织那么多的人,偏等我走亲戚了,把大石头弄走了,还整烂我的家神牌。你不还给我,明天
期刊
陈家庄陈福林一辈子没有娶老婆,陪伴他的是一支枪。那枪擦得油亮油亮的。陈福林说,枪就是我的老婆。  陈福林天生秃顶,一毛不长,加之个头不高,这就让他的相貌不免带了几分猥琐。别看他其貌不扬,那双眼睛却精光四射,颇为犀利。林中再隐蔽的鸟,坡上再狡猾的兽,都逃不过陈福林的眼睛。作为一个好猎人,光眼力好,还不能算,你得有百发百中的模子。要说起这,陈福林也有一段佳话。  猎枪都是村里铁匠打制的,俗称土装,射程
期刊
大草原经过一场灾难性的干旱后,那么多的狮群和狮子只剩下了温克和斐迪这两只雄狮。这种自身难保的境况下,它们应该成为朋友,但是,它们曾经属于两个敌对王国,而且,它们又是各自王国里的王。所以,它们还是敌人。  曾经的王的身份,使它们失去了强悍的捕猎本领。也难怪,有成群结队妻妾的劳作,哪个王不是过着食来张口的生活?现在,它们想捕个猎物,难于上青天。更要命的是,它们依然怀抱“必先除对手而后快”的理想。温克捕
期刊
有才是只狗。  一只杂毛的流浪狗。  我遇见它的时候,它的一张尖嘴正埋在一个黄色的垃圾袋里找吃的。虽然我只看了它一眼并未停下脚步,可还是被它的狗眼发现了。有才望了我一眼,一蹿身就跟在了我身后,不紧不慢,保持着半步远的距离。我呵斥它:去!有才瞪起一对乌溜溜的大眼睛望向我,见我扭回头,又颠儿颠儿地跟在我身后。我回身在它屁股上踢了一脚,有才“嗷”的叫了一嗓子,咬着尾巴原地兜了好几个圈。等我回过身它又颠儿
期刊
清明的微风细雨,挟着芬芳的花香,在四周飘来荡去。妈妈从幢篮里拿出麻糍、黄酒、水果和几样小菜,摆在外公的墓前。最后,妈妈拿出一块铜钱大小的彩色玻璃,放在墓碑顶端的裂缝处,像一个小孩骑在大人的肩上。  妈妈说:“阿波,来拜拜外公,还有……你的阿姨。”  我睁大眼睛,看着妈妈。什么时候,墓里来了一位阿姨?  “阿波,妈妈给你讲讲阿姨的事吧,妈妈希望你能记住她。”  妈妈将玻璃拿下来,轻轻地放在手心。玻璃
期刊
魏九爷去世的那天,正是他八十八岁生日。  东间的大屋里,已闹嚷嚷地挤满了人,都是跑来帮忙的。这是魏家台村的大事,尤其是魏家台红白喜事组织成员们的一件大事。因为魏九爷虽不是什么村委村官,也不是大贤大儒,却是村里的公众人物——“大了”!  魏九爷的这个职称是方言,用文字还真的不好表达。大就读大,好办,但“了”字,要读“燎”。这个叫法,多少年多少代就这样传下来了,至于怎样解释,也没人去深究,姑且理解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