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原子钟的概念及发展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y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CPT原子钟的概念和应用,并简单分析了其结构原理,通过对国内外对CPT原子钟的研究情况来分析,对CPT原子钟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小型化和芯片化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CPT原子钟,原理,小型化,芯片化
  中图分类号:N04;TM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093-03
  The Co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PT Atomic Clock
  ZHAO Lingling CHEN You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CPT atomic clock, analyses the configuration and theory of CPT atomic clock.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gives the prospect of miniaturization and chipation on CPT atomic clock in the precondition of ensuring stability.
  Keywords: CPT , atomic clock, theory, miniaturization,chip
  收稿日期:2014-07-09
  作者简介:赵令令(1985—),女,河北安平人,从事光电技术领域的专利审查工作。通信方式:zhaolingling@sipo.gov.cn。
  原子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工具,在通信、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和科学计量测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体积庞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原子钟的微型化将对通信、电子、航空航天、国防等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在各种测量仪器中安装原子钟也将会使测量更加精确可靠。利用相干布局数囚禁原理得到的CPT原子钟为其微型化的实现带来了希望[1]。
  一 被动型CPT原子钟的概念
  CPT是英文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相干布局数囚禁,CPT原子钟也就称之为相干布局数囚禁原子钟。CPT原子钟是一种基于相干双色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产生CPT共振现象而实现的一种原子钟,基于CPT现象可以开发出两种不同的原子钟,即被动型CPT原子钟和主动型原子钟,前者的结构简单,是可以实现微型化的原子钟之一,后者结构复杂,但稳定度和准确度较高[2]。CPT原子钟的体积、功耗比目前的铷原子钟小得多,由于其功耗和体积上的明显优势而使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最小的CPT原子钟跟手表尺寸相近,采用纽扣电池供电,目前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水下导航、无人驾驶器等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CPT原子钟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主要由物理系统、光学系统、信号检测及电路伺服系统构成。物理系统主要由封装有缓冲气体和碱金属蒸汽的原子汽室(也叫原子蒸汽泡)、温度控制和磁屏蔽等构成,光学系统用来提供激励三能级原子跃迁的激光场,一般采用纵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简称VCSEL)实现,其中用于控制物理系统温度的温控系统是CPT原子钟的关键部件,将物理系统中原子蒸汽泡和VCSEL温度控制地越稳定,物理系统越稳定,进而原子钟工作性能越好,特别是将温度长期控制在尽量稳定的范围是获得被动型CPT原子钟中长期频率稳定度指标的重要条件,目前主要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控制。图1中原子样品为87Rb,包含有被动型CPT钟和主动型CPT钟两种配置。
  图1 CPT原子钟的基本构成
  图1中,相干光场由微波产生器对激光器的注入电流调制产生。原子钟工作时,由光电管(光电探测器)检测到的光信号经放大处理后,对微波产生器进行伺服控制,最后由该微波产生器及其频率链给出标准频率输出。工作于被动型模式时,不需要微波腔,原子谐振信号含于光信号中。
  工作于主动型模式时,相干光场的产生方法与工作于被动型模式时相同,但需要引入微波腔代替光电管检测,原子基态与相干光场频率差形成相应的交变磁场,使微波腔内产生振荡信号,该振荡信号即为原子标准频率信号,通过外差接收方法对微波产生器及其频率链进行伺服控制[3]。
  二 CPT原子钟的国外发展概况
  在国际上,自 1998 年以来,CPT 原子钟研究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2002 年,基于 Galieo(伽利略)计划,意大利国家电子研究所完成了主动型 CPT 原子钟实验装置的研究并获得了秒稳为 8×10-13、1000s 稳定度为 3×10-14的实验结果[4-5]。2002年,由美国查尔斯·斯塔克德雷伯(Charles Stark Draper)实验室、桑迪亚(Sandia)国家实验室和Symmetricom技术实现中心三家单位联合研制芯片级尺寸的原子钟,被称为 CSAC[6];美国的Kernco公司以及一些世界知名的其他公司出于商业目的,也在积极研究开发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和荧光—暗线技术的微型化原子钟,并在 2004 年对被动型 CPT 原子钟的商品照片进行了发布[7]。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基于CPT原理成功研制的小型 CPT 原子钟,其秒稳大约为 10-11,天稳大约为10-10;而其于 2004 年研制成功的芯片级 CPT 原子钟,内部原子蒸气泡的体积只有9.5mm3,功耗小于 75mW,秒级稳定度可达 2.4×10-10,天稳达 2×10-8[8]。哈佛大学和德国的波恩大学等都开展了被动型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钟实验研究[7-9]。并且为提高CPT原子钟的稳定度,法国巴黎天文台时间参考实验室正在进行冷原子被动型 Cs 原子 CPT 钟的研制[10]。   三 CPT原子钟的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目前主要集中于研制传统原子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开展了相干布局数囚禁冷原子钟的研究,2008年研制成功小型化样机,功耗为4.2W;北京大学研制成功CPT 微型原子钟物理部分和电路部分,并实现闭环锁定,达到秒稳10-10,1000 秒的稳定度为6×10-11;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CPT原子钟微型化研究。
  四 结 语
  从国内外研究概况可以看出,国内对微型化原子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偏重于CPT原子钟原理的研究阶段,并且从专利申请方面来看[11],也多是关于通过控制激光器和原子蒸汽泡的温度的稳定来提高CPT原子钟的稳定度的研究,涉及微型化还较少,因此,CPT原子钟实现芯片级并实现使用,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建,石雄,甘志银,等.被动型CPT原子钟光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2011,32 (12) :2814-2820.
  [2] 屈八一.CPT原子钟、星载钟及时频测控领域的新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3] 荆彦锋.CPT原子钟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D].山西:中北大学,2010.
  [4] Levi F, Micalizio S, Godone A,et al. Realization of a CPT Rb maser prototype for Galileo[J]. Frequency Control Symposium and PDA Exhibition Jointly with the 17th European Frequency and Time Forum.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IEEE.2003: 22-26.
  [5] Zanon T, Tr′emine S, Gu′erandel S,et al. Recent results on a pulsed CPT clock[J]. Frequency Control Symposium and Expos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IEEE.2005: 774-777.
  [6] Bloch M, Pascaru I,Stone C,et al. Subminiature rubidium frequency standard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J].Frequency Control Symposium,1993. 47th.,Proceedings of the 1993 IEEE International, IEEE.1993:164-177.
  [7] Gray H R, Whitley R M, Stroud Jr C R. Coherent trapping of atomic populations[J]. Optics Letters, 1978, 3(6): 218-220.
  [8] Lutwak R, Beverly. The chipscale atomic clockrecent development progress[J]. Frequency Control Symposium, 2009 Joint with the 22nd European Frequency and Time forum. IEEE International.IEEE.2009:573 -577.
  [9] Lukin M,Imamoglu.Controlling A.photons using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J].Nature,2001,413(6853):273-276.
  [10] 徐建.被动型相干布居数囚禁原子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 华中科技大学.一种被动型CPT原子钟的温控参数自整定方法及装置[P].中国,2012102260292.2013-12-25.
其他文献
摘 要:NFC技术是目前新兴的一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具有诸多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尤其是用于移动支付。文章旨在介绍NFC技术的概念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并指出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键词:NFC,移动支付,安全,主动模式,被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N04;TN92;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24-03  Researc
期刊
摘 要:电子鼻是一种实现仿生嗅觉的电子系统,其概念由1994年发表的关于电子鼻的综述性文章中正式提出,目前在食品工业、烟草行业、中药行业、医学行业、环境监测、军事等领域都开展了研究和应用,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点。文章介绍了电子鼻的相关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现状。  关键词:电子鼻,仿生嗅觉,气敏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N04;TP212;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
期刊
摘 要:声呐是水下目标观察和探测的重要手段,在对马航客机MH370的水下搜寻中,声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系统地介绍声呐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希望对业内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声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N04;O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29-03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S
期刊
摘 要:可穿戴技术是一种将智能终端整合于日常可穿戴配件上的新技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文章对可穿戴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指出可穿戴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可穿戴技术,柔性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人机交互  中图分类号:N04;TP3;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26-03  Wearable Technology
期刊
摘 要:介绍增强现实(AR)技术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分析增强现实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其在国内外的部分应用现状,并对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实配准  中图分类号:N04;TP3;TP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39-03  Concept and Prospect of Augmented Reality Tech
期刊
摘 要:空气倍增器是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戴森发明的一种无扇叶的电风扇,又名无扇叶风扇。由于独特的工作原理让其摆脱了风扇扇叶这个部件,掀起了风扇行业的革命。文章介绍了无扇叶风扇的相关概念、产生背景及工作原理。  关键词:空气倍增器,无扇叶风扇,空气增压,附壁效应  中图分类号:N04;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156-03  Air Multiplie
期刊
摘 要: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安防系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这种系统的攻击手段也层出不穷,活体检测是防止系统遭受攻击的主要手段。文章探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活体检测技术的概念含义、发展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识别,活体检测,安防系统  中图分类号:N04;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077-03  Concept and Pro
期刊
摘 要: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迫在眉睫,新农村新农业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成为时代主流,走上“充分应用现代化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生态高值农业道路”,从而与工业并驾齐驱。文章介绍生态高值农业的概念与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引起人们对生态高值农业的关注,为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动力。  关键词:生态
期刊
摘 要:三维面部识别是面部识别领域中一项识别率可靠的技术,已经在国内外一些敏感应用场所得到了推广使用。文章介绍了三维面部识别的发展、技术特点、难点与应用热点,最后对三维面部识别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三维, 面部识别  中图分类号:N04;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088-02  A New Technology:3D Facial Recogn
期刊
摘 要:国内外多种汽车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由以总线为通信网络的控制单元组成的,如何采用有效的手段对汽车内部网络总线在出厂前进行严格的测试是汽车电子生产厂商亟须解决的难题,文章介绍了现阶段的汽车总线网络测试系统的搭建技术。  关键词:汽车,总线,测试,CAN/LIN  中图分类号:N04;U46;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S1-0097-03  Introd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