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科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再加上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便加大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难度,这时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便成了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为融合自制教具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提供了一些方法,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自制教具;初中物理;融合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中所具有的理论知识或是只一味地利用学校实验室所提供的教具来进行实验,而忽略物理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则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学会利用自制教具来改变旧式的物理教学,以新式的自制教具和初中物理课堂相融合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在实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归纳,进而增强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1.从教学内容出发,确定所需教具
教具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困难为容易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自制教具进行恰当引入会简化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自制教具的引入,将是初中物理教师优化教学的良好机遇,此时初中物理教师应将其充分利用到物理教学中。想要充分利用自制教具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所需教具,而教具的确定,需要教师提前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目标进行相应的阐述,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本中原有的实验,找出课本中所用到的物理模型,进而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得出学习本课内容所需的教具。
例如,在讲解“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只单纯的告诉学生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学生只知道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而不能深入理解此内容,这时为了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便可以依据单摆中的教具弹簧振子,让学生思考是否同样可以用自制教具来研究此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研究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所需教具,最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此实验所需教具。在以自制教具为中间物的实验中,实验现象变得简单可观,能使学生对能量之间的转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两个实验的学习中,深深体会到教具的作用,使学生感到满足,也因此拓宽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从日常生活出发,寻找所需材料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物理學科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学生要懂得利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来帮助其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有以生活为途径进行学习,学成之后,懂得举一反三,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学好了知识,这也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始终应坚持的原则。因此,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应根据与教师共同探讨出的教具,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出制作自制教具所需的物品,充分实施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学习途径。这种途径一方面,使生活中的闲置物品及废旧物品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了解得更透彻,学习得更深入。
例如,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的实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脱离学校实验室所提供的材料,只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实验过程、实验目的,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出一个贴合实际的教具,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所有的课本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发现、乐于操作,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实践机会,便可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制教具所需的材料搜集,采用例如塑料瓶和牙签等一些生活常见物为材料,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素材的搜集,可以让一些困难的物理问题简单化,更易于初中生接受,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进而增加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轻松。
3.从教师本身出发,落实引导为主
落实引导为主,首先需要教师使书本上的知识通俗易懂化,让学生从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兴趣,使学生渐渐能够自主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其次要在教学生学习课本固有知识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本学习方面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思路给出相应提示,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正问题。在教具制作过程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偏向、对不同事物的爱好程度及对事物学习的态度有充分的了解,充分掌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功的时候,课本上便有一个“探究内能对外做功”的实验,在教师演示这个实验的时候,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并不是很明显,只有极少数同学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时观察不到实验现象的同学就会有强烈的改进实验的欲望,此时便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像“如何才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观”“怎样才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物品的性质,以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分享自己的改进措施,与同学教师分享,再由教师对学生的措施加以分析,最终制作出可行的改进方法。通过教师的这种引导可以锻炼学生的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学生自身出发,做到积极参与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学生的物理基础即为零,要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需要学生保持一颗热爱探讨、乐于学习、勤于实践的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行,并将这种信念化为行动中去;此外,学生要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紧紧跟随老师的教书步伐,做到不落后、不掉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和吸收,适当的给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自己能够在思考中进步;在一些需要现实操作的物理实验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所需材料的收集中和所需教具的制作中,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实验中,课本上的阐述是由于液体对处于液体中的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而产生了浮力,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们所了解的是木块不会一直浸没在水中,而是会浮在液体的表面,但如果木块的底面与容器的底面直接接触,其二者中间不存在水,木块到底还会不会浮到水的表面上呢?这时如果只靠教师从自身输出结论告诉学生会浮在表面或者是会沉在水底,学生一定也无法深信不疑,通过教师的这种机械输出,不但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也会影响学生在之后的时间里的对物理部分的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与同学教师共同进行实验来探讨实验结论,直到探索出正确结论为止,这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精神。除此之外,学生还应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课堂,以求改变旧式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从而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课堂。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改革,学生学习的途径一定会继续多样化、简单化、通俗化。无论如何变化,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都要保持一颗热爱、敢于尝试的心,要在理论中实践,在尝试中学习,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上进、活力满满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国家增加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马黎明.自制教具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4):67-68.
[2]施美娜,陈连松.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67):175.
[3]郝永福.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3):57-58.
【关键词】自制教具;初中物理;融合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注重讲解教材中所具有的理论知识或是只一味地利用学校实验室所提供的教具来进行实验,而忽略物理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则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学会利用自制教具来改变旧式的物理教学,以新式的自制教具和初中物理课堂相融合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在实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归纳,进而增强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1.从教学内容出发,确定所需教具
教具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困难为容易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自制教具进行恰当引入会简化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自制教具的引入,将是初中物理教师优化教学的良好机遇,此时初中物理教师应将其充分利用到物理教学中。想要充分利用自制教具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所需教具,而教具的确定,需要教师提前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目标进行相应的阐述,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本中原有的实验,找出课本中所用到的物理模型,进而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得出学习本课内容所需的教具。
例如,在讲解“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只单纯的告诉学生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学生只知道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而不能深入理解此内容,这时为了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便可以依据单摆中的教具弹簧振子,让学生思考是否同样可以用自制教具来研究此问题,进而让学生思考研究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所需教具,最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此实验所需教具。在以自制教具为中间物的实验中,实验现象变得简单可观,能使学生对能量之间的转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两个实验的学习中,深深体会到教具的作用,使学生感到满足,也因此拓宽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从日常生活出发,寻找所需材料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物理學科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学生要懂得利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来帮助其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有以生活为途径进行学习,学成之后,懂得举一反三,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学好了知识,这也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始终应坚持的原则。因此,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应根据与教师共同探讨出的教具,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出制作自制教具所需的物品,充分实施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学习途径。这种途径一方面,使生活中的闲置物品及废旧物品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了解得更透彻,学习得更深入。
例如,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的实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脱离学校实验室所提供的材料,只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实验过程、实验目的,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出一个贴合实际的教具,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所有的课本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发现、乐于操作,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条件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实践机会,便可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制教具所需的材料搜集,采用例如塑料瓶和牙签等一些生活常见物为材料,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素材的搜集,可以让一些困难的物理问题简单化,更易于初中生接受,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进而增加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轻松。
3.从教师本身出发,落实引导为主
落实引导为主,首先需要教师使书本上的知识通俗易懂化,让学生从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兴趣,使学生渐渐能够自主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其次要在教学生学习课本固有知识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本学习方面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思路给出相应提示,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正问题。在教具制作过程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偏向、对不同事物的爱好程度及对事物学习的态度有充分的了解,充分掌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功的时候,课本上便有一个“探究内能对外做功”的实验,在教师演示这个实验的时候,所得到的实验现象并不是很明显,只有极少数同学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时观察不到实验现象的同学就会有强烈的改进实验的欲望,此时便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像“如何才能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观”“怎样才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物品的性质,以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分享自己的改进措施,与同学教师分享,再由教师对学生的措施加以分析,最终制作出可行的改进方法。通过教师的这种引导可以锻炼学生的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学生自身出发,做到积极参与
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学生的物理基础即为零,要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需要学生保持一颗热爱探讨、乐于学习、勤于实践的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行,并将这种信念化为行动中去;此外,学生要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紧紧跟随老师的教书步伐,做到不落后、不掉队,积极主动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和吸收,适当的给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自己能够在思考中进步;在一些需要现实操作的物理实验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所需材料的收集中和所需教具的制作中,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实验中,课本上的阐述是由于液体对处于液体中的物体的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而产生了浮力,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生们所了解的是木块不会一直浸没在水中,而是会浮在液体的表面,但如果木块的底面与容器的底面直接接触,其二者中间不存在水,木块到底还会不会浮到水的表面上呢?这时如果只靠教师从自身输出结论告诉学生会浮在表面或者是会沉在水底,学生一定也无法深信不疑,通过教师的这种机械输出,不但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也会影响学生在之后的时间里的对物理部分的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与同学教师共同进行实验来探讨实验结论,直到探索出正确结论为止,这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精神。除此之外,学生还应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课堂,以求改变旧式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从而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课堂。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改革,学生学习的途径一定会继续多样化、简单化、通俗化。无论如何变化,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都要保持一颗热爱、敢于尝试的心,要在理论中实践,在尝试中学习,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上进、活力满满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国家增加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马黎明.自制教具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4):67-68.
[2]施美娜,陈连松.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67):175.
[3]郝永福.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