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经典文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in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文本中的经典篇目,需要阅读方能悟出其中的真谛,而一提起阅读课,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将上课上成了以老师的教为主的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思维受老师的影响,学生被动的接收读书的知识,学生的真思想真感情而代之以形式和技巧的训练。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没有主动思考的要求,更谈不上自己的情感体验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读、乐读,不致产生厌烦的情绪。
  如今,学生阅读时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发生成问题的能力逐渐弱化乃至消失。学生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导致阅读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老师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发问,多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有了兴趣,会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善于调动学生兴趣就得学会设置问题,一开始就要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兴趣了,“只爱书香不爱花”,深度阅读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品读《诗经》中的《静女》这首诗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歌。“诗中的女子送给男子什么礼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也被这一问题深深地吸引住了,进入深度阅读的思考。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也就明白了古诗中纯真的爱情。
  同样阅读《最后的长春藤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你喜欢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兴趣,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也体现了学生各自的心理特点,结合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从而做到了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引导学生说出心里话。之后从整体上深度把握文本,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小说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最后一片叶子》,你喜欢哪个题目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是深度阅读的思考,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此阅读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地深入阅读了,自然对经典的文化阅读会更进一步。
  二、在诵读中体悟文本蕴含的情感
  古老的文字中包涵的情感,更应该读出来。作为传统的经典文化更应该用情感去诵读,才能体悟出经典文化的魅力,达到深度阅读。
  1.要让学生敢于去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情感。每一篇经典的文章,都有一种张力,这是语言背后的韵味。而这一感觉就该让学生读出来。经典散文可以读,朱自清的《背影》,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等等这些经典的文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这需要我们老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的大声的读,默默的读,自习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
  小说更能诵读,小说的人物語言需要赏析人物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了。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富有情感的音响感染下,就可以更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如《荷花淀》一文,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第二部分四位妇女关于去探夫的一段对话,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情,我们可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情感,然后分角色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投入进去了。事实上我们只要让学生读就能在朗读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了一个透彻的体会。
  2.师生选取段落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提醒我们,别让经典的文字在学生的眼中看来是苍白无力的。为此,我总是选取师生共鸣的语段,规定时间段背诵,不在多而在让学生能都背诵,在背诵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
  教授诗歌和学生一起背诵,背诵《就是那一只蟋蟀》体悟蟋蟀的忧鸣,诵读《蜀道难》感悟李白的人生感慨。这些经典的诗歌,师生共同诵读最终达到背诵的要求。同时作为老师的我,经常在早读的时候一起背诵,让学生知道背诵的重要性。
  三、抓关键,细咀嚼,方能深度阅读
  阅读一定要抓住文本的精魂,让学生诵读,品味,想象,联想,与不老的文字背后那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对话。每一个文字,都是活的,有生命的,而且是独特的这需要在慢字上下功夫。
  1.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精读。课文的关键词句总是和课文主旨紧密相关,和人物的心理情感密切相连,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经典文化,是深度阅读的主要方法。在读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说结尾处写到林冲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学生在读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注意这一句,为此我让学生思考,林冲在这里为什么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哪个字让你体会到了林冲人物性格的变化?学生通过诵读抓住了“尽”这一关键词,体会出林冲将所有的希望都抛之脑后,不再有幻想,让他变得坚强,更进一步体现了这一人物,也恰恰体现“官逼民反”的这一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其精神。经典文化的阅读,不仅要读得细,更要读得深。深入文本主旨,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比如《氓》中,引导学生体悟这女子的情感变化。分析这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变化就能体悟出女子的心路历程。对男子的称呼由“子”“复关”“尔”等词语,这些词的变化,就是女子情感的变化,由对男子的依恋到伤心最后坚决的离开。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的变化,读出这种情感的变化,才能体会到经典文化的魅力。
  3.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思维火花。一篇文章,因为读者的阅历、价值观等不同,人们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在引领学生理解文章时,可以有意提出与常规思维相反的观点,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碰撞出智慧火花,从而实现深层次思考。
  例如教《祝福》时,可以提出“从一而终”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矛盾”,让学生思考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通过小组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舒心,让课堂慢下来师生共同欣赏经典文章的魅力。
  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古老的汉字符号。这些文本由精美的语言文字组成的美文,她自然如莲花般,清新、淡雅,静下心来去细细研读,方能见听那莲花盛开的声音。让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古人作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闻,可见,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而传诵至今,也说明了它的文学涵养和文字功底是非常高的。
  让我们放慢脚步,引领学生细嚼慢咽,品悟出传统文化的芳香。让我们的精神在阅读中得到愉悦,打通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在精读中实现古今的完美超越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文学作品袅娜盛开的声音,才能实现我们的“悦”读经典文化。
  高向明,山东日照莒县第四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针对在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穿煤层测定瓦斯压力出现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向孔内下长套管结合高压注浆技术处理钻孔,再用胶囊黏液封孔器封堵测压钻孔的工艺方法;介绍了测压钻孔施
海兴置县始于1965年,因其东部靠海,以“靠海而兴”而得名。为什么要设置海兴县?当时情况又是怎样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对海兴建县进行了一番探查。
法律是人类追求和谐、自由、平等、安全与人权保障的根本机制,是人类走向文明、发展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调节人们利益冲突的强制性杠杆.法律本身充满了智慧.(一)法律:人类走向
作文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过程。小学中低阶段写作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想象并探索思维表达的正确方法,锤炼驾驭语言的技能,养成阅读习惯,并以发表为鞭策,以“下水作文”为学生写作成长保驾护航。笔者在语文教学的生涯中,积极引导干预,努力克服中低段小学生写作困难的现状,扎实推行厚积薄发,希冀把学生领进一个广阔的天地,精心耕耘属于师生写作的土壤,播撒写作的种子。日常写作教学中,我做出如下尝试
消费行为是消费主体出于延续和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的能动行为,它是与人类的产生相伴而来,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
本文从音乐的分类特点谈起,探讨了我国流行歌曲的起源发展过程,并就其对我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从多个方面作了较具体的论述,对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一代伟人毛泽东人情味很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关心,经常对他们讲:“我对你们,比对我亲人还要亲,他们都有工作,各人都有各人的事,很少见面。你们天天和我在一起,我离不开你们。”工
目前,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共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解读,前人多数是从叙述者的选择方面来解读的,例如钱理群先生的《〈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文章
语文教学,尤其是涉及思想交锋的文言文,需要精心设计“学的活动”,让学生的行动、思维、情感真正参与文本内容的体会、研讨和融通,力求通过深度对话实现言文并重,实现文本价
(一)1945年8月9日,苏车兵分三路出击东北。当消息传到延安时,毛泽东为之一振。这时,我党的“七大”结束不久,可是毛泽东并不知道就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巨头已经把亚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