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遇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半夜12点半了,马路上的车辆明显少了许多。路上好像洒过了水,空气清新而湿润。这个时候行驶在二环路上,敞亮痛快极了。
  第一次驾车上路,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我牢牢握紧方向盘,一个劲儿叮嘱自己,慢点儿开,开慢点儿。
  沿着二环路兜了一圈,感觉好极了。下了东四十条立交桥向右拐,很快就要到家了。突然,前方马路上,有个黑乎乎的东西横卧在地。我立马收油减速带刹车,以我眼下的驾车技术,要想擦边顺利开过去,还没有足够的把握。我只好下了车,距离黑东西还有几步远,就闻到一股刺鼻的酸腐味儿,再看路边,肮脏的呕吐物旁,一个男人像只醉倒的野猫一样躺倒在地。
  我伸出手,轻轻拍拍醉汉的肩膀:“哎,醒醒。”那人蠕动了一下,嘴里含糊不清地吐出几个字:“哎……哎谁呢?我有……头衔儿。”听声音,有些耳熟。我把挡住醉汉眼睛的头发向上撩开,吃了一惊,原来是我以前的顶头上司陈成蛹。这家伙都下来几年了,还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
  他在位时,贪污腐化,偕小蜜在地球村到处溜达,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花费的钱,全姓公。就连小蜜拎的名包,穿的毛料长裙,做的大波浪发型,也统统是掏的公家的腰包。他对手下专横跋扈,而又欺软怕硬,我很是惧怕他,对他的很多做法,一直敢怒不敢言,忍气吞声在他手下干了好几年,为的是给孩子攒上大学的学费。如今,孩子早已大学毕业,有了份收入颇丰的工作,这不,为表孝心,给我买了一辆新车,让我练好了技术,驱车四处散散心。
  “陈成蛹!”我第一次直呼他的大名,并有点儿幸灾乐祸地拖着长腔问:“还认识我吗?”他又蠕动了一下,吃力地将肚皮翻转向上:“是……软柿子吧。”他都醉成这样儿了,不但认识我,还说出了我的外号。我气得一时语塞。如今,我早已不在他手下,挣那受气的仨瓜俩枣了,还怕什么?于是,我弯下腰,伸出右手,闪电般狠狠扇了他一个脆生生的耳光。不过,这个勇敢的举动,是在心里完成的。
  我虽然对软柿子的外号十分厌恶,但又不得不承认,把那个外号加在我的头上,既贴切又名副其实。当年,我除了在心里恨过他,骂过他,没有做出任何实际反应。
  他曾经把我和一位姐们儿的工作平调,说好待遇不變,结果,不变的是那位能说会道善拍马屁的姐们儿,而我的工资减少了一半。我气得回家哭了好几场。那年工作变动,我和一位同事调离了他的部门。他给那位同事发了5000元年终奖金,不给我分文。我委屈极了,在心里骂了他无数遍,却还是放不出一个响屁来。想起往事,气恨交加,我抬起脚,朝他肚子上狠狠踢过去。当然,这个解气的动作,依然还是在心里完成的。而实际上,我气哼哼地用力跺了一脚,硬邦邦的马路,把我的脚后跟撞得生疼。
  就在我气得鼓鼓儿的,想扇自己嘴巴子的时候,一辆摩托车呼啸而来,从陈成蛹的双腿上轧了过去。陈成蛹疼得整个人缩成一团,在地上来回滚动。我慌了神,朝着摩托车驶去的方向大喊:回来!你轧着人了!摩托车没了踪影,只有我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
  几天后,一个女人敲响我家的门,拎着大包小包,说是感谢我那天晚上,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把她粉碎性骨折的丈夫送进了医院。我把来人拒之门外,说她找错人了。
其他文献
我们科考队又接到一个任务。  传说在城区外二十公里远的一座山上,有一座石像,这座石像因其时有流泪而闻名于世。这座石像就供奉在山顶的一座据说算是圣地的庙宇里,每天接受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徒的朝拜。最近那里要举办一场祈福会,我们科考队可以乘机接近石像,说不定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探寻出其流泪的真实原因。  在到达庙宇之前,我们先把关于这座山的资料翻了个遍,基本了解了这座山的形成原因、岩性这样的一些基本特征,
期刊
清晨,上夜班的坐岗保安老许,正等待着交接班,二号楼业主吴丽丽,忽然将一个笼子递了过来。那笼子里关着一只老鼠。吴丽丽道,逮住了一只老鼠,你给处理掉,完了笼子放在门卫室,我过会儿来取。老许道,好的好的。吴丽丽趾高气昂,出门了。  老许有些恼火。你抓到老鼠,你自己处理掉就是了,干吗要推给别人?老许知道,吴丽丽无疑是要老鼠的命,可必须要让别人当“刽子手”。对这种人,老许一向厌恶,可他不敢顶撞吴丽丽。因为物
期刊
那是盛夏的一个午后,干渴的玉米地,刚刚落下一场透雨。尤镇的柏油路面湿滑,能听到路边低洼处的积水往沟壑里潺潺流动的声音。  我正沉浸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较量中。突然,窗外沿街上传来喊叫声。这是一个女人,从尤镇柏油路面上发出的尖叫。  你们快看,天上出现什么了呀?  在哪儿呢?我咋看不见?偶尔有人应声。  好奇心诱使我合上书,忙三火四地跑到了庭院,向院子的天空张望。枣树的枝叶,四周的屋檐,遮挡了我的
期刊
围墙内的世界,据说有一个神秘的天物,谁也没见过那天物的样子,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说法。  我自幼耳濡那天物的传说,天物的神秘深深地植根到我的心底,做梦都想望一眼那天物,解开心中的迷惑。可一道高高长长的圍墙,将里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永远地隔离着,我无法望到围墙内的天物。  最初的围墙,是那种瓦顶呈泼浪之势宛如苍龙飞腾的传统样式,看上去既古朴又典雅。我在围墙外走来走去,多么想解密围墙内的天物,高高长
期刊
进入冬天,陈大中觉得安逸极了。田里扒掉穗子的玉米秆,被西北风吹得跪倒又爬起。几阵薄雪飘下来,石头冻得破相了几分。正是窝冬好时候。  陈大中围在被窝里看了半天电视,大部分是鬼子挺着枪在炕席子底下挑来挑去,差一点儿就搜到人,偏偏莫名其妙滚了出去。他喝了一口老酒,从炕头挪到沙发上,腰不得劲,脚伸出去老远。抱着柴火的婆姨瞎眼似的,被他的脚绊了一下,几根短柴火棍戳在他的胸前。他想骂一句,早上没有吃饭,就省了
期刊
五叔和邻居马小子打起来了,因为宅基地。  那天,天空下起了密密麻麻的小雨,雨丝如绵如针,细密极了。小雨一下就是三天,五叔家和马小子家之间的土墙,因年久失修,像一名坚守阵地的战士一样,倒在了最后的岗位上。  马小子没来找五叔,在晴天后自己出来修墙。为了结实,他还在墙底下码了两层红砖。  按理说这是好事,两家中间的伙墙,不找对方,自家修了,还添了加固材料,这是何等的道德品质,可是五叔偏偏不领情,来找马
期刊
老了,身体器官像生锈的零件,不那么听使唤了,只有鼻子还是灵敏的。春分前几天,三叔就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着潮潮的霉霉的新泥味,站在门口眯着老眼看了天色,心里知道一年一度的热闹又要来了。  小镇有赶春分的习俗,时间是节气春分的前后天,地点是河道边的一块空地。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没有谁说得清楚,只说有好几百年历史了。  镇上的人习惯把赶集叫“赶场”,赶春分其实是赶一个非常大的“场”,交易的东西早不再局限于
期刊
小村不大,谁都知道谁。  哀乐声声,乌云压得很低,张老大到了出殡的时刻。在一片号啕痛哭声中,一帮壮汉子抬着灵柩出了灵棚。周围挤着看出殡的男女。灵柩抬着走了,看者不无感慨地一个个走散。可唯有一个人,花白头发,低着头,尾随送殡人群之后,一步步直到村外的十字路口才停步。  他叫张石头,已入花甲之年。有人不解地问他,你跟张老大沾亲带故?张石头摇摇头,面含悲情地说,他是好人啊,吃了一辈子苦,像头老黄牛不松套
期刊
古薛上元节有斗花灯的风俗。当天晚上甚是热闹,男女老少就像过年似的,穿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把花灯悬挂在自家门口,等待着大家评头论足。人人有资格当评委,既可自荐自家的花灯,也可推荐别人家的花灯。谁家的花灯,是最好的花灯呢?当然,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盏花灯,因为人与人的喜好修养品位略有差异,评判的标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盏自己喜欢的花灯——魁首。  如果谁家的花灯,夺得了魁首,谁家就有资格代表古薛参加全国的
期刊
阿芬,现在不叫阿芬,叫阿熔。  原本,阿熔晕刀。一见刀,她的血就停止流动,然后躺倒在地,仿佛陷入深度睡眠。任何刀,任何刀都见不得,不起眼的玩具刀也能轻易夺走她的意识。有个四岁男孩曾因此被她吓哭,一个大人直挺挺地倒在跟前,就算见过世面的孩子也会不知所措。自然,她去不了菜市场,去了也要小心翼翼地避开鱼肉区,目不敢斜,尽量控制不受控制的余光,不被刀所反射出的光影打扰。她不再叫阿芬,也是因为芬里带刀,于是
期刊