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自然教研组以观察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教研组主要从学生层面开始一系列的有效研究。小学生在课堂观察事物一带而过,在观察中不够仔细,想要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教研组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举行一次,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效性。集体备好课后再延伸到上课、评课,使集体备课不是只停留在“备”字上,而是真正做到备课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研讨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结合我组“观察”的研究要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一、低年级——激发兴趣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我们在开展教学研讨后,我们觉得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就是泛泛而谈,缺少亮点。就提出能否让学生在课堂内亲眼目睹到食物在加热前和加热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用微波炉爆米花。他的加热时间比较短,变化比较明显。常言说得好,所有的烦恼都可以通过美食来解决。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适合,食物的诱惑实在太大。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带来爆米花后,他们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手里的食物中。怎么办?改变策略,先品尝,吃饱闻够以后,再来观察讨论。这时发现课堂效果非常好。观察细致,能把色、香、味、形状、大小诸多特点都罗列出来。
二、中高年级——有效观察方法的指导
在中高年级采用的是比较观察法的实践研究,为什么在中高年级采用比较观察法的策略呢?因为在学习品质要素的框架中就有梳理了一条有效策略与之相对应,在与之对应的个案跟踪循证研究中其中一个策略也运用了比较观察法,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是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比较观察法主要结合比较实验进行研究的,比较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进行,其中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实验时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影响。比较实验的方法是进行某个条件的比较,则必须设法控制其它条件不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控制变量法。
但是控制变量法,这个词不该在小学生这个学段出现,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和操作比较实验以及如何在比较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的呢?
A、梳理中高年级可以运用比较实验的教学内容
B、中年级到高年级分层培养比较实验的能力,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1.中年级“扶一把”
低年级时主要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按照老师设定的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而到了三年级中年级则要过渡到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分析结果、讨论交流“科学探究的六步骤。低段渗透,高段发展,中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高年级“放一下”
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实验的思维模式,所以我更多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过程中我只是适度地点拨下。
我们前后已经进行了“平衡与重心高低的比较实验,露和霜形成条件的比较,盐分的多少与鸡蛋沉浮间的关系,牛奶遇酸性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等很多比较实验。我发现对比实验的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要比一般的单个实验更加集中,因为他们的对比条件更加清晰了、观察对象更加明确了、观察结果的期待值更高了。
三、课外拓展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要贯穿各个年级,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培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几位自然老师精心安排,统筹规划。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持久的,不仅仅要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实施,还要结合各项学科活动落实与开展。
1.结合学科拓展活动
例如:四年级第六单元《光》的拓展作业“玩镜子”,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平面镜能反射光,因此一面镜中会形成一个大小不变、左右相反的、正立的像。那么,两面、三面镜子能照出几个像呢?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数清镜中形成了几个像;只有全面观察,才能发现镜中像的个数会随着两面镜子之间形成的夹角变化而变化。
又如:二年级“会动的玩具”,制作玩具和玩玩具的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微一点拨,学生们一定会留意观察玩具是依靠什么动起来的。
再如:五年级制作“风向标”后,用它来测风向,同样需要仔细观察红色指向标稳定摆动的范围,并取出中间值,再结合实际的地理方位,最后判断出风向。
2.结合阳光农场种植活动
以阳光农场种植活动为抓手开展
第一阶段:家中育苗
先在课堂上集体讲解育苗方法,然后在每班选择几名对植物感兴趣、有种植经验且有一定责任心的学生,发放种子。三、四年级的学生种植的分别是玉米和刀豆。先把玉米种子浸泡在温水中1天,然后放在打湿的纸巾上,在覆盖一层薄纸巾,期间勤加水,保持湿润。同时准备两个简易花盆或纸杯(底下开3个小洞),装土,再把已经发芽的小苗装进花盆或纸杯中,上面铺薄薄的一层土;接着每天浇水,观察并拍摄。
第二階段:移栽至阳光农场中
第三阶段:定期养护其成长,观察玉米和菜豆的成长变化。
其一,在明确观察的目的。学会锁定观察的主体对象后,学生们观察的准确性有所提高。
其二,学会运用专业的工具进行测量等,从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叶的长与宽等多方面观察玉米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用数据说话,准确性得到保障。
我们自然教研组一直以来都遵循市区教研室的整体工作要求,以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围绕学和教的过程,深化自然课堂教学改进,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近几年来自然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关注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以市教研室开展的“探究活动”为接入口,连续在课堂开展了各类的观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通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变化,开展拓展观察活动,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推动自然科学素养的提升。教研组在研究中思考、实践中创新、反思中突破。
作者简介:顾晶(1981.11-),女,汉族,江苏江阴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学士,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自然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自然。
一、低年级——激发兴趣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我们在开展教学研讨后,我们觉得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就是泛泛而谈,缺少亮点。就提出能否让学生在课堂内亲眼目睹到食物在加热前和加热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选择用微波炉爆米花。他的加热时间比较短,变化比较明显。常言说得好,所有的烦恼都可以通过美食来解决。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适合,食物的诱惑实在太大。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带来爆米花后,他们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手里的食物中。怎么办?改变策略,先品尝,吃饱闻够以后,再来观察讨论。这时发现课堂效果非常好。观察细致,能把色、香、味、形状、大小诸多特点都罗列出来。
二、中高年级——有效观察方法的指导
在中高年级采用的是比较观察法的实践研究,为什么在中高年级采用比较观察法的策略呢?因为在学习品质要素的框架中就有梳理了一条有效策略与之相对应,在与之对应的个案跟踪循证研究中其中一个策略也运用了比较观察法,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是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比较观察法主要结合比较实验进行研究的,比较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进行,其中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实验时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影响。比较实验的方法是进行某个条件的比较,则必须设法控制其它条件不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控制变量法。
但是控制变量法,这个词不该在小学生这个学段出现,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和操作比较实验以及如何在比较实验中提高观察能力的呢?
A、梳理中高年级可以运用比较实验的教学内容
B、中年级到高年级分层培养比较实验的能力,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1.中年级“扶一把”
低年级时主要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按照老师设定的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而到了三年级中年级则要过渡到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分析结果、讨论交流“科学探究的六步骤。低段渗透,高段发展,中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高年级“放一下”
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实验的思维模式,所以我更多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过程中我只是适度地点拨下。
我们前后已经进行了“平衡与重心高低的比较实验,露和霜形成条件的比较,盐分的多少与鸡蛋沉浮间的关系,牛奶遇酸性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等很多比较实验。我发现对比实验的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要比一般的单个实验更加集中,因为他们的对比条件更加清晰了、观察对象更加明确了、观察结果的期待值更高了。
三、课外拓展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要贯穿各个年级,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培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几位自然老师精心安排,统筹规划。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持久的,不仅仅要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实施,还要结合各项学科活动落实与开展。
1.结合学科拓展活动
例如:四年级第六单元《光》的拓展作业“玩镜子”,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平面镜能反射光,因此一面镜中会形成一个大小不变、左右相反的、正立的像。那么,两面、三面镜子能照出几个像呢?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数清镜中形成了几个像;只有全面观察,才能发现镜中像的个数会随着两面镜子之间形成的夹角变化而变化。
又如:二年级“会动的玩具”,制作玩具和玩玩具的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微一点拨,学生们一定会留意观察玩具是依靠什么动起来的。
再如:五年级制作“风向标”后,用它来测风向,同样需要仔细观察红色指向标稳定摆动的范围,并取出中间值,再结合实际的地理方位,最后判断出风向。
2.结合阳光农场种植活动
以阳光农场种植活动为抓手开展
第一阶段:家中育苗
先在课堂上集体讲解育苗方法,然后在每班选择几名对植物感兴趣、有种植经验且有一定责任心的学生,发放种子。三、四年级的学生种植的分别是玉米和刀豆。先把玉米种子浸泡在温水中1天,然后放在打湿的纸巾上,在覆盖一层薄纸巾,期间勤加水,保持湿润。同时准备两个简易花盆或纸杯(底下开3个小洞),装土,再把已经发芽的小苗装进花盆或纸杯中,上面铺薄薄的一层土;接着每天浇水,观察并拍摄。
第二階段:移栽至阳光农场中
第三阶段:定期养护其成长,观察玉米和菜豆的成长变化。
其一,在明确观察的目的。学会锁定观察的主体对象后,学生们观察的准确性有所提高。
其二,学会运用专业的工具进行测量等,从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叶的长与宽等多方面观察玉米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用数据说话,准确性得到保障。
我们自然教研组一直以来都遵循市区教研室的整体工作要求,以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围绕学和教的过程,深化自然课堂教学改进,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的态度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近几年来自然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关注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以市教研室开展的“探究活动”为接入口,连续在课堂开展了各类的观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通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变化,开展拓展观察活动,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推动自然科学素养的提升。教研组在研究中思考、实践中创新、反思中突破。
作者简介:顾晶(1981.11-),女,汉族,江苏江阴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学士,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自然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