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向来以为,语文学习的最佳手段,不在于传授,而在于熏陶。
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讲到过师徒相授的动人场面:面对学养深厚的老师,学生只须坐在老师面前,彼此不发一言,学生静静地从老师的言行中去体悟为人治学的道理。这种不言之教,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可以看做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禅宗推崇顿悟,因为深奥的体悟来自灵魂最深处,言语都不便于表达,故刘禹锡云:“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六祖慧能之所以接过袈裟,就是源于他超人的悟性。他虽然大字不识,仅为一烧火僧,但心境空明,直抵佛性,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了他。庄子借轮扁之口说,圣人之言皆糟粕,言语出口则言语已死,思想的内核突破了语言层面。这样说来似乎有点玄,难道语文的学习也像释道哲学这般吗?当然,没有必要把语文学习看得玄奥高深,但事虽不同,理却同,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百年以来,人们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出现前所未有的探究热情,在中西互融的开阔的视野下,对语文学科规律的研究取得了更为深入的进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语文教育的低效状态依然持续,语文教育方面长期存留的很多症结仍然存留着,特别是越来越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多与语文自身的规律背道而驰,对语文教育构成极大的伤害,这种状态加重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很多有志者期望语文教育能迎来新的转机。
如何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如何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我以为必须尊重语文自身的规律,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语文教育应在熏陶渐染上做文章,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功能。庄子有云:“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学好语文,关键不在于方法技能的传授,虽然方法自有方法的存在价值,关键在于我们能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我们能带给受教育者什么样的心灵感染。如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是最适合自学的,这就是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常置教师或学校教育于尴尬境地的原因。那个听课很专心、学习很卖力的同学不一定能把语文学习好;那个上课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心不在焉却能在课后大量读书的人,语文素质却高人一筹。语文的功夫无穷尽,课堂的传授太有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环境的创设。环境对人的影响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或煦暖或滋润着心灵。在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中,任何人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有的人还会来一个脱胎换骨。
审视我们周围的实际,可以说急功近利是影响语文环境创设的最大障碍。语文教育者不可能是魔术师。要知道,语文学科是最最速成不得的,它与急功近利几乎是天生的冤家。营养学家认为,一般说来,在田野里生长周期长的食物营养价值总会更高些,为什么?说穿了,不为别的,就是阳光是不可省却的。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保持一个从容的心态,维护一个合理的过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我不相信语文教育会没有成效。有些人为了获取分数,突击完成,加班加点,即使有一点暂得之利,过后也会很快地被证明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毫无作用。还有的做法更趋恶劣,近似于杀鸡取卵,只要一时的分数,学生兴趣的破坏、学习过程的荒谬,似乎都不关自己的事。朝深里说,这有违职业道德。教师不是马路警察,不能只管一段,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热情,这很重要。为了区区分数,把语文榨干汁水,把语文五马分尸,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降至冰点,这样的事情不是已经很普遍了吗?急功近利,真是害人不浅!
真正要提高素养,就在于创设一个语文学习的环境,这样说,语文学习就是件任重道远的事了。学校、家庭、社会,有必要共同构筑一个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推脱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没有理由削弱学校的主阵地功能,学校的语文教育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对社会的要求总是很微弱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并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主要发挥作用的地方还是学校。在语文环境的创设上,学校教育是最不可缺少的。
由于应试教育狂风劲吹,不得不承认,学校语文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值得忧虑。大量繁复的各学科作业把学生的时间、精力挤压到极限,读书(准确地说,读课外书)已经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奢侈的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不要想着与强势学科(比如数学、外语甚至物理、化学)一争高下。这是考试格局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实在不如人家能“贡献”分数,分数面前只能气短,这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尴尬,是语文教师心中共同的痛:不提分数也罢,一提分数就憋死英雄汉。提倡读书尽管有理,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倡导基本上等同风过耳。况且,语文教学本身又存在很多误区,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又不见读书的影子,只知道在习题堆里打滚,语文课上充满了简单机械的重复,严重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事情频频出现。本来还有的一点语文学习兴趣被消磨到趋近于零的程度,如果不是还有最后一个手段——考试,更不知学生该如何“作践”语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地反思,除了考试,我们善待自己的职业了吗?没有办法改变的现不多说,但我们有必要作出自己的努力,使语文本身产生魅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
鉴于这种状态,创设一个相对理想的语文环境,变得尤为急切、尤为重要。不要把目光只盯着考试,不要以为我只对分数负责。学校的最大功能是育人,我们应该对育人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语文教育功用无穷,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它的作用需要很长的周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总该有理想的色彩,有一种诗意的成分,有一种彼岸的追寻。想想看,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光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因子,它的人生航船如何定向,如何获取动力,又如何在遇到风浪时保持一颗静定的心。理科的知识更多的是给予获取有形财富的手段,与精神的深厚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听任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的蔓延,从近期看,的确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即使学生在语文分数上有点影响,焉知他们不能在其他学科上获取更大的补偿?语文更多的是关于未来的,如果今天失去阵地的坚守,自动宣告语文教育的缺席,这将是对学生将来成长的莫大失职。
语文教育难为,但并非不可为。抓住课堂主阵地是创设环境的核心。培养大语文的意识,改变陈腐落后的做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引取生活之水浇灌,这些都属于语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徜徉于语言文字的密林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获取诗情,浸润心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与灵动,让灵魂与世界上最高贵的灵魂相交流,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感受着语文的魅力和魔力,那么素养的提升、境界的提高,还会是令人忧虑的事吗?让空气中弥漫语文的因子,让土壤里生长出文学的叶芽,这也许近于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中学生开列过一份必读书目,说出来不知是让我们羡慕,还是让我们惭愧?那份书单上包括一百七十五部世界文学名著。对照我们的中学生阅读,教育部开设的三十部文学名著的阅读还是形同虚设。引导学生读书,是创设语文学习环境的重中之重。创设环境,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没有课堂教育是不行的,但仅有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大语文观的树立至为重要。这牵涉到学生视野的开阔。有一句已经被引用得烂熟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非常有理的。陆游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应当告诫学生说:“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课外下功夫。”引导读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走得出,进得来,利用多种渠道,发挥熏陶作用,如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音乐会、博物馆、大剧院,让一切的一切都发挥语文学习的效用,让语文素养在潜滋暗长中提升。在这诸多环节中,课外阅读显得尤其重要。语文素养大部分是读出来的,这是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证明了的。
当然,创设环境,我们还会遇到一个挑战,那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这是一切措施实施的关键。曾经有过无数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很多人把自己语文学习的经历与老师关联在一起。教师引导兴趣,兴趣开阔视野,视野提升素质,素质影响一生。在诸多环节中,首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抛开这一点,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多少有为之士曾经陶醉地讲到他们少年时代遇到的良师,这奠定了他们人生的根基。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太高太高,值得人付出一生去追求。有时我坐在别人的课堂里听课,曾无数次地设想:如果我真的是一名学生,我会喜欢这个老师吗?他的视野、他的言语,能传达出语文的魅力吗?他的举止里有一种深厚的人文积淀吗?也许其他学科对此不太关注,语文教师往教室里一站,本身就是语文教科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切就包含在其中了。
无数的事实证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没有足够的吸纳、悟性、灵感、创造力,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在语言文字的环境中游弋,是铁树也能开花,是古莲也能发芽。没有天生学不会语文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为之创设一个良好乃至理想的语文环境。语文本身魅力无穷、趣味无穷,只要我们能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多按语文的规律做事,少一点功利的心态,多一点从容的心境,相信语文教育会有美好的未来。
记得林语堂先生曾经讲到过师徒相授的动人场面:面对学养深厚的老师,学生只须坐在老师面前,彼此不发一言,学生静静地从老师的言行中去体悟为人治学的道理。这种不言之教,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可以看做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禅宗推崇顿悟,因为深奥的体悟来自灵魂最深处,言语都不便于表达,故刘禹锡云:“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六祖慧能之所以接过袈裟,就是源于他超人的悟性。他虽然大字不识,仅为一烧火僧,但心境空明,直抵佛性,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了他。庄子借轮扁之口说,圣人之言皆糟粕,言语出口则言语已死,思想的内核突破了语言层面。这样说来似乎有点玄,难道语文的学习也像释道哲学这般吗?当然,没有必要把语文学习看得玄奥高深,但事虽不同,理却同,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中的相通之处。百年以来,人们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出现前所未有的探究热情,在中西互融的开阔的视野下,对语文学科规律的研究取得了更为深入的进展。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语文教育的低效状态依然持续,语文教育方面长期存留的很多症结仍然存留着,特别是越来越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多与语文自身的规律背道而驰,对语文教育构成极大的伤害,这种状态加重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很多有志者期望语文教育能迎来新的转机。
如何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如何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我以为必须尊重语文自身的规律,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语文教育应在熏陶渐染上做文章,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功能。庄子有云:“吾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学好语文,关键不在于方法技能的传授,虽然方法自有方法的存在价值,关键在于我们能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我们能带给受教育者什么样的心灵感染。如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是最适合自学的,这就是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常置教师或学校教育于尴尬境地的原因。那个听课很专心、学习很卖力的同学不一定能把语文学习好;那个上课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心不在焉却能在课后大量读书的人,语文素质却高人一筹。语文的功夫无穷尽,课堂的传授太有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环境的创设。环境对人的影响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或煦暖或滋润着心灵。在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中,任何人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有的人还会来一个脱胎换骨。
审视我们周围的实际,可以说急功近利是影响语文环境创设的最大障碍。语文教育者不可能是魔术师。要知道,语文学科是最最速成不得的,它与急功近利几乎是天生的冤家。营养学家认为,一般说来,在田野里生长周期长的食物营养价值总会更高些,为什么?说穿了,不为别的,就是阳光是不可省却的。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保持一个从容的心态,维护一个合理的过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我不相信语文教育会没有成效。有些人为了获取分数,突击完成,加班加点,即使有一点暂得之利,过后也会很快地被证明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毫无作用。还有的做法更趋恶劣,近似于杀鸡取卵,只要一时的分数,学生兴趣的破坏、学习过程的荒谬,似乎都不关自己的事。朝深里说,这有违职业道德。教师不是马路警察,不能只管一段,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热情,这很重要。为了区区分数,把语文榨干汁水,把语文五马分尸,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降至冰点,这样的事情不是已经很普遍了吗?急功近利,真是害人不浅!
真正要提高素养,就在于创设一个语文学习的环境,这样说,语文学习就是件任重道远的事了。学校、家庭、社会,有必要共同构筑一个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推脱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没有理由削弱学校的主阵地功能,学校的语文教育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对社会的要求总是很微弱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并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主要发挥作用的地方还是学校。在语文环境的创设上,学校教育是最不可缺少的。
由于应试教育狂风劲吹,不得不承认,学校语文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值得忧虑。大量繁复的各学科作业把学生的时间、精力挤压到极限,读书(准确地说,读课外书)已经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奢侈的事情。在时间的分配上,不要想着与强势学科(比如数学、外语甚至物理、化学)一争高下。这是考试格局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实在不如人家能“贡献”分数,分数面前只能气短,这是语文教师的最大尴尬,是语文教师心中共同的痛:不提分数也罢,一提分数就憋死英雄汉。提倡读书尽管有理,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倡导基本上等同风过耳。况且,语文教学本身又存在很多误区,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又不见读书的影子,只知道在习题堆里打滚,语文课上充满了简单机械的重复,严重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事情频频出现。本来还有的一点语文学习兴趣被消磨到趋近于零的程度,如果不是还有最后一个手段——考试,更不知学生该如何“作践”语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地反思,除了考试,我们善待自己的职业了吗?没有办法改变的现不多说,但我们有必要作出自己的努力,使语文本身产生魅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
鉴于这种状态,创设一个相对理想的语文环境,变得尤为急切、尤为重要。不要把目光只盯着考试,不要以为我只对分数负责。学校的最大功能是育人,我们应该对育人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语文教育功用无穷,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它的作用需要很长的周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总该有理想的色彩,有一种诗意的成分,有一种彼岸的追寻。想想看,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光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因子,它的人生航船如何定向,如何获取动力,又如何在遇到风浪时保持一颗静定的心。理科的知识更多的是给予获取有形财富的手段,与精神的深厚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听任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的蔓延,从近期看,的确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即使学生在语文分数上有点影响,焉知他们不能在其他学科上获取更大的补偿?语文更多的是关于未来的,如果今天失去阵地的坚守,自动宣告语文教育的缺席,这将是对学生将来成长的莫大失职。
语文教育难为,但并非不可为。抓住课堂主阵地是创设环境的核心。培养大语文的意识,改变陈腐落后的做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引取生活之水浇灌,这些都属于语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徜徉于语言文字的密林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获取诗情,浸润心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与灵动,让灵魂与世界上最高贵的灵魂相交流,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感受着语文的魅力和魔力,那么素养的提升、境界的提高,还会是令人忧虑的事吗?让空气中弥漫语文的因子,让土壤里生长出文学的叶芽,这也许近于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中学生开列过一份必读书目,说出来不知是让我们羡慕,还是让我们惭愧?那份书单上包括一百七十五部世界文学名著。对照我们的中学生阅读,教育部开设的三十部文学名著的阅读还是形同虚设。引导学生读书,是创设语文学习环境的重中之重。创设环境,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没有课堂教育是不行的,但仅有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大语文观的树立至为重要。这牵涉到学生视野的开阔。有一句已经被引用得烂熟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非常有理的。陆游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应当告诫学生说:“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课外下功夫。”引导读书,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走得出,进得来,利用多种渠道,发挥熏陶作用,如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音乐会、博物馆、大剧院,让一切的一切都发挥语文学习的效用,让语文素养在潜滋暗长中提升。在这诸多环节中,课外阅读显得尤其重要。语文素养大部分是读出来的,这是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证明了的。
当然,创设环境,我们还会遇到一个挑战,那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阅读素质,这是一切措施实施的关键。曾经有过无数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很多人把自己语文学习的经历与老师关联在一起。教师引导兴趣,兴趣开阔视野,视野提升素质,素质影响一生。在诸多环节中,首先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抛开这一点,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多少有为之士曾经陶醉地讲到他们少年时代遇到的良师,这奠定了他们人生的根基。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太高太高,值得人付出一生去追求。有时我坐在别人的课堂里听课,曾无数次地设想:如果我真的是一名学生,我会喜欢这个老师吗?他的视野、他的言语,能传达出语文的魅力吗?他的举止里有一种深厚的人文积淀吗?也许其他学科对此不太关注,语文教师往教室里一站,本身就是语文教科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切就包含在其中了。
无数的事实证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没有足够的吸纳、悟性、灵感、创造力,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在语言文字的环境中游弋,是铁树也能开花,是古莲也能发芽。没有天生学不会语文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为之创设一个良好乃至理想的语文环境。语文本身魅力无穷、趣味无穷,只要我们能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多按语文的规律做事,少一点功利的心态,多一点从容的心境,相信语文教育会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