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七)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似水流年,我们已走入岁月深处,那些血浓于水的亲情,早已融入生命,流淌在心脉之间,伴着我们一路前行,抚慰着生命的荒芜,是我们人生路上拼搏的动力,让我们每一次回眸时都能感受到脉脉温情。
  ——题记
  时值2015年新春,正月初六,早晨从梦里醒来,就觉得有一股很强的银光亮色透进玻璃窗。莫非昨夜的雪下了一夜吗?急匆匆打开窗户一望,一场铺天盖地的春雪完全装扮了整个世界,一幅满含诗情画意的雪景呈现在眼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旧冬新春以来落下的最厚的一场雪,从院子里石凳上的厚度看,足足有七寸厚,是多年来最有东北大雪韵味的一次降雪,这是天赐给早春、大地的一份丰厚的礼物。也给过春节的人们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惊喜!
  可是,一时我又为看不见路而发愁,正当我忧虑能不能在这仅有的一天时间里去故乡探亲而发愁时,太阳在东方的天边渐渐升起,把光芒撒向大地,给纯净的世界镶上了金边。儿子给车子装上防滑链,我和三妹带着孩子们于白雪皑皑的早晨出发了。
  那是自我12岁离开故土以来,几十年间第一次回日思夜想的故乡,大有游子归来的激动和感慨!
  一路上,我努力的记忆着故乡原来的样子,尤为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条古朴亲切、似母亲般包容滋养、孕育过我许多祈愿的——河流。那牵着我梦想的大木桥,儿时的那些小伙伴,还有遥远记忆里伴着父亲“劳动改造”的老黄牛……那些让人疼痛也想念的回不去的岁月。
  路上积雪很厚,车子走得慢,有足够的时间让我追忆旧日时光。可是,我怎么都找不到记忆里故乡原有的模样。 其实,我儿时记忆里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故乡在远去的岁月里脱胎换骨,就连父亲、叔父住过的老屋,曾任我游弋的四合院都不见了,仅存着的是那古老的木质大门套建筑。老院子的主人是叔父的二后人,叔父和二娘跟大后人住进了新宅,个头原本不大的叔父站在新宅的台阶上招呼我们进屋,说话抬足都显苍老,身体已明显伛偻,虽穿着厚重的新棉衣、棉裤,但看上去还是很瘦小,走路蹒跚,曾经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叔父绛紫色的脸上有许多岁月深刻的痕迹,那条条皱褶好像魏氏家族一波三折的往事。沟壑中流淌的是岁月的长河,一块块从绛紫色又冻得泛红的肤色一如夕阳的余晖。叔父一脸慈祥沧桑,见证着家族远去的光辉岁月,也记载着似水年华里亲人分离的斑驳印记,唯独不变的是叔父那始终如一慈祥的笑容。
  当第一眼见到叔父、二娘那苍老的面孔和身影时,我悲喜交加,岁月的利刃,无情地在叔父额头刻下一道道沧桑。他的脸上有饱经风霜的岁月,无意间,竟发现他有很多银丝。看着这样的叔父,一种凄凉暗暗地从我心头蔓延疯长,尤其看到叔父和二娘饱满沧桑的笑容,我的心掠过阵阵的疼痛,又喜极而泣。听到叔父说着和父亲一模一样熟悉的方言,我的心激动不已,那种感觉就是见到了失联已久的父亲般惊喜!有万分的激动,也有纯粹的心碎……拉着叔父的手好像找回了我想念的父亲,那种味道就是五味杂陈,我和三妹终是没有抑制住内心的悲痛,眼泪如决堤的海……把所有关于父亲去世的悲痛和想念都一吐为快,把压抑和沉闷已久悲腔的情绪借着浓浓的亲情倾泻出来,我和三妹哭的稀里哗啦……叔父和二娘把我们姐妹和孩子们招呼到刚刚盖起的新瓦房里,我给叔父诉说着几十年的乡情和相(乡)愁。那是最明显的一次感知时势的消亡与生命的悲哀。心里一直有一股悲痛和激动交织的激流在拍打着,我几乎完全是在與叔父说话的期间一直流着泪……
  “二大,我二姑还好吗?我想今天去看看她老人家,还有我三姑、四姑、五姑都去看看。”
  “你二姑86岁那年就过世了,已经三年都过了,因为你们都忙工作,路程又远,再说人已经死了,没必要给你们添麻烦,我也就没有通知你。你二姑在世没生养儿子,死了家里再没有我牵挂的人了,我再没去过,你也不用去了。”叔父说话的时候眼圈里有点红。
  听到二姑母早已去世,我一阵心痛难过……二姑母在父亲苦难深重的年月曾多次接济父亲,我记得二姑母一次次给父亲的是老人头的银元,如今我想替父亲为姑母做点什么,却再也见不到二姑母了!一种莫名的亏欠迫使我悲痛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树欲动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姑母是父亲的二姐,肤白个大,人雅致,印象中她常戴着一顶亮兰色的圆帽,一双眼睛就是山里人常说的“环铃”一样。二姑和父亲长得很像,姑姑们都说二姑是我祖母的化身,集王府女子的一身资质,二姑一生只生有两个女儿,记得因二姑夫中年失明,二姑母操劳一生,虽是商户人家的大掌柜,但晚年过得孤独清苦。
  那时候我上小学五年级,学校搞开门办学,常要到农户家地里帮忙掰包谷,到农人家中午去吃饭体验生活,我中午就去二姑母家吃饭,二姑母的茶饭相当好!我最喜欢吃二姑母做的手擀面,她说话的声音、面相和父亲一摸一样,只是二姑鼻孔的侧面有一颗大大的黑痣,所以我觉得二姑母最有亲切感。 二姑母每次见到我问的最多的话是,你大今儿干啥着呢?在我的泪眼里,恍惚中,我看到二姑母依然带着那顶兰颜色的大圆帽,还是那么大的个头,肤色白润好看……
  我再不敢向叔父打问其他的姑母可好?叔父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直说“你三姑母还健在,今年也85岁了,除了有高血压病,身体再没杂症,我早上给你三姑母打电话说了你要来的事,她一听高兴的很。”叔父也笑着给我说,我一边笑一边流泪的听着叔父给我说话,心里庆幸我的三姑母还活着,最主要是我还有机会见到我的劳苦功高的三姑母。
其他文献
只忽听宝玉在院子里嚷道:“凤姐姐,不用闹嘴了,咱们早些儿过去看他们放风筝罢。趁这会儿风色正好,过会子风息了就难放了。我已经吩咐把酒席摆在滴翠亭了。”钗、黛二人听了,便让众姊妹们都到滴翠亭去了。命奶妈子们抱了哥儿、姐儿们在前先行,众人随后。  出了怡红院,缓步而行,从蜂腰桥斜岔到滴翠亭来。但见亭子上的窗槅洞开,周围摆着二十盆兰花,清香扑鼻。南边一带空地,十分宽敞。两颗松树中间,设着一个秋千架子。亭子
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金碧辉煌的大门,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脚步;但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朴素的简陋的甚至是寒酸的柴门,该当如何?我们千里迢迢而来,带着对幸福的憧憬、热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带著汗水、伤痕和一路的风尘,沧桑还没有洗却,眼泪还没有揩干,沾满泥泞的双足拾级而上,凝望着绝非梦想中的幸福的柴门,滚烫的心会陡然间冷却吗?失望会笼罩全身吗?  我决不会收回叩门的手。岁月更迭,悲欢交织,命运的跌打,令我
我的家训见下文:  家训  修身立德立志成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  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奉献社会  我这48个字的家训,考虑了悬挂场所的制约、内容上要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用性及逻辑性的要求,以“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关键词,分三层次来安排的。  第一层的关键词是“修身”。  第一层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家庭成员如何成才的问题,即如
丝丝缕缕的风  梳理着我的头发  轻柔的细雨  裹住了我的全身  望着无边的沙帐  长叹卷起乌云  踏上下思念的河流  ……  记忆中  一生唠叨的母亲  一手拎着幸福  一手拎着艰辛  一生省吃俭用  年轻的母亲啊  情感写滿了您岁月的沧桑  穿过月光撒下的幔帐  仿佛又看到了妈妈慈祥的目光  为了把日子过好  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了许多年  一件新衣也舍不得穿  在惜惜相印的情感岁月里  品味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
“我始终坚信,所有列车的终点站,都是春天……”  ——题记  音乐声中,祝福声里,在我14岁的生日上,我单手握着一根红蜡烛,在忽闪忽闪的火焰中,回忆着这十四年的种种经历。  在这十四个人生阶梯上,在这十四个春夏秋冬里,我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凶狠,有的残酷,有的随和,有的刚直,有的痛苦……  地球,我们人类的世界,是圆形的物体,也是人世反复交替的载体,当我身边的人出现后,他们也就一次又一次地
这是一个极小的火车站,周围方圆几十公里就这么一个车站,即使你拿着放大镜在地图上去寻找也难以找到的一个小地方。平常的时间,小站非常的安静,只有到了火车停站的时候,来来往往的行人,上火车下火车人急促的脚步声,当地人做买卖的叫喊声顿时汇聚成了一阵阵繁华吵闹的交响乐,演奏几分钟后又归于平静。  他大学毕业后考进了这里火车站附近派出所,在那里做一名实习警察。到这里报到的第一天便急不可耐的询问这里工作的内容和
那天偶过花店,他察觉到我对黄玫瑰的喜爱,第二天便送了一束给我。  可不知怎的,我老想着花店橱窗里的那一朵,总觉得这一束不如那一朵清丽可人。  有一天,我俏皮地问他:“你真的爱我吗?”其实,只要他讲一个“爱” 字,我就满足了,可他不仅说“爱”,且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爱的理由,听着、听着,我心不在焉了......  无需要太多!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得到或听到许多的。一朵花,一片绿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对学校和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对指导教师尤甚。很显然,传统的学科教学思维并不适合用来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与农事有关的劳动实践是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便利又实用的课程资源。本学期笔者所在班级选择的是“农事”主题下的劳动实践活动“水稻的一生”。问题是:谁来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怎么指导?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兴趣呢?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打起
我的母親叫叶赛花,生于广东陆河书村乡,于1999年农历6月15日仙逝(那年我读高二),至今已22年,享年60岁,如果母亲还活着的话,今年82岁……  在我童年时,有一个奇特现象,我们家门口有条小河,居住地水滣排乡亲姓李(崇拜祭祀祖先),河对岸乡亲姓叶(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而我外公外婆家却崇拜祭祀祖先),小小的村子,几十户人家,竟然有一个李氏宗祠,还有一个天主教堂。  姓李和姓叶,有什么内在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