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巨画新探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谷底部的广阔平原上,不可思议地“画”着巨大的猴子、蜘蛛、蜂鸟、鲸鱼、蜥蜴……以及纵横交错的“飞机跑道”。这些几千年前的“画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目的又是什么?
  由一个早已消失的古代文明留下的艺术杰作,渐次展现在它的“沙漠画布”上。
  早晨8点刚过,太阳还在地平线上很低的位置,6人座的“塞斯纳”小飞机飞翔在秘鲁的阿塔卡玛沙漠上空。坐在狭小机舱后排的乘客突然感到一阵气流涌动,原来是飞行员操纵飞机倾斜地转了一个急弯。这时,一根宽大、笔直的线条出现在飞机下面的地面上,它向前延伸了好几百米,然后突然左转。在这根线条的旁边,在多石的大地上躺着一头巨大的“鲸鱼”——由一个早在1800年前就已神秘消失的古代文明留下的艺术杰作,渐次展现在它的“沙漠画布”上。
  这就是著名的纳斯卡巨画。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到这里,只为看一看这些巨大的画作:猴子、蜘蛛、蜂鸟、蜥蜴……它们的长度都接近50米。其实,旅游者只需再多给100美元,飞行员就可以把他们带到更北边的帕尔帕山谷上空,在那里也有很多直画:覆盖整个高原顶部的箭头和直线,宽阔得像飞机跑道的四边形,土褐色山坡上的各种图案——只不过它们没有纳斯卡巨画出名。
  纳斯卡巨画被普遍认为是秘鲁的纳斯卡人在公元前400年一公元600年间创造的。但是,自1938年被飞行员首次发现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感到迷惑不解:一种史前文化怎么可能建造出这些从地面上几乎看不见的巨画?如果真是纳斯卡人建造的,那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2009年4月,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该小组在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之后,已经揭开了纳斯卡巨画的建造手法和建造目的之谜。如果他们所言不虚,那么60多年来有关纳斯卡巨画的其他种种猜测,例如天文观测工具、水源地图,等等,都将寿终正寝。
  
  古代纳斯卡人把死寂的大地,变成了他们的社会的一部分。
  
  1997年,德国考古学家马库斯·瑞因德尔和秘鲁考古学家约翰尼·伊斯拉对纳斯卡巨画进行了一次科学调查。以往的调查大多集中于纳斯卡巨画本身,但这一次,两位考古学家一改传统模式,不是从纳斯卡山谷,而是从40千米以外的帕尔帕城周围区域人手进行调查。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较早的帕尔帕人和后来的纳斯卡人在文化上和地理上同根同源。
  事实上,帕尔帕城周围的巨画此前从未被真正记录过,也从未被真正进行过科学研究,正是如此才激发了瑞因德尔和伊斯拉等人的探索欲望。他们前往考古现场,实地考察从人类定居点遗址到巨画线条的所有相关物。
  沿秘鲁海岸分布的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不到50毫米(正因此,无论是古代织物还是古人遗体,哪怕历经两千年时间,在这里依然可以保存得几近完美)口干旱缺水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从公元前1500年~公元600年,人类聚居在沿高山流下的河流的两岸,利用稀有的水资源构建农业社会。在纳斯卡山谷中,人们用壕沟井和地下水库汲取地下水,贮存偶尔降雨带来的雨水,还挖渠灌溉庄稼。贸易网络从海岸一直延伸到山间,纳斯卡人利用了从海岸到高山的所有资源,他们从海中捕鱼捞贝,在山谷中种田,在山上养殖驼羊,促成了纳斯卡文明的一度繁荣兴旺。
  瑞因德尔等人并非简单集中于对巨画本身的探究,而是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巨画,这个更大范围就是把人类定居点和坟墓都包括在内。随着调查从山谷底一直扩大到山谷顶的纳斯卡时期定居点,瑞因德尔注意到了一些疑点,例如纳斯卡地区的多个古城镇中都缺乏庙宇和大型广场。他原先以为或许能找到一座庙宇,其中有巨画的微缩形式,但事实上却连一座庙宇也未能找到。为什么没有庙宇和大型广场呢?瑞因德尔和伊斯拉发出邀请,很快,工程师、电脑专家和数字摄影专家纷至沓来。他们飞行于帕尔帕山谷上方,为谷底的巨画和陡峭的岩坡拍摄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制作三维地形地貌图。
  当高科技的数字化探测结果和传统考古方法所得成果结合起来后,有关巨画建造目的的首批线索出现了——人们沿巨画线条展开各种活动,例如行走或举行仪式,而这些活动都能够被附近山头或高原上的人看见。换言之,人们站在附近巨画线条上就能看见甚至直接参与在整个山谷范围内举行的仪式。瑞因德尔由此得出了答案:之所以没有庙宇和大型广场,是因为巨画代替它们,成为表达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纳斯卡人把死寂的大地变成了他们的社会的一部分。
  
  在水与海贝壳之间存在着非同小可的联系意义:人们祈求上天降雨。
  
  随着调查范围扩大到巨画线条本身,巨画在纳斯卡社会中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那些四边形巨画的末端,瑞因德尔等人发现了石头平台和小型建筑。假如把这些四边形巨画比作现代的足球场,那么古代纳斯卡人举行仪式的最重要场所大约就在端线区(得分区)。在平台附近还发现了60厘米深的柱状洞,很可能那里曾经插着高大的柱子,柱子上可能飘着旗帜之类的东西。此外,还发现了在平台上进行祭祀活动的证据,包括织物、玉米、天竺鼠、驼羊和小龙虾等遗迹。最重要的发现或许是一刺牡蛎。
  通常,刺牡蛎厚厚的玫瑰色的贝壳只发现于北边几百千米的地方,即今天的厄瓜多尔海岸。不过,每隔7~10年,厄尔尼诺现象会使沿岸海流发生迁移,把刺牡蛎带到很远的南方。对古代纳斯卡人来说,在水与海贝壳之间存在着非同小可的联系意义——在安第斯山古代世界,人们相信这是求神下雨的主要方式。
  考古学家贴近地面仔细检查,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巨画线条尤其是那些较窄的线条上,土质都很致密,四边形巨画的边界及平台周围的土质也明显比中间的开阔地带致密。他们认为,这暗示纳斯卡人当初沿着巨画线条以某些特定的方式行走或聚集。
  考古学家还在巨画线条边界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片,其中很多碎片的碎裂模式表明:当初人们将完整的陶器重重地摔在坚硬的地上。事实上,在纳斯卡及其他安第斯山文化中,摔罐子是一种习俗,只不过其背后的原因至今仍不明朗。
  瑞因德尔确信,纳斯卡巨画一定跟求水仪式有关。他的这一观点目前已在南美考古学界得到—定程度的赞同。当然,也有考古学家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就算纳斯卡巨画线条当初被古人走过,那么,是哪些人走的、在何时走的、为什么要走等诸多问题仍无确切答案。
  
  这个建造了巨雷的复杂文明社会,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古气候学家从土壤中找到的种种证据显示,帕尔帕和纳斯卡山谷曾经的样子跟今天大不相同,降雨充沛,植被繁茂。那么,气候变迁是如何影响文明发展的呢?
  从公元前大约1000年开始,纳斯卡地区的气候渐趋干燥。当地人过去靠近海岸居住,主要食用从高山上流下来的 河水。到纳斯卡文明发端期,即公元第1年前后,人类开始迁居内陆,很可能是在河流干涸后寻找日渐稀缺的新水源,逐水而居。气候变化逼迫人们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资源,寻找灌溉庄稼的新途径。随着定居点规模增大,艺术和宗教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瑞因德尔相信,纳斯卡人在巨画线条上举行仪式的目的正是求神降雨。
  但是,阿塔卡玛沙漠持久的干旱少雨最终无法抗拒,那些较古老的定居点逐渐被人们遗弃,代之以高地上的新的定居点。到公元700年前后,纳斯卡文明终于销声匿迹。
  
  相关链接:纳斯卡人为什么要创建巨画?
  
  纳斯卡巨画包含数百个单独的形象,从简单的线条到蜂鸟、蜘蛛、猴子等动物形象,面积达500平方千米,最大者宽近270米。
  古代纳斯卡人为什么要创建这些巨画?存在多种理论,其中一种认为,他们想让天上诸神看到这些巨画,因此这些巨画都指向遥远地平线上太阳、月亮等天体起落的地方。然而,天文学家断然否定了这种观点,因为它缺乏证据支撑。
  1985年,考古学家首次提出确凿证据,证明对山和水的崇拜自古以来一直在纳斯卡人的宗教和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人据此指出,可以将纳斯卡巨画的线条和图案解释为宗教习俗的一部分,这些习俗包含对水神和庄稼神等的拜祭。那些线条可以看作是通往拜神之地的圣道,那些动植物图案则可以看作是求神帮助的工具。不过,许多巨画的准确含义迄今也未弄清楚。
  有人把纳斯卡巨画同古帕拉加斯人用以包裹木乃伊的织物联系起来,认为巨画线条和四边形等图案象征着巨型织机,能织出很长的线、带子以及很宽的布。的确,当时这一地区的人们习惯使用较长的线、带子和较宽的布。
  任何一幅纳斯卡巨画都必须飞到空中才会一览无余,有人据此认为古代纳斯卡人可能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行工具——热气球的制造技术。有人甚至还运用“古代纳斯卡人的技术和材料”制作了一个热气球,并乘坐这个热气球飞上天空,看到了巨画全貌。但问题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古代纳斯卡人掌握了热气球知识。
  其他可能的解释还包括:灌溉体系图,巨型天文历,飞船登陆场所。后一种解释把纳斯卡巨画跟外星人或“古代超文明”联系了起来。不过。专家们现在普遍认可纳斯卡巨画的宗教意义。例如,那些简单几何图案巨画可能标志着水的流动,与求水仪式有关:那些巨大的蜘蛛、鸟和植物等,很可能是古代纳斯卡人心目中的丰产象征。
  那么,纳斯卡人当初是用什么方法来建造这些巨画的呢?在一些巨画线条的末端,考古学家发现了插进地下的木桩残迹,其年代与纳斯卡巨画创作年代相同。这些木桩以及其他一些证据都表明,纳斯卡人建造巨画无需复杂的技术。有科学家只运用纳斯卡时代的技术,就完美地复制出了纳斯卡巨画。
其他文献
有关水晶骷髅的神话可能最早源自印第安传说。在这个起源于中美洲的故事里,水晶骷髅并不止一两个,而是有13个。这13个水晶骷髅如真人头颅大小,全知全能,水晶骷髅内有关于“人
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 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 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 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1992年8月,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一个人迹罕至的空旷山谷,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辽代早期贵族墓葬,墓主人竟是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堂弟辽代东丹国宰相耶律羽之。辽代为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又名高密三中),校名取自东汉高密籍大经学家、教育家郑玄的字“康成”。学校秉持“每位孩子都是好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一
目的探究CT和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有效性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先采取CT检查,后采用MRI检查,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CT、M
纳米技术正在走出实验室向航空航天领域的实际应用迈进。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国赖斯大学最近表示,将联手开发应用于航空航天系统的纳米技术,并声称一些被动纳米技术,如纳
由广州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承担机电安装的广州城市大厦(原名中国市长大厦于10月21日经中国建筑业协会批准,荣获建设部颁发的 Constructed
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先富到共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当前,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保障和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四川煤矿地质结构复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煤层薄、渗透性差,这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压力。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制约,四川矿井生产规模小,除少数国有重点煤矿外,多数是民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