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作文,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沉默,甚至畏难。作文长期以来困扰着学生们。“言之无物或有物不会言”是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指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做:
一、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原料”。正如宋代大诗人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清流离不开源头活水,好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要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倘若无心,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尽管每天所见所闻甚多也会犹如过眼云烟,任其聚散而无所获,写起作文来只会泛泛而谈。
如让学生写《秋天》,虽然题目所需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只是一般化: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草也黄了,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各种动植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学生写的文章就能抓住秋天丰收、喜气的特征,也就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又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卖菜老农的形象,笔者就带领学生走向菜市场,让学生观察卖菜老农的外貌、神态、动作之后,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卖菜爷爷的古铜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动着花白的胡须,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喊起菜价来声音如洪钟一样响亮,两只手拿菜提秤利落准确,围着菜车走来走去,两只脚好像要踏破地皮似的有力。由于学生深入生活中,进行实地观察,感受人物,因此,人物的描写真实、具体、生动。
叙事一类的文章,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如:写一次劳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临劳动情境,仔细观察了劳动场面、典型人事及自己在劳动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等,故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内容充实。
二、博览群书,积累素材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但写起作文来,仍会感到有话说不出来,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在训练学生注意生活积累的同时,也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积累训练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记成诵。每天晨读的时间,学生轮流背一首小诗或一个优美的小片段,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背一句名言或一句谚语,甚至一句歇后语都行,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资源也有限,为了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材料,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同学们踊跃参与,兴趣很浓,都纷纷把自己喜爱的书捐到了“图书角”。而且孩子们好奇心很强,都想尽早看到别的同学书里有什么内容。这样一来,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另外,笔者还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而且把课外阅读适宜读的书介绍给大家,并启发他们把课外阅读的知识应用到习作中来。适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坚持练笔,积累素材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积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提高习作能力,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平时的练笔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做摘抄式练笔。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可以随时做摘抄。比如,摘抄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也可以是大街上的一句廣告语或行路人说的一句有意思的话。
其次,指导学生做记叙事练笔,记录一天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景和物。内容可多可少,但感情一定要真挚。
再次,还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捕捉自己的体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每天记录下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连句成篇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四、简短批语,激发兴趣
批语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期望、鼓励,是真情的流露,是对学生心灵的碰撞和滋润。学生对老师每次的批语都如获至宝,期待着早早发下来。学生对批语这般如饥似渴,更要求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简短的批语,寄予更多难得的厚爱。这样,学生怎么会不去观察、积累、追求更加完美的境界呢?这恰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了情境,打开了思路,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自然就解决了“言之无物或有物不会言”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原料”。正如宋代大诗人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清流离不开源头活水,好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要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倘若无心,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尽管每天所见所闻甚多也会犹如过眼云烟,任其聚散而无所获,写起作文来只会泛泛而谈。
如让学生写《秋天》,虽然题目所需的素材是学生熟悉的,但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只是一般化: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草也黄了,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各种动植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学生写的文章就能抓住秋天丰收、喜气的特征,也就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又如:为了让学生写好卖菜老农的形象,笔者就带领学生走向菜市场,让学生观察卖菜老农的外貌、神态、动作之后,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卖菜爷爷的古铜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动着花白的胡须,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喊起菜价来声音如洪钟一样响亮,两只手拿菜提秤利落准确,围着菜车走来走去,两只脚好像要踏破地皮似的有力。由于学生深入生活中,进行实地观察,感受人物,因此,人物的描写真实、具体、生动。
叙事一类的文章,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如:写一次劳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临劳动情境,仔细观察了劳动场面、典型人事及自己在劳动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等,故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内容充实。
二、博览群书,积累素材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但写起作文来,仍会感到有话说不出来,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在训练学生注意生活积累的同时,也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积累训练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记成诵。每天晨读的时间,学生轮流背一首小诗或一个优美的小片段,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背一句名言或一句谚语,甚至一句歇后语都行,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资源也有限,为了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材料,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同学们踊跃参与,兴趣很浓,都纷纷把自己喜爱的书捐到了“图书角”。而且孩子们好奇心很强,都想尽早看到别的同学书里有什么内容。这样一来,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另外,笔者还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而且把课外阅读适宜读的书介绍给大家,并启发他们把课外阅读的知识应用到习作中来。适量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三、坚持练笔,积累素材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积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提高习作能力,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平时的练笔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做摘抄式练笔。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可以随时做摘抄。比如,摘抄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也可以是大街上的一句廣告语或行路人说的一句有意思的话。
其次,指导学生做记叙事练笔,记录一天中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景和物。内容可多可少,但感情一定要真挚。
再次,还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捕捉自己的体验,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每天记录下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连句成篇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四、简短批语,激发兴趣
批语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期望、鼓励,是真情的流露,是对学生心灵的碰撞和滋润。学生对老师每次的批语都如获至宝,期待着早早发下来。学生对批语这般如饥似渴,更要求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简短的批语,寄予更多难得的厚爱。这样,学生怎么会不去观察、积累、追求更加完美的境界呢?这恰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了情境,打开了思路,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自然就解决了“言之无物或有物不会言”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