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风正学风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p_cryst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重研轻教”“过度行政化”“权责不对称”三个层面探讨了当前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异化”“僵化”“疏离化”问题,并结合当前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精神,从反对教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矛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群众路线 师生关系 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目前,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全国各高校深入开展,关于加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如何在高校内部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精神,如何将党风建设与高校教学工作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针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教育活动,而且更是一个深化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机遇。对此,笔者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为切入点,从以党风正学风的角度,针对当前存在于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正确处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指导意义。
  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类型特征与影响因素
  1.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
  多数学者着重从师生之间一般性的“教授与学习”关系入手,强调二者关系的建立主要基于完成教学培养与科研任务的共同目标。还有一些学者倾向于从作为个体间互动交往的心理过程入手,指出二者关系是以个体的价值判断为主导,并建立在更加细腻和深层的相互认知与情感交流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此外,诸如濮岚澜等学者运用“权力分析”的视角,揭示了存在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诸如“惩罚—强制”“奖赏—激励”等权力关系,强调导师对研究生的权力控制。[1]
  2.师生关系的类型特征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多样性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而影响其角色定位的因素则主要来源于校方既有的“正式规则”与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非正式规则”。其中,前者具有“封闭性”,导师被严格地规定为管理者、领导者、监督者;后者则具有“开放性”,导师设置的人性化因素更加突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会扮演引路人、长辈、朋友等角色。
  3.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导师在处理其与学生关系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培养方案、科研任务、科研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理工类学科领域中尤为明显。相比之下,学生在处理其与导师的关系中则显得更加被动,他们更倾向于遵循既有的“正式规则”,与导师在科研教学领域保持稳定的互动。然而,仍有一些学者关注到“非正式规则”的影响,导师个人的品性、好恶以及价值倾向在其处理师生关系中发挥着更为本质的作用,更多受到情感因素影响。
  总之,从现有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学界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讨论主要立足于关系本身,侧重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特征。然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中,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关系既不是一种纯粹的科研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而面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往往将正确处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问题片面地看作是道德问题,却忽视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制度功能以及其与高校思想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重科研轻教学风气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异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为了争夺相对稀缺的教育资源,各学校纷纷将工作重心从“提高教学质量”转向“狠抓科研实绩”。一时间,争名次、跑项目、拿课题、比经费的现象蔚然成风。学校为了激励教职工全面投入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与科研成果、水平、质量相挂钩的晋升与奖惩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科研中坚的导师纷纷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从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加速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导师们往往不顾研究生的发展需求,强行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科研计划中去,形成变相的“雇佣”关系,以完成课题项目的形式,为个人科研服务。在“重研轻教”的风气下,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被极大地扭曲,培养模式被准雇佣关系所代替,最终造成师生关系的异化。
  2.过度行政化趋势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疏离化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过度行政化是导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扭曲的主要根源。在行政力量主导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导师制”很难得到独立有效的运作。一方面,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多直接隶属于教务行政体系的管理范畴,与导师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另一方面,导师往往身兼行政与教学多重身份,使得其在不断扩大招生的现实下,很难完成对研究生的持续培养与有效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度行政化的趋势使得导师制缺乏有效运作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证,造成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疏离。
  3.权责不对称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僵化
  如前文所述,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既有“正式”的一面,也有“非正式”的一面。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一个不断培养和升华的过程,“非正式规则”往往更能凸显师生关系中人性化的一面,有助于推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然而,既有的“正式规则”确立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非常不对称的权责关系,使得导师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权和决定权,使得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陷入僵化,极大弱化了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以党风正学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以平衡“教”“研”关系为前提
  既要分清主次,突出导师的教学职能,做到因材施教,保障教学投入的“质”与“量”,又要相得益彰,寓教于研,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对研究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的双重提高。坚决反对以科研代替教学,反对教学“形式主义”。平衡导师年度考核中“教”“研”指标体系,引入研究生对导师教学工作的评估机制,加大教学质量在导师评估中的权重,形成对提高导师教学投入与水平的正向激励。
  2.以搭建沟通平台为契机
  过去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多为随机的点对点的单线关系,在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层面缺乏相应的平台建设。鉴于此,有必要强化导师与研究生层面上的学术组织、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建立成规模、成定制、成系统的“导师—研究生”交流制度。坚决反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官僚主义”的倾向,减少行政命令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过多干预,加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推动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横向的组织活动与学术交流。
  3.以明确师生间的权责界限为保证
  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导师制的改革步伐,严格规范导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行为,做到权责统一。一方面,坚决杜绝部分导师的“家长制”作风,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发展的定位;巩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与制约机制,充分保证学生个体培养与导师科研教学工作的契合与统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入学生对导师的考评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监督组织,以切实保障学生权益,协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4.调整研究生群体心理与思想状况
  相对于本科阶段,研究生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在缺乏相关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一旦与导师发生矛盾,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研究生思想指导和精神引领上的组织与业务优势,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与沟通渠道。一方面,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通过谈话会、“一对一”等交流活动积极倾听研究生的诉求与困惑,并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通过教师党组织与学生党组织的定期座谈交流,在党内形成更加活泼、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濮岚澜,赵伟.高校师生关系一般理论及应用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2).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党委隶属于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下设37个党支部,共有625名党员。201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学院团委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近5年,学院4次被评为学校“年终综合考评一等奖”、4次捧得学校最高奖“思源杯”,是学校年终考评获奖最多的学院。  成绩的取得,源于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自觉用学院事业发展的成效衡量和检验党组织
高等外语院校作为世界各种语言文化的交汇点,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历史重任。  全国外语院校协作组于1986年召开首届年会,迄今已经延续了27届,每所学校都会派出校领导以及校办、教务处、研究生院等部门领导参加,是全国外语院校最高层次的小型研讨会。  一年一度举行的会议与时俱进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为促进我国外语院校间信息交流、经验传播、理论研讨、创新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谭霈生教授最大的特点是自我批判意识非常强,永远不满足于自己。这是一种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胸怀和视野,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探索。这种精神贯穿于谭霈生戏剧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始终。和谭霈生一起生活,在戏剧理论和戏剧教育领域共同耕耘了几十年,我的最大感受是:他总是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从做学问,到他的兴趣爱好,一直到他对人、对生活的态度,他总是给你惊喜。他永远向着完美的方向改变,始终让你觉得他是一个‘新人’。”——
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是一个数量较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既有与其他类别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于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基本状况  
迎着2010年的曙光,改版后崭新的第一期《北京教育高教》与您见面了!她依托首都高等教育系统,凝聚着编者、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血。2010年,本刊将和首都高等教育一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新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回首过去的一年,首都高等教育系统战胜了规模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着“十一五”规划既定的方向,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北京教育高教》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分析、选用及设计能力。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是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机械工程工作的必备基础。传统的教学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通常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先讲授理论知识,最后以带式运输机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针对这一现状,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探索
闫拓时,1956年10月生于陕西省户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教授。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处长,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北京高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2006年12月起任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闫拓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独到的思考。先后在《北京教育》、《思想政治
梅汝鸿,男,193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196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1998年6月退休。  梅汝鸿教授在我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陈延熙教授(1914年~1990年)的指导下,创立了“植物微生态学”,开创了“益微”产业。他长期从事植物微生态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教学工作,并从事微生态制剂生产与应用、果树病害、图传病害等研发工作,培育组建了一个有朝气能战斗的团
张岱霞,女,1943年生,汉族,教授。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控制系计算机专业。曾任北京开放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成人教育协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会长,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研究会会长。2004年退休后继续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工作。  张岱霞教授在计算机科学、远程教育
北京邮电大学自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历代的建设者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以振兴民族信息通信事业为己任,培养出一批批无私奉献、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信息科技人才,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这一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北邮人不断开拓向前,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管、文、理相结合,在信息通信领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