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各国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各国主要政党都积极探索组织革新,组织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和探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一些国家主要政党的组织革新情况,了解和分析国外不同类型国家政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内在规律,总结其基本经验和有益启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科学有效地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带采的挑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全球化信息化政党组织发展趋势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8)03-0004-10
  
  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对各国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各国主要政党都积极探索组织革新,组织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和探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一些国家主要政党的组织革新情况,了解和分析国外不同类型国家政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内在规律,总结其基本经验和有益启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科学有效地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全球化信息化对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建设的冲击和影响
  
  全球化信息化对政党的组织建设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对政党的组织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造成政党的社会基础不稳定、党员数量锐减、党的组织不健全等一系列新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各个政党面临着推进组织变革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为政党的运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一) 全球化信息化对不同性质政党的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挑战有其共性的一面
  1. 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各主要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随之发生改变。全球化带来的重要后果之一是社会分层的日益复杂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新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规模逐渐缩小,而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分界模糊的各种新中间阶层迅速增加,社会结构由所谓“哑铃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变。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冲击了主流政党的选民基础。西方主要政党为了达到上台执政的目标,必须赢得日益庞大的中间阶层的支持。中间阶层是人数众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迥异,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的社会群体。政党社会基础的不稳定性,迫切要求各国政党淡化左右政治界限,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反映广大中间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由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阶级阶层关系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出现,并对其政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各主要政党的传统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受到挑战。在一个通讯和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党过去的那种层层叠叠的组织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不再适应党内民主和沟通、参与的需要。公众通过电视、因特网等多种渠道参与社会生活、感知政治,远比通过政党渠道更加直接和便捷,成为选民最主要的政治信息来源。在这一政党竞争的新平台上,政党成员人数多少不是决定性的,深谙媒体运作规律、成熟专业地制定媒体宣传战略成为政党取胜的必需条件。这就对过去严重依赖党员人数众多取胜的政党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涉足政治,在相当程度上侵蚀着政党的传统领地,冲击着政党的传统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3. 随着社会政治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国外大多数政党的组织机构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重要变化,就是社会政治多元化、公民的非意识形态化、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及个性化倾向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政治组织的选择呈现出超越阶级对抗、强调个人价值和个性化选择的新特点,政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许多社会精英远离政党和政治生活。特别是年轻人对政治冷淡的趋势尤其明显。首先,表现为民众对政党的忠诚度降低。对某一政党“从一而终”的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将选票投给其他政党候选人的党员。其次,党员人数不断减少,年龄构成明显老化。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党员人数占选民人数的比例为15%左右;到8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下降为10%左右;而到90年代末,这一比例继续下滑至5%左右。第三,党的组织机构涣散,专职人员大大减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不断弱化,不少政党正在演变成选举机器。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的政党也面临类似问题。
  4. 新社会运动、各种利益集团及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发展迅速,对政党组织造成了冲击。首先,以绿色生态运动、和平运动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取得了新中间阶层的广泛支持。新社会运动倡导去阶级化的“中性政治”,强烈冲击了传统政党政治。其次,欲借公共和外交政策求得自我实现的利益集团在数量、种类上大幅增加.独立性大为增强,它们不仅为候选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还动员选民支持其候选人,与政党形成了竞争。第三,大量涌现的“非政治党派”和非政府组织对传统政党组织的冲击加大,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并不关心旧的政治,没有执政、参政的政治主张,而主要关注其他形式的政治努力和具体事务,开展诸如女权、环境保护、地方主义、公民权利、反全球化、反欧盟等运动。它们逐渐取得公民信任,成为公民和政治体制之间的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作为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联系桥梁的政党组织的功能。此外,由于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跨国机构对国际和地区性重大事务的影响急剧上升,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传统政党的政治影响力也受到严重冲击。
  
  (二) 由于政党类别性质的不同,全球化信息化对不同政党组织的冲击和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 全球化信息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组织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全球化信息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实践经验中都找不到的新问题”,使党“面临着很多巨大的挑战,各种问题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并发生复杂变化”。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既有个球化时代全球社会变化与国内社会变化互动带米的挑战,也有网络化时代社会交往方式和思想意识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经济调整和革新,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冲击着党执政的经济基础;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影响着党执政的政治思想文化基础;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冲击着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收入分配拉大冲击着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2. 全球化信息化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 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全球化信息化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基础不断萎缩。目前,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人阶级加上农业劳动者,不到总人口的10%。如果共产党仍然只代表不到人口10%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很难发展壮大。二是领导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没有形成新老交替的正常机制,高层领导职位实行终身制,家长制、一言堂现象明显;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的领导人非正常频繁更换,领导核心缺乏凝聚力;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内部斗争激烈,组织分裂时有发生。三是党的代表性萎缩。党员人数持续减少,年轻党员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特别突出,职业结构过于单一。
  3. 全球化信息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主要执政党组织建设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政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党的社会基础既广泛又庞杂。党员成分比较复杂模糊,没有严格的入党条件,很难说政党具体代表哪个阶级、阶层,很多党都宣称自己是“全民党”、“群众党”。除少数党组织严明、管理规范外,许多政党内部都是派系林立、斗争尖锐,党的分化、分裂甚至重建和解体都非常频繁。二是权威主义和强人治党现象仍比较突出。尽管大部分政党努力实现民主治党,但某些政党由德高望重的人物或家族长期甚至终生掌握领导权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有的甚至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资源为自己的家族、亲信谋取各种私利,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4. 全球化信息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主要执政党组织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主要执政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它们的组织结构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党的组织动员、宣传和管理机制失调;党的政治形象降低,对支持群体的吸引力下降,党的政策对公众的影响力下滑,甚至出现党的信任危机;政党与选民和普通党员的联系日益松弛,转而依靠政府的力量和领导人个人的形象魅力,过去那种纲领比较完备、组织较为严密的政党组织形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这些政党能否调整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运作方式,以便更好地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
  
  二、 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建设的革新实践与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因应形势和环境发展变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创新组织运作机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对政党的组织建设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的对策不一,但其行动的大趋势基本相同,即适应环境变化,适时调整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媒介传播,以求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契机。
  1. 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努力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当前多数政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适当调整党的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大力吸纳各阶层新生力量和各方面精英分子,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寻求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为了顺应时代,争取民心,多数政党开始由“阶级党”向“全民党”或“人民党”转变。以保守党和自由党为代表的右翼政党继续巩固和扩大在中间阶层中的影响;以社会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更加注意从中间阶层中吸收党员,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出现了“政党选民基础的中间化”趋势;而共产党也对此作出反应,注意在中间阶层吸收党员,特别是允许一些中小企业主入党。发展中国家一些主要政党也适应时代变迁,并迎合各种不同利益需求的民众,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其政治支持基础。
  2. 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努力提升党的形象和吸引力。一些政党将自身改革称为“党的民主化”,凸显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西方政党认为,为了使党员结构能够反映社会组成,必须吸引足够的社会精英,整合游离于政党之外的政治资源,建立更为现代化的组织体系。一是更加分权,即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权利,提高上级组织的服务意识。二是更加民主,加强直接民主。比如德国社民党提出,由全体党员而不是党代会选举总理候选人;葡萄牙社会党主张,党员在信仰和思想上享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提出“不怕分歧的立场,只怕迁就的沉默”。三是更加多元化,设立专题支部,引进“项目党员制”,吸引更多的党员参与党内讨论和决策。四是更加开放,设置更多的论坛和对话平台,为社会精英参与党内工作铺设更多、更快捷的渠道。近年来,为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也顺应民主这一世界潮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表达大多数人的主张,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把民众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3. 革新党的组织结构,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外多数政党的演进趋势是走向分权,组织结构日益松散、开放,命令式、垂直式的运作模式日渐让位于引导式、扁平式的运作。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特别是在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一些政党大力提高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的开放性,以进一步扩大其生存的社会基础。有的对党组织生活采取开放式的做法,鼓励、允许群众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加强与群众、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及各种新社会运动的联系,借助因特网等手段,加强与党员、公民的对话和沟通,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 革新党的运作方式与组织制度,加强党与媒体的联系和互动。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日趋强烈,如何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已成为各国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西方政党处理与媒体关系的主要做法有:直接占有或间接控制新闻媒体;重视对媒体的公关,化解媒体对执政党的消极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重视更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法,改进宣传机制,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为培养“适应媒体社会发展的沟通能力”,国外左翼政党和媒体的关系经历了四个转变:一是由直接占有到间接影响;二是由被动到主动;三是由业余到专业化;四是由封闭到开放。在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与互动的过程中,甚至形成了“媒体政党”、“网络政党”等新型政党组织模式。利用各种媒体力量宣传政党理念,并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开始成为信息化背景下西方右翼政党扩大政治资源的战略之一。比如,在组织网络的规模上,国外右翼政党不如左翼政党大,但右翼政党主导与操控社会舆论,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也开始认识到媒体对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意义,逐步从控制媒体转向与媒体密切合作,加强宣传和信息沟通。
  
  (二) 由于政党类别性质不同,组织革新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不同。
  1.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着眼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组织建设重点是革新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
  (1)革新党的领导体制和中央领导机构,努力 完善集体领导制,提高领导效率。越共在党的领导体制和中央领导机构的革新上,以完善集体领导制、提高领导效率为着力点,将明确职责、整合组织与革新领导方式相结合。越共从2001年九大开始对党的领导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取消了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设立了中央书记处。1990年2月,古共召开中央特别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任务,决定大幅度精简中央、省委机构和人员,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古共四大的精神,中央实行机构改革,中央直属部委从原有的19个减少到10个,专职干部编制由原有的600多人减至186人。
  (2)革新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活动方式,不断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普遍重视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为了进一步搞好党内民主,越共提出既要“在党的组织、生活、活动中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对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完善,扩大其“民主”的内涵。近年来,越共完善和健全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中央委员会工作制、集体领导制、党内选举制、党务和信息公开制、质询制、干部交流制、基层民主制、权力监督制等党内民主制度。越共认为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人”,强调“党员有权决定党的工作”。古共一贯坚持集体领导原则,早在1991年,古共四大关于党章的决议就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就必须把高度自觉的纪律性与广泛的党内民主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内不允许搞宗派主义和派别活动的原则,提倡党内在讨论问题时畅所欲言,保证讨论和发表意见的充分自由。古共特别注意尊重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党的每项重大决策确定和实施前,首先在广大党员中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待意见统一后再对决策加以确定和实施。
  (3)重视培养接班人特别是高级领导人的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都认识到能否培养和推选出忠于党、忠于人民、德才兼备、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的领导人和掌舵人,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越共把干部工作看成“关键任务中的关键问题”,把建设主要干部队伍看成“关键问题的关键”,提出要选择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进入高层领导班子。2006年4月,越共十大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平均年龄与上届相比年轻了五岁。朝鲜党虽未能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实现领导班子正常的新老交替,但近年来对干部年轻化也有所重视。据《金正日选集》第15卷记述,金正日在2001年3月提出,“跟随领袖(金日成)一起工作的干部们现在年龄大了,应该培养后备干部来继承他们”,“要大胆地让年轻人开展工作”。古共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保障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经过多年努力,古共已经形成老中青结合的高级领导层。
  (4)重视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古共严把入党关。古共发展党员的原则是,既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保证质量,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在发展新党员时坚持劳动者代表大会推荐党员的制度,坚持党组织派人找发展对象谈话,并将他们的履历公布于众,配合内务部查阅档案等。古共每年发展党员人数有一定的控制,不搞突击,对党员比例过高的部门(如行政、旅游)作了一些限制,对不符合党员条件或违背党纪的党员适时进行了处理。据古巴有关部门介绍,2004年共清除党员1.3万,4.5万人受党内处分,550多名党员自动退党。越共认为,基层是人民革新和创新的发源地,是党和国家的路线、主张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党组织是党“掌握人民”的地方。在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方向上,越共高度重视在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偏远地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开始关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对待和利用媒体、如何引导媒体、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传达模式、如何实现党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公开化等新问题。越共就给予新闻媒体报道腐败事件较大的空间,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2.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组织革新主要是以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党的力量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党内民主机制,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创新党的组织活动方式,增强共产党的竞争力。
  (1)实行广泛而直接的民主。除叙利亚共产党以及希腊、葡萄牙、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共产党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外,许多共产党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多地强调党内民主、自由和多样化,以增加党的吸引力。
  (2)对党的性质作出新的阐释。为适应形势发展、巩固和扩大社会基础,多数共产党在宣称自己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同时,还表明代表国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性质。比如,葡共和希腊共在坚持自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同时,也强调自己是所有劳动者的先锋队。有些共产党放弃了“先锋队”的提法,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法共、意重建共等声称,自己不再是阶级性政党,而是群众性政党。法共还强调要重塑党的形象,改变旧有存在模式,成为自由开放的政党组织。
  (3)创新党的活动方式。许多共产党认为党的传统活动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主张实现党的活动方式现代化。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共产党每年举办党报节,以灵活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发动群众、发展组织、筹集经费。美共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现代通讯技术和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自觉更新党的宣传和活动方式,通过报纸、电台、因特网、电话专线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使党的力量获得新发展。俄罗斯共产党在七大上号召举全党之力做好发展新党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提出力争在全国所有居民点设立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宣传工作等。
  (4)对党员入党条件作了放宽的调整。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根据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实际以及建立群众政党的要求,在吸收新党员的过程中放宽了入党条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党章,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信仰、出身、职业、阶级等,都可以成为共产党员。美国共产党的新党章在党员入党条件上删去了入党申请者至少有两名表现良好的党员介绍,申请者所在地区俱乐部多数党员同意后才能人党的条款。新党章规定,党的任何一个成员、俱乐部、地区和全国性组织,都可以接受申请者的申请书,并且应该迅速地把申请书转交给申请者所在的俱乐部、地区组织。该俱乐部和地区组织应该迅速地就此开展讨论,并尽可能地安排一个或多个党员同申请者谈话。除非俱乐部和地区组织得知申请是假的,或者接受该申请者可能危害党的组织和党的目标,否则应该迅速通知申请者已经被接纳为党的成员,并且安排到一个俱乐部参加党的活动。美共新党章的规定放宽了入党条件,简化了入党的手续和程 序,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人入党。
  3.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主要执政党为了进一步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始放弃阶级政党特性,逐渐向“全民党”过渡,并十分注重发展社会精英和青年学生入党。
  (1)努力塑造“大众政党”的形象,寻求跨阶级支持。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就业结构中,知识型劳动者迅猛增加,由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就业队伍所构成的中产阶层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各国政党主要的选票来源。面对重新组合的社会基础,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及时调整自己所依靠的选民基础和成员构成,大力吸纳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的新生力量和精英入党,努力塑造大众政党的形象以寻求跨阶级支持。比如,马来西亚巫统为了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组建了“国民阵线”,先后吸收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等13个代表不同民族利益的党派加入执政党联盟,增强了以巫统为主导的“国民阵线”的利益代表性。印度国大党在保证原有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尽可能广泛地顾及中间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努力寻求不同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政党为了扩大社会基础,在向“全民党”过渡的同时,仍不忘强调政党的阶级性质。如土耳其工人党宣称自己是“土耳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坦桑尼亚革命党宣布自己是“农民和工人的政党”,印度国大党宣称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等等。
  (2)政党现代化进程加快。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民族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国内实行一党制,或者多党并存一党优先制,特别是在非洲,一党制更为普遍,持续的时间最长。就是在实行多党制比较普遍的拉丁美洲,在相当长时间内党的集权化倾向也比较明显,而且实行权威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丁美洲加快了民主化进程。80年代后期起,非洲大地也掀起了多党民主化浪潮。各国的一党制被多党制所取代,权威主义和集权制让位于民主自由化;党政合一变为党政分开。民族主义政党在政党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正在逐渐完善和走向法制化。比如,东亚、东南亚多数国家的政党政治正向成熟化迈进,政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些国家政治上普遍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政党竞争基本在有序和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非洲地区目前多党制已占主导地位,一些国家的政党政治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拉美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建立政党和实行政党政治最早的地区,已初步形成竞争性政党体制。但拉美政党的功能比发达国家要弱得多,一些国家政治家个人权力过大,民主制的运作并不顺利,政治生活时常处于不正常、不稳定状态。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党在顺应潮流扩大党内民主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民族特性,警惕西方的分化,致力于确保党的生存安全尤其是执政安全。
  (3)注重吸纳社会精英分子与青年学生入党。人才对一个政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执政党通过各种渠道在青年学生中宣传党的主张,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借此增强党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选拔干部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其目的是将社会中最优秀的年轻人网罗在本党内。每次大选后,该党都通过种种渠道,从全国各行业中挑选出200-300名具有潜能的候选人,然后通过笔试、一般性考察、面试、中执委考察、心理测试、中执委裁决等程序,遴选出合格的候选人。通过这种机制,人民行动党广泛吸纳精英,组成了一支无论是学识水平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很突出的干部队伍,为其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马来西亚巫统设有巫统青年团,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不断扩大巫统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主要政党的组织建设革新与实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主要政党面对挑战,求变图存。组织革新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党员构成方面,由相对封闭的、排他性的、只容许特定阶级或阶层加入,转变为相对开放的、包容性的、容许那些认同于其政策主张的各种人加入;在党内沟通方面,由党的干部严格依靠党内特有的组织渠道和传达方式自上而下地公布党的主张和要求,转变为党的最高领袖更多地依赖公共的和公开的传媒工具直接向普通党员发出号召;在党内民主方面,由过去金字塔式的集中型决策结构,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多线平行式的直接民主体制。
  (1)建设全方位开放的党。在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党努力拓展社会基础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求得他们的政治认同。一些社会党普遍放弃了作为工人政党的立场,争取成为代表大多数选民的全民党。英国工党提出“新工党”不仅要成为“人民的党”,也要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法国社会党制定了在被社会排斥者、平民阶层及中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上建设新型联盟的战略,即“多元左翼联盟”。德国社民党也强调必须得到多个社会群体的支持,组建“在社会和文化上更加复杂、多元化的公民联盟”。瑞典社民党表示要成为一个跨阶级与集团利益的多元化的“现代政党”。一些右翼政党也积极推动自身的组织体系向现代的“全民党”转变。比如,德国基民盟为树立“群众党的形象”,建立并支配着大量的外围组织,改变过去给人们留下来的纯粹的“干部党”和“精英党”的形象。日本自民党提出将自身从“议员党”发展成“国民政党”的目标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右翼因对左翼政党的理念和政策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使左、右的政治分野不再明晰。如德国基民盟和社会民主党、英国的保守党同工党、西班牙的人民党同工社党在政策主张中就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评论认为,许多国家的右翼政党同左翼政党都在“同一条街上做生意”。
  (2)实现组织沟通的信息化。西方主要政党普遍重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改善党的形象。现在许多政党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利用因特网作为党内沟通的“平台”,使党员能够在网上进行方便、快捷的大范围交流,许多信息的传递、沟通可以直接通过因特网,入党也可以在网上解决。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社民党提出要把党从“新闻报道的对象”变成“影响新闻报道的主体”,把拥有“适合媒体社会的交流能力”视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德国社民党前干事长马赫尼希曾提出要建立一个现代网络政党,目的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迅速获得和传递信息,通过计算机形成共同的参与网络。为此,该党启动了“红色电脑”和“红色手机”计划,争取使本党一万多个基层组织全部联人内部信息网,通过手机向党的各级领导人和大部分党员发布消息。法国社会党利用因特网创建了全国所有省和总支部能共享的“法国社会党网络”,以缩小党的中央机构与各省委、总支之间的距离。   目前,一些西方右翼政党开始尝试减少或者取消党的中间管理层次,压平组织机构,推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形式。比如,为了加强党员之间的联系,让普通党员更多地参与党的决策和管理,英国保守党计划创设全国党员基地,设立了“保守党论坛”,便于政党领袖与党员之间的联系沟通,提供党员参与讨论党内政策的机会和平台。1999年4月,保守党还设立了一个“保守党网络”,提供事件、信息和训练的社会和政治节目,鼓励年轻的职业人士进入保守党内。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对话”,密切党内领导与基层的关系,增强党员的参与意识,畅通党内言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加强了横向的联系、沟通与协作,使右翼政党的组织结构开始由“控制型”权力结构向部分的“参与型”权力结构转变,提高了组织运行效力。
  (3)增进党内活力。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党都以推进民主的手段增强党的活力和生命力,其主要做法有:一是不断加大党内直接选举的力度。党内主要领导人以及国家公职的候选人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比如,英国工党和德国社民党为吸引党员直接参与党的决策,对重大问题实行党内公决制。法国社会党在1997年的大选中,把党的第一书记由执行委员会选举改为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德国社民党也在酝酿由全体党员而不是党代会投票提名总理候选人。二是重申严肃党内组织纪律。西方主要政党从传统的不重视党内组织纪律性逐步转向强调党内秩序的重要性,以维持政党在政治活动中足够的政治行动能力。德国社民党提出,“纪律是民主的美德”,强调为制定正确的政策而进行讨论甚至争论是好事,但党内一旦作出决定,就必须坚决执行。英国工党扩充了领袖办公室的重大决策权,并将党内控制延伸到基层,加强对地方党组织的监督管理。英国保守党成立了“保守党管理委员会”,将原来各自为政的议会党团、中央党部和全国联合会合并起来,使保守党成为一个拥有一元化领导机构的统一的党。
  
  三、 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国外一些国家主要政党的组织革新在塑造自身形象、改善组织状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缓解全球化信息化给党的组织建设带来的被动局面。但在目前,这些政党还没有找准自身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新的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定位,它们的社会基础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它们的组织变革仍在进行之中。
  
  (一)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的组织实力得到加强。越、老、朝、古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员人数约740多万,是国外所有政党中党员人数占各国人口比例最大、组织力和战斗力最强的政党。四国执政党都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经过组织革新和调整,越共、老挝党在反腐败、党内民主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朝党、古共则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反美、反帝教育凝聚了党心、民心。越共、古共、老挝党通过吸收社会各阶层先进分子入党,并结合国情允许宗教人士入党,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此外,四党均注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动员、教育人民和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的限制,四国执政党的组织建设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有些党的组织和领导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个别国家党的领导人难以实现正常新老交替,党内不同程度存在领导人个人意志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现象等。
  
  (二) 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力量和影响总体下降。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约有140个,党员总人数约360万。在西欧地区,约有20个左右的共产党,法共的力量和影响最大,但近年来大选支持率下滑,法共总统候选人在2007年大选中得票率不足2%。北欧、北美各国仍有多个共产党组织,但党员多则几千、少则几百。日共是在发达国家中党员人数最多的共产党,现有党员40万左右。转轨国家的共产党影响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情况复杂。
  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状况堪忧。当前,许多党面临着两难选择,不改革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使党的社会支持日益减少,但调整的方向不明或过快过急,也将导致传统的社会基础丧失,甚至党的性质改变。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组织力量整体下降,但近期以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通过高举反资本主义全球化、反自由化的大旗,猛烈抨击损害普通民众利益的右翼经济社会政策,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赢得了本国中下阶层的信任和支持。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国外共产党不但可以借助反全球化运动和反自由主义运动的平台,继续拓展生存和活动空间,而且也将促进共产党与其他进步力量的合作与相互借重,为自身的发展壮大乃至实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积聚新的力量。
  
  (三) 发展中国家一些主要执政党的组织发展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主要是民族主义政党。各类民族主义政党在全世界数以千计.有重要影响的大约有400个,是当代世界政党群体中数量规模庞大、地域分布最为广泛的政党类型。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政党大都属于资产阶级政党范畴,拥有最为广泛庞杂的意识形态、最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最为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最为纷繁复杂的流派分支。也正因为如此,民族主义政党能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调整演进,历经世界政党政治风云变幻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发展中国家一些主要执政党的组织建设仍然困难重重、内耗严重。尽管如此,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加深,世界反全球化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和人民要求自主发展、联合自强的呼声日益增高,这为一些主要政党在凝聚民心、共同应对外来竞争和压力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发展中国家一些主要执政党本身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只要其政策主张思路正确、方法得当并符合国情,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主要执政党的组织力量总体下降,但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以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党为代表的中右翼政党和以社会党、工党和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中左翼政党轮流执政。中右翼政党在全世界大约有几千万党员,选民总数与中左翼政党大体相近,其中大约有100多个政党在各自的国家执政或参政,数量超过执政或参政的中左翼政党(有60多个中左翼政党在各国执政或参政)。
  以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为代表的大多数中左翼政党认识到了拥有坚强的组织和大批党员的重要性,没有把党员与普通选民混同起来,也没有放弃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建设,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力求扩大党员队伍,建立有活力的新型政党组织。
  对于中右翼政党来说,其组织建设有向“全方位党”模式过渡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全球化造成 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各政党必须放弃对过去那种相对狭隘的阶级基础的追求,面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招收党员,这必然导致党内思想的复杂化和党员对政党认同程度的下降,迫使政党减弱对组织的依赖程度,转而以候选人为中心。而在信息化条件下,“资金密集型”竞选正在取代依赖政党组织和党员的“人力密集型”竞选。因此,从选举的意义上说,单纯强调政党组织的完善程度和党员人数是没有用的,复杂的组织层级、为数众多而观点和利益各异的党员反而会在设计竞选策略方面束缚政党领导人的手脚。政党的竞选活动所需要的只是金钱,而金钱是能从利益集团和个人捐赠者那里获得的,而且要比建立完善的组织和招募大批党员容易得多、划算得多。所以,与其依靠各级政党组织发动大量党员来拉票,倒不如招募小规模的干部组织或者干脆在竞选时期雇用专家组织更有效率。尤其是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已经使政党获得了全新的竞争手段,在一个可以利用电视、民意测验以及诸如此类手段进行竞选的时代,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无论是在政治沟通还是在为政党提供活动经费方面都已变得不再重要,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和减少。“全方位党”的发展趋势明显削弱了党的传统功能和凝聚力,新的党建模式仍处于探索过程中。
  不过,对于许多西方政党采用淡化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削弱传统党组织的做法,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由于这些政党竭力争取的对象——中间阶层具有很强的异质性,面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任何政党要制定出一个既能够包容各种利益、愿望和要求,又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他政党的纲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果,选民的异质性决定了政党社会基础的脆弱性。中间阶层的选民不像属于特定阶级的选民那样对某个政党有强烈的依附性和忠诚度,随着中间阶层的扩大,政党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党候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因素对选民的影响增强了,在大选前的最后一刻才作出决定的选民人数日渐增加。这一状况表明,政党与选民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再稳定,政党已无法像过去那样拥有比例可观的、稳定的社会支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能否塑造各个社会集团稳定的政党认同、从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吸收党员,能否探索新的社会环境中、新的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政党组织形式,都关系西方政党的未来。
  
  四、 几点启示
  
  与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决定了我们党与其他参政党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组织建设同样面临着来自全球化信息化和党的自身发展要求等各方面的考验。“党要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党”。世界上不同类型政党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们党联系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化,以全球视野来审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紧紧跟上、自觉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和时代前进步伐,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趋同与保持自身特色的关系。为了争取中间阶层的认同和支持,一些主要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断向中间靠拢,纯粹的意识形态纷争逐步减弱,出现了“左派不左,右派不右”的趋同现象。尽管我们党与西方政党在社会基础、成员构成、指导思想和纲领以及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西方正常的趋同化现象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当前,少数国家仍然不遗余力地向全球推销自己的政党模式。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麻痹大意,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出发,正确认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创造性地把执政党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不断地赋予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绝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正确处理好政党趋同与保持自身特色的关系,切实认清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不同涵义和原则区别,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必须正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为契机,对中国在政治上施压、经济上制裁、文化上渗透,并公然支持境外和国内反共势力的颠覆活动,提高我们党应对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盘根错节和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确保我们党在各种考验和威胁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 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获得人们的广泛支持是政党执政的重要前提。在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政党能否在巩固原有阶级基础的同时,赢得新兴阶层和群体的支持,关系到这个政党的兴衰成败。为更好地迎接全面参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适应社会阶层结构剧烈变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关注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把各个社会阶层紧密地团结起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坚持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统一,持续不断地把新社会阶层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为党的肌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切实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壮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社会阶层变动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高度重视不同社会群体的现实利益需求,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 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和团结统一。发展党内民主,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提高政党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党和国外大多数执政党的性质不同,发展党内民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不同,但就如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改善党的形象、提高党的自身活力和内在动力而言,有其共通之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以开阔的眼界、思路和胸襟,正确把握日趋复杂多样的党内外民主诉求,不断探索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发展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和水平。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既保障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 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又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广大党员在贯彻民主制度、行使民主权利中提高素质,培育民主作风,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发扬民主和正确集中的关系,既防止和反对极端民主化,又防止和反对个人和少数人专断;要适应党员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实际需求,既加快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又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实际,不超越阶段。要把自上而下的带动和自下而上的促进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使党内民主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促进。
  
  (四) 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工作,掌握和影响青年。在一个国家,哪个党最能吸引人才,哪个党就能执政;在整个世界,哪个国家最能吸引人才,哪个国家就能更快发展。国外一些主要政党都十分重视吸纳和培养人才,把人才资源作为党的第一资源,通过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确保党在选举中的优势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要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对人才的凝聚力就是党的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战略研究和长远规划,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各领域人才建设的目标要求,使人才队伍结构、人才素质和能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逐步扭转我们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只有建立开放、竞争、择优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才能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党的队伍的壮大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要从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做好新时期的青年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使青年工作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发挥广大青年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五) 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党员质量。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党员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大都非常重视党员质量的提高。从越共和古共近期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看,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党组织建设的“质量”意识空前增强,特别注重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国外政党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做法启示我们:党的战斗力需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但主要还来源于其先进性。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应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首先要严把党员“入口”关。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要对入党动机、政治思想状况、学习和工作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综合性、多角度的考察、了解,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不搞批量生产。其次要畅通党员“出口”。对于违纪违法的党员要严肃查处,对于不合格的党员要及时清除出党,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广大党员参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党员的分布和党的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很大变化,这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把分布广泛的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每个党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 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手段。对政党而言,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媒体使执政党扩大了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另一方面,媒体也使民众相对于政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使政党的影响力下降。因此,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就成为执政党建设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目前,我们把网络技术运用于党建工作领域已经有了初步实践,但党建工作主页、独立网站的数量还不多,且功能单一,水平参差不齐,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统一推进实施的“网络党建”体系还没有形成。我们应当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迅捷、高效、新颖、生动的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文心]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了解伊犁河谷小麦的品质状况,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伊犁河谷5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Glu-A1、Glu-B1、Glu-D1位点上的等位变异分别为4、6、7种,各自位点的优势亚基分别是null、7 8、2 12,其频率分别是49.1%、43.9%、64.9%。在Glu-1位
【正】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比较文学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忽高忽低地发展着。固然至今这一学科的范围、方法和目的均未明确地肯定下来,它在各国文学论坛和学府中的存在,却是无
分析株洲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基本情况,指出各种应对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有效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早在2004年9月,镇江市京口区即申报立项了省级"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区域性推进有效教育的研究",把有
摘要 分析精养池塘水质管理中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性理化因子过低或过高的危害,总结水质恶化的简易判断方法,同时提出了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手段进行水质改良的方法。  关键词 精养池塘;水质管理;理化指标;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50-01  池塘精养快速发展,大量使用商品饲料,残饵碎屑和鱼类排泄物积累,
目的研究益生菌类药物联合蒙脱石散对小儿腹泻患者免疫指标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腹泻患儿11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2组:对照组(58
高等函授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函授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定期组织面授为辅。学生通过全国统一成人高考。取得南京财经大学学籍,修完规定课程并考核合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氮肥运筹对水稻生产干物质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铁粳7号的干物质重,在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在学校物质和硬件建设升级换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